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短文两篇新课导入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陋室铭学习目标1.了解“铭”这种文体;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文章。(重点)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难点)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重点)作者名片作者 刘禹锡 生卒年772842朝代唐代籍贯洛阳(今属河南)评价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字梦得重要经
2、历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又贬连州刺史。最后入朝为太子宾客,官至检校礼部尚书作品风格其诗通俗清新,善用寓言托物手法。其文长于说理代表作品 有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背景链接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又贬为连州、和州刺史。按规定,刺史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故意刁难,半年内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给他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简陋。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
3、前。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诫之意。德馨苔痕鸿儒案牍西蜀xntirdsh字词学习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出名,有名。神异。这。简陋的屋子。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博学的人。鸿,大。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调弄。指弦乐器。诸葛亮隐居南阳
4、住的草庐。形体、躯体。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说。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指管乐器。指官府文书。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不加装饰的琴。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古今异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一词多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倒装句:何陋之有?()文言句式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以类比、起兴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课文解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说明“陋室”不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有鸿儒”“无白丁”两相对照,以交往之人的高雅衬托作者的才学高、品德美,表明“陋室”不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日常生活:以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不陋。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陋室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何在?运用类比,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称诸葛
6、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与他们一样的品德与才能。引用孔子的话作结有何作用?引用孔子的话,以反问作结,更具雄辩的力量,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上文中“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重点、难点:赞同。同“鸿儒”交往,我们可以受到感染,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谓“近朱者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赞同。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很明显是瞧不起普通的没有接受多少文化教育的平民百姓。赞同。“听君一席话”还“胜读十年书”呢,
7、更何况与鸿儒交往呢!经常与鸿儒交往,我们会进步得更快。不赞同。他的交友范围太窄,平民百姓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毕竟“俗世”也有“奇人”啊!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陋室”,表明陋室不陋,进而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再从陋室环境清幽、主人交往之人不俗及日常生活高雅等方面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的“德馨”。最后将陋室与古代贤士的住宅相比,并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证明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写作借鉴2.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
8、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音韵和谐,意蕴丰富;从修辞角度来看,作品运用对偶、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3.反向立意,构思巧妙本文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陋室铭结构梳理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仙龙喻德陋室不陋具体描述
9、居住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生活情趣:高雅乐在其中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主旨概括作者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对象及日常生活等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2.理解文章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难点)3.感悟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重点)作者名片作者 周敦颐 生卒年10171073朝代北宋籍贯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评价哲学家,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与李宽、韩愈、张栻、黄干、李士
10、真、朱熹并称“石鼓七贤”字茂叔代表作品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背景链接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本文是周敦颐任南康(今属江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这篇爱莲说。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蕃淤泥濯清涟亵玩噫鲜有闻fnyzhulinxiy
11、xin字词学习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多。只。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污秽)。洗。水波。艳丽。竖立。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更加。耸立的样子。语气词。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认为。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指品德高尚的人。
12、少。应当。叹词,表示感慨。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词类活用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文言句式本文写莲花,为什么开头先写菊花和牡丹?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菊花、牡丹是为了用古人对花的不同喜好作为比较和陪衬,来衬托作者对莲花的情有独钟。课文解读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写出莲的高
13、洁、庄重: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u从生长环境角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的通达正直、行为端正、美名远扬。u从体态、香气角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写出莲的清高、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可轻慢亵渎。u从风度、气质角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简要说说“莲”的象征意义。“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人格力量和高洁形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志洁行廉;“莲”象征不与世俗同流
14、合污的正直君子形象。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具有不慕富贵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运用排比句式,借花喻人,点明三种花各自的象征人群。同时用菊、牡丹作衬托,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叹爱菊花的人少,实则感叹真正的隐士太少;二叹爱莲者少,实则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太少;三叹爱牡丹的人多,实则表达了对世间争名夺利、趋炎附势、追求富贵者的厌恶。文中的爱菊、爱莲、爱牡
15、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思考探究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在写作特色和思想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1)在写作特色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陋室铭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注重道德修养的情怀;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形貌、气度等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2)两篇文章都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了多角度的生动刻画。陋室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表现“陋室”不陋;爱莲说则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来赞美莲的品格。(3)在思想内容上,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陋室
16、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爱莲说表现了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作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写作借鉴2.巧用衬托,主题鲜明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爱莲说结构梳理不慕名利洁身自爱描绘形象张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入题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烘托烘托道出心意莲的可贵处:洁净、单纯、雅致揭示喻义菊、牡丹、莲象征的不同品性以莲自况主旨概括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课后延伸古人笔下的荷花: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洛神赋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你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