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种群和群落【单元知识网络】【单元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ABC D【解析】中全部“牛”及中全部“鱼”包含有许多种牛或鱼,超出“同种生物个体总和”的范畴因而不属于一个种群。为单位空间中的“同种个体总和”,应属一个种群。中决定种群密度的应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答案】D2、如图表示某一生物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劳,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A BC D 【解析】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话,出生率等于死亡率。K/2时增长率最大,因此在稍大于K/2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答案】C3、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而
3、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群落是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4、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解析】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最大。【答案】ABD5、在一片约33公顷(hm2
4、)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较重的铁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只/hm2)约为()A略大于165 B略小于165C略大于5 D略小于5【解析】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25/x5/33可以计算出x165。结合题干信息: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标记后会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被捕获的概率会增加,因此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偏小了,真实值要大于计算结果。【答案】A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
5、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右上图。下列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a、b、c三组中,b组最大数量大于另外两组,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如温度、营养物质浓度等。若是温度影响,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说明b组培养温度最适宜。c组可能营养初始供给最少,因此培养天数较短。【答案】C7、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种群结构的调查结果
6、,其种群发展趋势是()A总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答案】C8、(2011安庆模拟)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解析】种群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
7、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答案】B9、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A衰退型和 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解析】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转化能力。增长率最大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最多,增长率为0时,个体数目不再增加。【答案】B10、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 00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
8、,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四条曲线对应的条件分别是 ()实验组甲乙丙丁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A丁、乙、丙、甲B乙、甲、丁、丙C甲、乙、丙、丁D丙、甲、丁、乙【答案】B11、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
9、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解析】该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地衣在初生演替中出现。在较短时间出现的新生物群落可能是杂草,物种丰富度还较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12、(2011盐城模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物种总数不断增多,到成熟阶段,群落相对稳定。群落演替过程既有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答案】B1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砍伐森林与
10、封山育林都会发生群落演替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生演替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解析】砍伐森林会使森林群落逐渐退化,封山育林会使森林群落得以养护,结构逐渐复杂,可见人类活动会改变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成树林。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次生演替。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答案】B14、(2011大连模拟)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
11、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在题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图a中种群之间资源交叉不多,所以种间斗争不激烈,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交叉重合很多,所以种间竞争激烈。【答案】A15、如图为某一个足够大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的结构和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的结构比较示意图,下列对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图中X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图中Y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山体的垂直结构和其相应的水平结构具有相似性C图X中从上到下、
12、图Y中从左到右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D影响图X所示结构的因素是温度,影响图Y所示结构的因素是阳光【解析】该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影响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只是温度,还有湿度、风力、光照等;该山体基带所在的地带到极地的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不只是阳光,还有地形的起伏和湿度的大小等,从题图中可以看出两种结构具有相似性;从山顶到山麓、从极地到山体基带构成群落结构的种群数目逐渐增多。【答案】D16、在弃耕农田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解析】弃耕的农田演替成森林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达到生态平衡时,物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植物的增加,总光合作
13、用增加,但是达到稳定后,总光合产量将不再增加,总光合产量反而减少,但是在稳定后,总光合产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上。【答案】B17、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解析】由图可见,甲适应的温度范围窄而湿度范围广,乙适应的温度范围广而湿度范围窄,丙在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介于二者之间,甲、乙、丙三者没有共同的交叉区域,因而三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
14、同一栖息地中。【答案】C18、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解析】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答案】A1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
15、知:a种群与b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因为a种群的消长与b种群的消长无关,因此a、b两种群可能为竞争,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另外从图中可直接判断出a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种群增长曲线既不呈“S”型也不呈“J”型。【答案】C20、(2011常州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有机物总量均不断增加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强A BC D【解析】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所以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中不能
16、包含在内,这样通过排除法可知道答案为A。【答案】A2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解析】据图,甲和乙的关系为捕食关系,数量先增先减的为被捕食者(甲)藻类,后增后减的为捕食者(乙)浮游动物。若向水池中投放大
17、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乙被丙吃完,丙也会因食物的缺乏而死亡,故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为甲。此外,丙和乙除捕食关系外,因生存空间相同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答案】C2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答案】D23、(2011海淀模拟)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
18、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解析】标志物脱落、致使第二次捕获的含标志的个体减少,计算结果会偏大,A错误;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统计对象包括计数室方格内的和大方格线上的菌体(只计数大方格的相临两条边线上的酵母菌),如果只计算方格内的,会导致计算结果偏小,B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或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如在较密集的地方取样或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均会使计算结果偏大,C、D错误。【答案】B2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群落种群1种群2
19、种群3种群4种群5种群6种群7种群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2010320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D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中物种2、4、6的数目可知,其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型,则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答
20、案】C25、2010年夏季,四川和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有关当地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持续降雨会引起当地生物种群增长曲线由“J”型变为“S”型B当地植物基因突变发生的某种新性状有可能适应水生环境C持续降雨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D水分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重要生态因素之一【解析】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而呈现“S”型曲线增长,这与特大水灾无直接关系。【答案】A二、非选择题26、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 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
21、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
2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 mm2(1 mL1 000 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解析】(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由
23、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准确性。(2)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在计数时,通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3)计数时,如果使用
24、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毫升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16倍25倍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100个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25倍16倍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答案】(1)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2)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不被(3)平均每个
25、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27、(2011盐城模拟)请回答关于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中A图与B图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图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图示回答问题。在_点时,种群的补充量最大,在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
26、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_。【解析】(1)A图与B图显示种群S1与S2在不同温度下共同生活时结果不同;T115时,S1占优势;T225时,S2占优势。说明S1与S2种群间为竞争关系,同时也说明T1(15)时适合S1生存,T2(25)时适合S2生存,若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混合培养的S1与S2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应正好相反。(2)从种群密度图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自然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得到最大补充;D点时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若在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阶段捕捞,既可以获得最大产量,又不会影响种群的持续增长,这一点可用于指导渔业生产。【答案】(1)竞争如图(
27、2)BD可以根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确定最佳捕捞时机及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捞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的角度回答问题亦可)。28、某同学暑假放假期间,从事大豆田间管理,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1)如果他想比较一下自家大豆与别家大豆的数量,那么他应该_。A一棵一棵去数进行比较B用样方法估算出种群密度进行比较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出种群密度D用调查法统计出往年数量进行比较(2)若大豆田中有某种害虫,为降低其种群密度,你认为最好的
28、方法是_。A一个一个去捉B喷洒农药C释放一种特定激素诱捕D从外地引入该害虫的天敌(3)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在短期内,该昆虫会呈_增长,最终将呈_增长。原因是_。(4)大豆与大豆田中的杂草之间的关系是_,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除草的原理:_。(5)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_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_,自我调节能力_。【解析】(1)植物种群数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2)害虫防治一般用生物方法,激素诱捕快而简便,还不会影响当地环境。(3)生物入侵后种群数量一般先呈“J”型增长,但由于环境压力,最终会呈“S”型增长。(4)人类调节生态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把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演替成为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答案】(1)B(2)C(3)“J”型“S”型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天敌增多(4)竞争使能量持续有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面(5)次生增加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