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9172 上传时间:2024-06-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2、。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

3、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

4、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

5、消极内容。(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B. 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C. 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D. 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B. 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

6、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C. 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D. 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B. 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C. 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益的做法。D. 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

7、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表述错误,原文是“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B项“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原文表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C项“C.项“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

8、学。”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A项的表述将其绝对

9、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故有误。【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推行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受众对所学国学知识用于实践,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当玫瑰花开的时候智利佩普拉多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的玫瑰花。他像

10、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怎样才能算是一朵完

11、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求您不要笑话我。”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着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

12、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放荡的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我的那

13、些情敌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无休止地吻我,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

14、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摘选自世界短篇小说经典全集,长春出版社)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两段不仅形象地描写老园丁培育出许多优良品质的玫瑰花,也细致地表现了他对玫瑰花的呵护,把花当成是心爱的宝贝。B. 小说写了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但都没有圆满的结局,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性格或身体的某一方面,并不是真正的爱情。C. 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

15、在蒺藜之中”,暗示了老园丁被四个女人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D. 老园丁精心培育和呵护玫瑰花的故事令人感动,还揭示出朴素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5. 小说作者在第二段写人们把老园丁“看成是疯子,谁也不再理睬他了”,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 小说以“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为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1)拓宽了小说的视角。从普通人的视角的写老园丁,他们对老园丁所知有限,无法理解他的言行,评价失当。(2)提高阅读作品的兴趣。“疯子”的名声引发阅读者的好奇,能激发起他们阅读下文的兴趣。

16、(3)为下文做铺垫(或和下文形成对比)。表现普通人对老园丁的误解,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作铺垫(或形成对比)。 6. (1)结构更加严谨。结尾和上文“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相呼应,小说结构严谨。(2)丰富人物形象。老园丁一直坚持对玫瑰花的培育和呵护,从不让人轻易拿走一朵花,以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他的崇高的美德(3)凸显小说哲理。表达了人们已经认同老园丁的对玫瑰花的态度,不在想方设法自私地去占有她。(或人们已经认同生命是一个整体,要爱她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她的局部)【解析】【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17、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小说的细节描写十分成功”错误,“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不是细节描写,而是比喻,把花朵比喻成“红心”,生动形象的写出玫瑰花的艳丽。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重要句子内涵和作用的理解。解答本题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来考虑,具体答题时从内容、结构和效果等方面作答。内容这是人们对园丁的评价,说明他们不了解园丁,对园丁评价错误。结构上,到底为什么有这样的误解,下文正好做出了回答,也引出了老园丁独特

18、深刻的人生感悟与境界;效果上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6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能力,属于尾段的作用。解答本题时,注意结构有无呼应,理清尾段和主旨、人物的关系。结尾“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和上文“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是没有人从花园里拿走花的原因,他一直坚持培育和呵护玫瑰花,歌颂他崇高的美德。,通过园丁的坚持,使人们明白园丁对玫瑰花的态度,凸显了文章的主旨。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 有俊鹘抟水禽:抓 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 膝之所踦:支撑B.

19、貌甚寝:丑陋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探望 日益骄固:顽固C. 廊腰缦回:萦绕 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 时不利兮骓不逝:离开D. 剽掠其人:掠夺 晚乃遁于光、黄之见:隐居 如土委地:卸落【答案】C【解析】【详解】文言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C项 “逝”离开,错误,“时不利兮骓不逝”中的“逝”意思是“奔驰”。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

20、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8.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往往阳狂垢污 项王瞋目而叱之 秦人不暇自哀B. 信造化之尤物 今日固决死 杳不知其所之也C. 官知止而神欲行 善刀而藏之 良庖岁更刀D. 扣其乡及姓字 时座上有健啖客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

21、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ACD项均有通假字:A“阳”通“佯”,假装;C“善”通“缮”,拭擦;D“扣”通“叩”,询问。故选B。9.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类型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 皆名天下 可怜焦土 故仇我B. 族秦者秦也 余既耸然异之 纵江东弟子怜而王我C. 项王复引兵而东 燕赵之收藏 见方山子从两骑D. 族庖月更刀 岸土赤而壁立 辇来于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类型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结合词类活用背后的规律,运用正确方法进行辨析。D项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族庖月更刀”的“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岸土赤而

