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身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关键段落的朗读和分析,学习并运用文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2、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包身工制度的残酷与黑暗。教学重、难点:学习并运用文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夏衍在长期的实地考察后,创作了这篇包身工,揭露了包身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愤怒地控诉了残酷黑暗的包身工制度,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包身工的日常生活的。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教学生带入课文,引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二、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单独描写的包身工。明确:“芦柴棒”、小福子、
2、不知名女工2、“芦柴棒”、小福子为例,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文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芦柴棒”:第6自然段,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芦柴棒”身体的瘦弱。16-20自然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几个关键动词的运用效果。这几段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打杂的的凶恶粗暴、老板娘的残酷无人性及“芦柴棒”的悲惨。35-41自然段,通过语言描写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和中外剥削者的残酷。小福子:28-32自然段,反映了包身工的地位人人可欺!3、引导学生将作者对“芦柴棒”和小福子的描写和对包身工群体生活的描写联系起来,引出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手法。作者既描写了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
3、活状况,又描写了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这种手法就叫做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和分析,能够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手法的特点及作用。4、当堂练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写每晚放学后宿舍的场景。设计意图:这个练习要求描写的内容也是群体的生活场景,与课文有相似的地方,学生可以仿照、借鉴。同时,每晚宿舍的场景学生非常了解,便于下笔。写完后请一到两位同学起来分享。三、联系实际,总结课文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如今,那个万恶的剥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介绍当代“包身工”山西洪洞黑窑厂工人设计意图:课文反映的是上个世纪的事件,与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这一设计可以将文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