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5071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21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7 2 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

2、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教

3、师范读课文 三、正字正音 愠 罔 说不亦说(悦)乎 四、第一则 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

4、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3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

5、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五、第二则 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

6、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 六、第三则 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

7、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一见解是很精辟的。 七、布置作业 1. 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 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二、进行新课 三、第四则 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

8、口译这一则。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爱、喜欢;乐,以为乐。知道它比不上喜爱它,喜爱它比不上以它为乐。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提出学习有哪三种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最高境界是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四、第五则 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走路;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

9、点;从,跟随,引申为学习。三个人一块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看出)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 五、第六则 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道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不逾矩:指不超越礼法。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疑惑,五十岁知道由天主宰的命运,六十岁可以听出话里隐而未露的意思,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 3. 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孔子终身学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

11、问,确定目标;“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做学问有所成就了,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再疑惑自己原定的道路以及人生追求,对人生或者未来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才知道由天道主宰的命运,知道了生命的真谛;“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听到别人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同时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规”,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的境界,可以随心所欲。 孔子的这一段话,是其人生各个阶段所取得的学习效果的总结。在另一个角度上解读,这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

12、的步骤。学生在这个阶段中,正好是“十有五而志于学”,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努力分阶段实现,继而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自我激励的效果。 4. 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是孔子终身学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

13、取得的学习效果。 7 六、教师总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