22、壁立”的“壁”,名词作状语,像墙一样;“辇来于秦”的“辇”,名词作状语,乘年车。A项 “皆名天下”的“名”,名词作动词,扬名;“可怜焦土”的“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故仇我”的“仇”,名词意动,认为是仇人。B项 “族秦者秦也” 的“族”, 名词作动词,灭族; “余既耸然异之”的“异”,意动,认为怪异;“纵江东弟子怜而王我”,“王”,使动用法,使我称王。C项“项王复引兵而东的“东”,名词作动词,东进; “燕赵之收藏” 的“收藏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 见方山子从两骑” 的“从”,使动,使跟从。10.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而刀刃

23、若新发于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戍卒叫,函谷举 技经肯綮之未尝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灭六国者六国也若稍饰以楼观亭榭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本题中,“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应为“因为风阻(船)不能行”。“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应为“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应为“刀刃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24、。“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应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应为“戍边的士卒(陈胜、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呐喊(起来),函谷关(被刘邦率兵)攻取”。“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是“未尝技经肯綮”的倒装句,应为“我的刀从不去碰筋骨盘结的地方”。“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应为“能够跟上来的骑马的人不过一百左右” “灭六国者六国也”判断句,应为“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应为“如果用楼台亭榭装饰”。故选D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彼不言,籍独无愧于心乎?(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答案】(1)纵使

25、他们不说,我难道就不心中有愧吗?(2)我听说汉军用千金和万户封邑悬赏我的人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 “纵”译为“纵使”;“独”译为“难道”;“无愧于心”状语后置。(2) “购”译为“悬赏”,“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邑万户”定语后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

26、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

27、,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

28、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选自周书卢柔传)注解:彧,即元彧,字文若,鲜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焘第四子。魏孝武,名元修,字孝则,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齐神武,即下文的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

29、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D.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B. 牒,有时指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证明性文件,如“度牒”。C. 起居注,是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D. 践阼,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冬至日祭祀天地这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文中即此意。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文

30、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答案】1

31、2. C 13. D 14. B 15. (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2)(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解析】【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胜”“柔”“孝武”“东魏”“侯景”“穰”“梁”“武帝”“表”“辞彩”

32、,虚词“而”“之”“其”,“柔年少”作“轻”的宾语,主语是“胜”,意思是“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东魏”作“遣侯景袭穰”的主语,意思是“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句子可以断开为: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故选C。【13题详解】此题

33、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指帝位,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从语境看,当指即位。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

34、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及”,等到;“隙”,嫌隙,嫌怨,隔阂;“出”,指出京;“牧”,管理;“谓”,认为;“因”,趁机;“著功绩”,指建立

35、功业;“之”,动词,去,到。(2)中省略主语“他们”,翻译时补齐;“赢”,背着,担着;“经”,经过,这里指行走;“时”,当时;“属秋霖”,秋雨连绵;“冻馁”,又冻又饿;“死者大半”,死了一大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卢柔,

36、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元彧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

37、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

38、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

39、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16.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书愤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一是早年形象和晚年形象的对比。B. 湘夫人简括湘君为湘夫人用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C. 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其景照应了上文“红藕香残”句,又象喻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的凄凉无奈。D. “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呈现盎然春意,但作者却以“

40、自”和“空”转折,以乐景写哀,道出祠庙寂寥冷清,诗人孤寂悲凉的独特感受。【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句诗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与赏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辨析。B项,“湘夫人简括湘君为湘夫人用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错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是详写而非“简括”。故选B17.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颔联写诗人所见,颈联写诗人所闻,皆以动写静,映衬出诗人在门阀制度压

41、制下的孤独苦闷之情。B.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诗人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写作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C.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点明了自己忧思的原因。D. 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兴手法,借对水流的动态描绘,曲折表达了诗人因社会不平而产生的激愤难抑的心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诗句诗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与赏析。解答本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辨析。A项非律诗,无颔联颈联之说。B项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错误。长恨歌是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C项诗人并没有点明自己忧思的

42、原因。故选D。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莎衣【北宋】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直饶:犹纵使,即使。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18.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B. 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由忧愤到怡然自乐的心境。C. 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D. 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

43、。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19. 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8. B 19. 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手法各一分)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解析】【18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

44、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意思是在酒家喝醉后,在晚晴时,脱掉蓑衣,自由自在,潇洒超脱。不是对比。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题干是“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莎衣)是一首咏物言志

