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0劝学*师说话题链接尊师一、字之源【字源演变】“师”,会意字,本义为“军队”。驻军多在小山上,所以,甲骨文、金文左边从垖(“du”,同“堆”,意为小土山);右边从帀(“z”,同“匝”,意为众多、环绕)。本义:古代军队编制中的一级。后来“师”引申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即老师。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一师多少人呢?(一师为二千五百人)【成语链接】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负笈从师:一个人学问已经很深了,还去拜师的意思。启示:一个人从小就要立志苦学,学习要不怕困难。语出唐王勃山亭兴序
2、:“负笈从师,二千余里。”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二、句之美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大智慧。品读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拜师学习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品读 自古治学的人必须首先尊重他的老师;老师有了尊严,儒家之道自然就有了尊严。这句话,从大的方面入手说明尊师的重要性,是欧阳修在当时封建社会
3、条件下向社会发出的呼吁,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3.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北周庾信徵调曲庾信以生动贴切的文学语言表达了至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感恩和返本。品读 饮水思源,学成念师,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感念自己的恩师,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养成尊师重教的风气。三、诗之韵无_题古典文学史上写“无题”类诗歌的诗人不在少数,然而将无题诗写得出神入化的只有李商隐了吧。李商隐当大唐江山盛世不再,当大漠孤烟飘散成巴山夜雨,李杜诗篇的万丈光焰也就变成了小李杜的婉丽清歌。你知道李杜和小李杜都是谁吗?(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
4、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赏读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中,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帖。“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着、无私奉献,很多时候也用来赞美老师。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
5、味。四、文之理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典出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解读 原文大意: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儒,他们一
6、说话就能够成为经典,一举手、一投足就能够被世人效法,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的呢?由此可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其个人修为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先生用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师范”二字的真谛。可见师的影响之大。劝学一、识作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
7、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伴读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国都附近建造的学宫。“祭酒”指的便是稷下学宫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二、知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伴读 他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位大师了。三、拓知识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
8、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治又兼用“礼”治。伴读 荀子强调礼法并治,难怪一位大儒,却培养出两位法家韩非和李斯。四、理基础1.记字音(ru)中规(zhng)虽有(yu)槁暴(p)就砺(l) 知明(zh) 须臾(y)跂而望(q) 舆马(y) 舟楫(j)生非异(xng) 跬步(ku) 骐骥(q j)驽马(n) 锲(qi) 金石可镂(lu)爪牙(zho) 埃土(i) 二螯(o)
9、2.通假字(1)以为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3.古今异义(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品格高尚的人。(2)以为轮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4.一词多义(1)疾声非加疾也(劲疾)问之民所疾苦(痛苦,忧患)君有疾在腠理(小病)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疾风知劲
10、草(急剧而猛烈)(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无从假书以观(借)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予,授予)(3)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佛印绝类弥勒(极,最)斩尽杀绝(尽,完)天柱折,地维绝(断,断绝)(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此人凶强侠气(强横)强不知以为知(勉强)(5)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关系)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关系)积善成德,
11、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关系)锲而不舍(连词,表假设关系)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6)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可不译)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贫者语于富者曰(介词,对)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介词,表被动,被)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介词,向)苟全性命于乱世(介词,表时间或地点,在)5.词类活用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
12、)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6.文言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附文白对译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性恶”,必须用礼义来矫正。全段除结尾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从比喻论证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有联系的。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比
13、喻的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师说一、识作者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伴读 一个“文”字概括了韩愈的一生。韩愈从贞元二年到贞元十一年,前后近十年,七次科考、六次落榜。虽说韩愈是一个典型的落榜生,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二、知背景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
14、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伴读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三、明文体“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
15、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伴读 还有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名篇,大家可以找来读读。四、拓知识1.“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
16、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伴读 韩愈和柳宗元一生都能推心置腹。也正是脾气直白、才华横溢又追求一致的两位君子,才能有这样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视一笑的友情吧。2.“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五、理基础1.记字音句读(du)或不焉(fu)位卑(bi)近谀(y)也欤(y) 郯子
17、(tn)苌弘(chng) 老聃(dn)蟠(pn)六艺经传(zhun)贻(y)2.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3.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6)师不必
