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交流 碰撞 启迪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这一问题,建议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
2、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灿烂辉煌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三、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与小组讨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
3、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多媒体展示)(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师)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各组同学分别代表各家学
4、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莘莘学子,精英荟萃,理性思考。让我们发扬稷下学风,首先走进儒家学派。来第一部分 交 流一、儒家学派孟子与荀子(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孟子其人并归纳孟子的主要观点由一名学生对孟子的生平进行简介(PPT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齐、宋、滕、鲁等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
5、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材料: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学生讨论回答孟子的思想主张,师生共同总结:(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探究讨论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7、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荀子其人并归纳荀子的主要观点由一名学生对荀子的生平进行简介(PPT荀子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
8、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
9、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学生讨论回答荀子的思想主张,师生共同总结(1)朴素的唯物思想-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性恶论(4)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荀子传世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10、江海。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探究讨论二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异 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二、墨子与墨家学派(师)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PPT展示墨子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使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
11、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材料: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2、尚力、尚贤、尚同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墨子名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三、庄子与道家学派(师)请第三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和基本主张。(PPT展示庄子简介)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12、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材料: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齐物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庄子秋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
13、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逍遥游学生总结: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齐物”的观点2、“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的自然观探究讨论三:庄子的顺乎自然观对今天的“发展与环境”有何借鉴?(言之有理即可)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师)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PPT展示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为韩国公子,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的集大成者。作为法家代表,备受秦王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毒死。著有韩非子一书,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
14、,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韩非子八经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学生总结:法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法、术、势理论。(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3)变法革新的历史观探究讨论四:法家思想为什么在当时受重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利益。韩非子的“今胜于古”的进步历史观为封建统治阶级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15、”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法家的治国模式是以严刑峻法为根本,以愚民为手段,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部分 碰 撞争鸣一:百家争鸣之“儒道之争”。“有为”还是“无为”?争鸣二: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仁爱”还是“兼爱”?争鸣三: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德治”还是“法治”?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儒墨之争,一家之内,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
16、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第三部分 启 迪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
17、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小结: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