45、诗。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首联写渔人爱蓑衣。颔联写渔人披蓑衣。颈联写渔人脱蓑衣。诗人爱蓑衣,正是他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表现了淡泊清高的情韵。颔联叙渔人披蓑衣。这一联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对渔人无优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对比现实社会中官场的混浊,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尘外,就可归返自然。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这显然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以上三联都集中笔墨于写蓑衣

46、。首联系总起,二三两联分写,一写“披”,一写脱”。一“披”一“脱”,一动一静,两相对照,把诗人对这种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遺。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村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蓑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径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观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构思新巧。在前三联极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泻出正题,是点睛传神之笔,足有千钧万解之力,先回答出对比(或衬托)和象征

47、手法,再结合诗句回答其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惊破霓裳羽衣曲。(2)帝子降兮北渚,_。(3)心非木石岂无感,_。(4)_,两朝开济老臣心。(5)塞上长城空自许,_。(6)_,才下眉头,却上心头。(7)二者不可得兼,_。(8)_,风烟望五津。(9)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两句写出了宫女们清晨梳妆打扮时头发如同乌云一般纷纷扰扰。(10)孔子语录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二者缺一都会陷入迷茫和疑惑的句子是:“_,_。”【答案】 (1). (1)渔阳鼙鼓动地来 (2). (2)目眇眇兮愁予 (3). (3)吞声踯躅不敢言 (4). (4)三顾频

48、烦天下计 (5). (5)镜中衰鬓已先斑 (6). (6)此情无计可消除 (7). (7)舍生而取义者也 (8). (8)城阙辅三秦 (9). (9)绿云扰扰, (10). 梳晓鬟也。 (11). (10)学而不思则罔, (12). 思而不学则殆。【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鼙”“眇眇”“踯躅”“频”“鬓”“阙”“扰”“鬟”“罔”“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宋

49、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

50、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

51、迫安排,也每每可见;B.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 这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而且在其字势的倾侧、其笔法的变换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21. A 22. D【解析】【分析】21.【21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

52、诗文等没有破绽。语境是说书法写得自然流畅,故选“行云流水”。排除CD项。信手拈来:写文章时能够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者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凸现出来。语境是“结构严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的作品,故选“浑然天成”。排除B项。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

53、,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B项;C项“这不仅体现在诗的内容鲜明可感”成分赘余,排除C;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

54、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段日子,他一门心思扑在文化馆的展厅里布置自己的画展,对外界的事充耳不闻。这家公司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势下,惨淡经营,快支撑不下去了。在公债方面,他们尚未挫折锐气。况且已经收买了女间谍,正该出奇制胜。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以喜剧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城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 发送量节节攀升,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在太平天国后,山西商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竟又重整旗鼓,东山再起。A. B. C. D. 【

55、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望文生义,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思于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或事业。不合语境,蹉跎岁月:形容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句子表达的“岁月”。错用对象,洛阳纸贵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出奇制胜指用对方意料不到的办法来取胜。东山再起: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故选B。2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B. 古代床有两用,既

56、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C. 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D. 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故

57、选C。2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我的朋友许申高先生著作等身,最近又出版了一本故事集,我已经惠存了。B.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C.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D. 犬子将于国庆结婚,婚宴地点在朝阳街友谊大酒店,恭请老同学届时光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庄重场合,用语要规范雅正,多用书面语。文艺语体有形象性,科学语

58、体有准确性和严出性,政论语体有逻辑性和鼓动性,公文讲究格式化和简明性。A项“惠存”用于赠与他人的题款,语境中是我保存的意思,错误;B项“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口语化,应该用书面语体;C项“内人”指自己的妻子,为谦辞,语境用到郭教授妻子,不当。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

59、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

60、意;自拟题目;文体特征鲜明。【答案】探究:路漫巧求索 文中小孩为了分辨清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而把自己家中的丝瓜与肉豆茎叶扯断,这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让其分辨了两者的不同。父亲认为这种行为可笑,他只看到了丝瓜与肉豆的食用价值,而对于孩子探究事物的过程与本质视而不见。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无疑与家长代表的求实保守精神形成了交锋。探究是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表现。孩子刨根问底,对事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这是孩子们具备创新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他们不会禁锢于先人的理论,他们会亲手去做。科学家们从小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尽管,我们受