18、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4.一词多义(1)师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学习)则耻师焉(从师学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不足为外人道也(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3)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为五百人立传(传记)(4)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内惑于郑袖(迷惑)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
19、迷惑)(5)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6)其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5.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圣益圣,愚益愚
20、(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6.文言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拘于时被动句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附文白对译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开篇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众人”“其身”“士大夫”之愚,都被衬托得跃然纸上
21、。韩愈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可以想见先生当年“狂人”之态。这句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具有解放精神。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说这是为了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劝学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师
22、说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对照鲜明,立论严密品读文章的对比论证任务导引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任务设计1.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答案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
23、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师说在第二段借三组对比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地说造成
24、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2.(拓展延伸)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都使用对比论证,按照下面示例的分析,自选论点,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示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分析:反面正面对比点写作运用:_答案(示例)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朋友。但当造化将他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
26、此横空出世。任务探究二喻巧而理至赏析劝学的比喻论证任务导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任务设计1.劝学能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论证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请结合文本分析。注意着眼于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分析。答案排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排比中的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
27、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这种排比中,语气越来越强;并在这越来越强的语气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证,把“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等具体的物象,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对比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对比和比喻论证结合在一起,形象地突出了论证的事理。例如:作者把“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把“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把无“爪牙之利”的蚓与有“六跪而二螯”的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种正反相差极大的对比,在强调这些事物有巨大差异的同时,把“用心躁也”的事理,论证得既形象,又生动。递进中的比喻论证本文把
28、要论证的道理,通过一种递进的方式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第二段中,“登高而招假于物也”。首先,由登高时的现象,引出声音的传递,再由声音的传递现象,引出驾驭奔马出行,可谓是包罗万象。由生活现象到其本质的论述是一种递进,而从生活现象到本质所蕴含的道理引出自己的观点则又是一种递进。2.劝学第二段中运用的几个比喻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答案这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和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自己。“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
29、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3.(拓展延伸)续写训练:用下列材料做喻体,在材料后面补上几句话,构成一段用比喻论证的文字。补写的文字要和语段中的比喻契合,做到语言连贯。(1)蝴蝶要历经从卵到毛虫再到蛹等多次不同的生命磨难,才能最终破茧而出变成蝴蝶,绽放美丽。答案(示例)人的一生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失败,才能最终使自己坚强成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2)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会灰尘满面。答案(示例)人的心灵也要经常清理,才能保持住生命之初的那种纯
30、洁、明净,否则就会被自私、残忍等各种垃圾占据。(3)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答案(示例)个人、社会、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就像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风气,只有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思想端正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转。有父母的教育、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迅速成长,养成良好的品格,等你们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整个社会的风气有望变得更好。(4)气候变了,衣服必须跟着要变。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和秋冬之交,各要换一次衣服。不会变换衣服,就
31、会闹出一些毛病来。答案(示例)凡事都要与时俱进,不可墨守成规。时代变化了,社会前进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也要像随季节变换衣服那样,跟着改一改,变一变。否则,老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死守老套套,硬搬老框框,就会被时代淘汰,为历史所抛弃。任务探究三尊师重学,塑形铸魂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任务导引本课两篇文章都是传统的经典论文。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师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两篇文章都对传统文化中的师道与学之精神做出了完美的阐释,在今日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任务设计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
32、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注意本文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以及总分式结构的特点。答案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第三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第四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2.如何理解师说思想的进步性?进步性体现在思想的解放
33、性和人民性上。答案师说中有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该句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两句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而不
