1、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左传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4.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历史叙述传统春秋笔法,感受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不避强御”的精神品质。难点:理解我国古代史官记载的标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要我们学习的是历史散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一部历史著作而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一部历史著作它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答:实录)。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
2、化里,历史典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记载着各个朝代的历史,而且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历代的史书,都可以展现出史官撰写史书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左传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 当代史学家钱穆认为:我们要读古代的中国史应该拿这部左传作我们研究的一个“基准”,今天我们就以左传里的文章晋灵公不君为基准来了解“春秋笔法”。(板书题目)二、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赵盾作为臣子又有哪些表现?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赵盾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晋灵君的性格特征:贪婪、荒唐、残暴、昏庸。厚敛雕墙、弹人
3、观辟、虐杀宰夫、虚言纳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作为一个国君没有国君的样子。他不敬大臣,不子庶民,最终失去民心被赵穿所杀。这样一个君主按现在的眼光看是死有余辜,但在那个时代只能是可谏不可杀。作为臣子的赵盾像不像个臣子,有没有臣子的样子,表现在哪?品质特征: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忧心国事、骤谏灵公、恩惠养民、为法受恶、尊重史官文中是不是仅仅写了这两个人物?还有哪几个人物刻画地栩栩如生?(士季、鉏麑、提弥明、灵辄)除了士季是以臣子进谏的形象出现,其他三个都是以卫士武士的身份出现的。3.通过抓细节、析性格说说你认为鉏麑、提弥明、灵辄这三个人的刻画哪个最精彩?文中刻画这三个形象有什么作用?鉏麑
4、:舍生取义 提弥明:机智勇敢 忠肝义胆 灵辄:知恩图报鉏麑从一个刺客形象开始到触槐而死以义士形象结束,仅仅80个字,已经完成了他思想的跨越。文本从一开始就把他放到了忠信两难的境地来刻画,为了求得义守住忠和信射雕自己的生命,这是有大义的人,他的出场确实光彩照人。刻画三个形象是为了反衬灵公不君,侧面烘托赵盾的忠君忧国、忠诚仁义的形象。之所以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是在于精心选材叙事,着意刻画。也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叙事别善恶、细节明是非、一字寓褒贬小结:由此看来,左传不但是历史的记载,它的文学性很强,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刻画地鲜明生动,简明语言,其次本文所叙之事在春秋中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而此篇把来龙
5、去脉讲得很清楚,故事情节也很曲折可谓丰富。因此,这篇很好地体现了左传语言“简而要”叙事“详而博”的特点,并且通过这几个人物的充分刻画,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比较全面深刻具体地反映出来了。三、合作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董狐:赵盾弑其君。左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阅读课本28-29页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思考并讨论:1.董狐和孔子的记载为什么是“赵盾弑其君”?他们记载事件的标准是什么?2.孔子为什么赞扬董狐是“古之良史”,赵盾是“古之良大夫”?1阅读课本28页一至四段,讨论董狐和孔子的记载为什么是“赵盾弑其君”?他们记载事件的标准
6、是什么?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五曰惩恶而劝善”其中一曰其实就是微言大义暗含褒贬,例如 “不君”就是贬义把自己不满的情绪表达出来了,二曰和三曰都是讲它有隐晦和避讳的地方,这是曲笔。四曰说的是“秉笔直书”。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史实的标准; 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如果两者有冲突,要按当时的礼法标准来写。董狐记述“赵盾弑其君”可以称为“直书”他坚持的就是史义的标准,即“礼”的原则。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这里所说的“礼法”实际上就是儒家的君
7、臣之道。后世把敢于坚持原则、秉笔直书称为“董狐笔”。2.阅读课本28页第五段和29页第三部分,讨论孔子为什么赞扬董狐是“古之良史”,赵盾是“古之良大夫”?根据齐太史直书被杀一事,可以看出这些秉笔直书的史官是用生命在写史。同样,晋灵公被杀之后,赵盾掌握大权,完全有可能因此事把董狐杀了,董狐的写法自然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所以孔子赞扬他为“古之良史”就是要表彰他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董狐的这种坚持标准秉笔直书的精神已成为我国古代最崇高的史学传统,它像信条一样铭刻在正直的史学家心中。这些史学家为了秉笔直书历史,不畏强权,不避风险甚至不怕坐牢杀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司马迁。再看赵盾,他掌权后并没有因此而为难
8、董狐,这时再看孔子评价赵盾“古之良大夫”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他尊重了史官。很明显,赵盾的“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试想如果把左传的记载全部抹掉,只剩下春秋记载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后人会作何感想?没有真实的呈现历史。因此,春秋的记录有它的局限,而左传如实地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我们可以用最简洁的一句话去概“春秋笔法”:是一种用简约的言辞隐含着诗性的褒善贬恶的智慧。总结: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是这些史学家的秉笔直书才使我们了解了古代那一段段真实的历史,才能让我们鉴往知来,汲取经验与教训。这节课就上到这,也许真正的探究才刚刚开始,我们这篇主要探讨的是春秋笔法中的“直笔”,大家还可以在课下继续去探究其“曲笔”的一面。七、作业设计结合项羽之死、烛之武退秦师两篇文章,深入探究“春秋笔法”的具体运用,试举一例鉴赏,写在随笔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