61、先人伟人故事滋养,但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削弱。这正是父亲看儿子行为可笑的体现。我们的求实心理,我们对于事物的逐渐麻木保守成为了我们动手去做的最大敌人。父亲的探究精神可能还在,但只仅仅局限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或只能应付的事物中。吃的东西,你管他根与茎的关系干甚!甚至他可能对丝瓜与肉豆丝损坏而懊恼。我们随着所谓生活经验,教育知识的增加,思维一再被模式化、固定化,缺少了对细微事物探索的热情,孩子们思维还未被程序化的生活束缚,孩子们还能够探求自己所爱所想的事物我们都在谈外国教育优越之处。诚然,他们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的确要比如今中国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要强一些。我们盛产金牌选手,却难产

62、诺贝尔巨匠。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应试教育当道的教育能反射出如今社会功利、僵化的思想欲求。但是,时代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进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虽举步维艰,但也令人欣喜:国家层面开始高度重视实践探索,这可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转向标。因此,我们保护孩子们那些还未被僵化、束缚的纯真的心,刨根问底的精神,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更需要千家万家家长的关怀与指导。当我们的后代再问起我们丝瓜藤与肉豆须的区别时,我们应当带着他们去菜地,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分辨好两者的不同,这是时代的责任。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开拓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解析】【详解】审题:

63、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作文提示材料中提到植物方面的,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的,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却扯掉了其茎叶,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看法;写作提示材料每一小节均提到了关键词语“分辨”:第一节是“很难分辨的”,第二节是“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第三节是“不是用来分辨的呀”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孩子的分辨作为,有其好奇盲动的一面,也有其“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勇于探索的一面,散发着一种童稚情趣。可

64、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父亲的“好笑”,父亲的言语劝阻和引导,透露出一种老成持重与生活阅历的丰实,也时隐时现一种值得深度思忖的教育理念或思想。也可从材料整体理解方面去考量,确定行文立意。立意:偏向于孩子的角度关于探求事物、探究真理以及追求创新向儿童致敬质疑权威 挑战前辈以赤子之心 辨世间黑白追求新鲜事物或创新过程的曲折性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追寻的过程远贵于结果”的价值观有点“追寻的路上,虽败犹荣”的意思偏向于父亲的角度抓住本质,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心守瓜豆,不辨其藤顺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抛却牵绊,接受最后的收获结果比行为(手段或方式)更重要近于“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65、的论点“俯视”材料,进而整体着眼谚语本身包含的哲理“互相借力”“互助互生”等类似于哲学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这一哲理最接近于林清玄原作中的观点相互攀缘,相伴生长,借力而生的人生智慧长辈应该如何教育和引导晚辈促其成长原谅孩子的鲁莽;呵护孩子的探究事物之间“值不值的分辨”及“如何分辨”例如“实用”至上的观点素材:1、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小时候,我曾钻进鸡窝一直呆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2、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

66、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3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4.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

67、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5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得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父亲摇摇头说:“不对。”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68、”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为行动指出正确的方向,才会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事实上,漫无目标,或目标过多,都会阻碍我们前进,要实现自己的心中所想,如果不切实际,最终可能是一事无成。6一个心理学家的试验某天,一个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

69、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有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便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进速

70、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层次:层次:拟一个隐含观点的题目,比如心守瓜豆,不辨其藤开头段,简引材料或者名言,亮明观点。经典段落:种下瓜豆,便只愿细心呵护,育其成长,以求有所收获。纵使他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何妨。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人生便也是如此,我们只需知道我们要做什么,目的是什么,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是为自己的方向而奋斗。主体部分,分析问题: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也许是这个社会太过嘈杂,人们总是会在前行的路上,被无关于自己的藤须所束缚,忘了自己最初的使命。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坚定我们的初衷,昂

71、首向前。一组排例(三个以上的概括事例),首尾部分要有总结升华的中心句或观点句;3个左右详写的新颖典型的事例(点例),也要有总领或总结的议论性文字,谨记,画龙还要点睛。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结尾段,照应材料以及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观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使用祈使句或者呼告修辞。经典段落:人生道路并非须繁花装饰才得以美丽。人生道路的美不在于外,而是在于选择它的人有颗坚定而明确的内心。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道路,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不为他物分神便得以无负于自己。既然心守瓜豆,又何须去辨那藤须!【点睛】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