34、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师的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降低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3.(拓展延伸)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推动着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助力着民族精神历久弥新。请完成以下任务。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之际,高一年级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请自选“五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中的一项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答案略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35、:“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师旷劝学)材料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材料三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
36、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习近平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翻译画线句子。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答案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2.材料一和荀子劝学在“劝学”的方法上,有何相同点?答案材料一和荀子劝学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材料一,师旷劝国君炳烛而学,形象地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的学习分别喻为旭日东升、烈日当空和蜡烛之光。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面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37、3.阅读三则材料回答:同为劝学,这几则材料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答案材料一强调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要肯学,勤学。材料二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材料三从“为何学”这一角度立意,劝勉人们要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附【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晋平公沉下脸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连忙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人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的朝阳一般阳气充沛;壮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如同中午的阳光,
38、还很强烈;老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则如同点亮蜡烛一样明亮。点亮了蜡烛走路比起摸黑行走,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点头道:“说得有理!”素材积累聚焦: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我国从古至今,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他们用谦逊、勤勉和敬重书写了一个个永恒不变的尊师重教的诗篇,为华夏莘莘学子树立了尊师的楷模和典范。韩愈论师道韩愈面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还作师说,对师道做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而韩愈
39、作此篇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全文通过批判耻学于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有示范作用。程门立雪北宋杨时仰慕程颐的学问,到洛阳拜程颐为师。当他到程颐家中求教时,程颐正静坐睡觉。杨时求学心切,又不敢惊动老师,便肃立门外等候。当时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待程颐一觉醒来,雪已下了一尺深了。杨时潜心求学,刻苦钻研,成了一名真正的
40、理学大师。他的学识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人们都争相与他交游,成了“程学正宗”之人。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杨时这种坚持不懈、立志求学、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习近平的尊师重教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历数习主席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他从尊师重教、社会责任、注重人才等多个层面发表论述,表达对中国教育的重视、对中国教师的尊敬。让我们从他的观点中,来探寻“尊师重教”的思想,体会教师这一职业在他心中的地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41、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伴读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习近平素材运用片段1一篇师说响遍大江南北,韩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那份深深的责任感也尽现其内。当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还作了师说,对师道做了精辟的论述。毋庸置疑,韩愈在当时引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非议,可是他依旧顶着世人鄙薄的眼光及压力,坚持着自己的为师之道。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
42、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节选自千年一叹读韩愈伴读 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皆因韩愈而起。一个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在中国历史上为绝无仅有。片段2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徐特立坚持兴办平民教育,毛泽东视他为一生的先生;陶行知穷毕生精力钻研教育理论,改造乡村教育,探寻济世安邦的教育之道;民族危难时刻,朱自清、闻一多等诸多学者云集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痴心教师”张心芸,扎根山区教学21载,身患重病仍不忘初心;“苗乡挑夫教师”周宏军,用一根扁担撑起一座学校;时代楷模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43、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们身上,闪耀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典范,闪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闪耀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强国之光。节选自以“师道尊严”挺立民族信仰伴读 还有一位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张玉滚老师,21岁到39岁,张老师在山村坚守了整整18年。他说:“我愿做十八弯山路上的一轮明月,来照亮孩子们的前程。”原题呈现:最近,一张湖北诗人、作家野夫收徒行跪拜礼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引起人们一片热议。照片上,野夫端坐于椅,所收之徒正跪在垫子上行叩头礼,桌子上供奉着关公塑像并燃红烛两根,关公像背后则贴着红纸黑字的“拜师礼”和“天地君亲师”字样。有人
44、认为,这是重拾封建糟粕,拜关公更是充满江湖习气;也有人认为如何收徒是个人自由,与他人无关;还有人认为,当今社会,更应强调师道尊严,彰显道义与礼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封信给野夫,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致野夫湖北考生尊敬的野夫先生:您好!我叫小明,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近日,我在网上看到您收徒行跪拜礼的照片,我认为您是在重蹈封建礼教的覆辙,故修书一封,以作劝告。 有礼有节,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关公像、叩头、天地君亲师这种封建感极强的“跪拜礼”会造成他人人格上的矮化与不平等。因为其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礼,体现的是贵贱尊卑的封建糟粕而不是尊师重道的师生美德。康德曾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
45、己施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这种主客体的不平等,会成为师徒交往的藩篱,成为禁锢思维、泯灭智慧的枷锁。您是位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想必你也不会忘了在旧中国,女有“三从四德”,男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万万中国人就是在纲常礼教的禁锢下丧失了人格,荒芜了斗志,辜负了创造。既然“男儿膝下有黄金”,又为何苛求他人的“三跪九叩”来攫取道德上“莫须有”的优越感?对此,窃以为不可。不卑不亢,展现出足够的理性与风度。你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吾深以为然,但古有“程门立雪”的美谈,也有教鞭淫威下的“不敢出一言以复”,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否则会深陷“封建复古主义”的泥淖,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我并不反对尊师重道
