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4高考江苏卷)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部”表述不当,排除;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合,排除。答案:B2(2014高考上海卷)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董仲
2、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儒学的地位大大提升。“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官学,故选C项。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富国强兵感兴趣,儒学未受尊崇,故排除A、B两项;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之前儒学早就成为了官学,故排除D项。答案:C3(2014高考海南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3、,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这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故选B项。答案:B4(2013高考福建卷)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中“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答案:A5(2013高考重庆卷)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
4、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析:董仲舒的思想吸收阴阳五行、法家等思想,其主张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故选C项。答案:C一、选择题1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A加强集权 B独尊儒术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材料大意是: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难于他,因此英明的统治者应该“与天同”,顺应天意,故选D项。答案:D2(20
5、15济南模拟)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A主张民贵君轻 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 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由材料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顺应民意,董仲舒主张实行思想“大一统”,但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A项是孟子主张,C、D两项题干未体现。答案:B3“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材料宣扬“天人感应”学
6、说,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材料大意是:灾害怪异是上天的警告,此时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可见这一学说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C项正确。答案:C4(2015成都模拟)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答案:C5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7、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发展了“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D使汉王朝开始重视文化教育解析:题干材料的大致意思是:民性天生为善却不能为善,故立王诱导向善,这是天意。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故C项正确。答案:C6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
8、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7(2015南京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
9、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题,“主张”可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如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
10、序(学校)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题,“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题,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答案:(1)具体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主要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