46、的仪式感,但我深信“师道”不应建立在做道德切割与人格高低之分的“拜师礼”。封建师道的复活会挽救“师道之不存”,但也会导致等级与权威意识下的“师德之不存”。孙中山说:“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以自由平等为价值导向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共同构建“师生互师”的新型师生关系,毕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不是通过“拜师礼”来拔高“师”的道德高度,在“叩与不叩”之间褫夺“徒”的人格平等。此段不否认师道精神,但是从“人格”上进一步探讨。诚然,挽救“师道之不存”是当今社会的时代命题,但师道之“道”,绝不是强调贵贱尊卑的封建师道,因为它已经从历史和人民的选项中排除。就如卢梭所言:
47、“没有平等与自由,一切美好都是建立在仙女羽翼上的泡沫。”师道之“道”,亦是如此,也本该如此。对师道之“道”的论述很有说服力,可见本文的辩驳力度。最后,请您从“复兴古师道”的迷梦中苏醒,你会发现,梦醒了,并非无路可走。余之述备矣,就此搁笔。祈盼赐教!小明年月日伴读 本文从反面立意,不赞成野夫收徒行跪拜礼,但行文丝毫不见极端与偏激。文章从历史与现代的角度,特别是从时代发展的大势上,批判了跪拜是违背现代平等精神的行为。文章辩证客观,彰显了当代中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劝学时间:45分钟满分:70分得分:_分一、基础素养巩固(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舟楫(j
48、)参省(xn)木直中绳(zhn)B.砥砺(l) 槁暴(bo) 锲而不舍(qi)C.驽马(n) 跬步(ku) 金石可镂(lu)D.蛟龙(jio) 骐骥(q) 跂而望(j)解析A项,木直中绳(zhn)。B项,槁暴(p)。D项,跂而望(q)。答案C2.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C.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性格。D.以为轮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解析C项,“生”同“性”,天性。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49、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B项,“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轻骑今朝绝大漠绝:与世隔绝的。B.春风得意马蹄疾 疾:快速,这里指轻快。C.假作真时真亦假 假:与“真”相对。D.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强:强盛,强大。解析A项,应为“横穿”。答案A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故木受绳则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金就砺则利非能水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善成德
5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A./ B./C./ D./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答案B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2)在劝学一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用
51、心躁也”。(3)论语中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能力素养提升(46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课文34段,完成811题。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解析利:使快。答案A9.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2、(3分)A.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B.舟楫:舟,船;楫,划船用具。李白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云:“欲济无舟楫。”C.跬步: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D.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在课文中指地下的泉水。解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的诗。答案B10.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
53、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误,文中没有这种说法和倾向。答案C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分)(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分)答案(1)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劲疾,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二)课外阅读(19分)阅
54、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劝学(节选)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
55、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注】 苇苕:芦苇的穗。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渐(jin):浸。滫(xi):臭水。服:佩带。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
56、/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答案A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B.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
57、桀纣后泛指暴君。解析这里应该是“歧路、岔道”。答案B1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解析A项第一段说明的应该是教育对人的影响。答案A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是故
58、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5分)(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5分)答案(1)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参考译文】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南方有一种鸟,名叫
59、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
60、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
61、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三)语言表达(9分)16.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4分)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
62、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17.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五处并修改。(5分)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解析“寄奉”是敬辞,通过邮递呈奉,此处可改为“惠赐”;“过目”是指请别人看,此处可改为“拜读”;“些许”指量小,此处可改为“莫大”;“惠存”是敬辞,可改为“珍藏”;“光临”是敬辞,可改为“前往”。答案“寄奉”改为“惠赐”;“过目”改为“拜读”;“些许”改为“莫大”;
63、“惠存”改为“珍藏”;“光临”改为“前往”。*师说时间:45分钟满分:70分得分:_分一、基础素养巩固(24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或师焉,或不焉D.属予作文以记之解析A项,“受”同“授”,传授。C项,“不”同“否”。D项,“属”同“嘱”。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吾从而师之其贤不及孔子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小学而大遗今之众人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A. B. C. D.解析“从而”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今义是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
64、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学”古义指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C项均为动词,流传。A项,名词,学说,主张;名词,道路。B项,名词,疑难问题;使动用法,使迷惑。D项,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军队。答案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B项,均为介词,表比较,比。A项,代词,这;代词,它。C项,语气副
65、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他的。D项,副词,表判断;副词,才。答案B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不耻相师则群聚而笑之圣益圣,愚益愚孔子师郯子小学而大遗吾师道也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吾从而师之A./ B./C./ D./解析分别为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答案C6.下面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孔子云:何陋之有?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不拘于时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判断句。C项,被动句。D项,一般句式。答案A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
66、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的观点是相同的。(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二、能力素养提升(46分)(一)课内阅读(18分)阅读课文12段,完成811题。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传授。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听说。C.夫庸知其年
67、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越发。解析闻:知道,懂得。答案B9.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者,学有专长的人,与今天的专家学者意思相同。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C.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的统称。解析学者:求学的人。答案A10.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B.“传道
68、”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C.作者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D.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解析“借古讽今”错误,应为“借古非今”。答案A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分)答案(1)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年龄大小的
69、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
70、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
71、,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注】 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曾写信请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卜:估量。苟亟(q)来以广是道: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亟来,常来。是道,指作文之道。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B.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C.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D.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
72、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解析原文应是: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答案B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陈述、答复。因为这是回复韦中立的一封信。B.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C.仆:谦辞,柳宗元自称。吾子:对人相亲爱的称呼,可译作“您”。D.屈子:屈原(约前340278),名平,战国中期楚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楚辞。解析屈原代表作是离骚。“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答案D14.下列对本文
73、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说明拒绝“欲相师”的理由,柳宗元首先说“仆道不笃,业甚浅近”“未见可师者”,言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这也是他拒绝“欲相师”的真正原因。B.本文在阐说道理的过程中,对反对师道的人,不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无不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庸蜀吠日、南越吠雪的狗,他们的群怪聚骂,如“越蜀吠怪”等等,都见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C.柳宗元在这封回信中,反复强调“不敢为人师”,他虽赞扬韩愈“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的精神,但又主张“取其实而去其名”,即不必讲求为师之名,应该注意为师之实;师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D.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在论述时人不重师道
74、的弊端时辛辣幽默,在答复韦中立时则婉转平易,表现出长者之风。解析这不过是文章大家的谦虚之辞,说说客气话罢了,并不是他拒绝“欲相师”的真正原因。文中从历史根源、现实情况、社会风气诸方面谈到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敢为人师”。答案A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5分)(2)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5分)答案(1)现在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2)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被朝廷里的人嘲笑,那就
75、万幸了。【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启: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拜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不看别人脸色严正不屈地
76、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刚好下大雪,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现在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
77、地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如果要我判定是不是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
78、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名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被朝廷里的人嘲笑,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三)语言表达(9分)16.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韩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英明睿智的古代贤人告诉了后人许多求学之道,请试举几例。(4分)答案(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7.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
79、见,要求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冰雪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冰雪运动场地建设和经费投入,做好冰雪进校园之前的一切资源统筹工作。重点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设立校园冰雪改革试验区。到2020年计划遴选2 0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 000所。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冰雪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解析作答本题,应先以句号为基本单位进行信息的概括。第一句包含的重要信息是“国家发布指导意见以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第二句包含的重要信息是“做好一切资源统筹工作”;第三句包含的重要信息是“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第四句指出未来计划达到的特色学校数量,是对第三句的补充;最后一句侧重表达要把冰雪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然后将重要信息归纳整合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关键信息:国家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发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做好资源统筹工作;遴选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把冰雪运动纳入体育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