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威六中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过关考试(四)历史试卷第I卷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商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B. 商代国家机器已经实现制度化C. 商代的王权位于神权之上D. 商代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从商朝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器以及将各项活动凝聚在一起的文字,可知商朝的国家规模基本定型,即商朝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D项正确;AB两项是对题干材料局部内容的提炼
2、,不能全面体现题干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表述错误。2.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B.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A正确;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宫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B排除;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
3、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排除;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D排除。故选A。3. 宋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一部分人从传统的雕版印刷业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专门雕刻各类印花版的刻画工匠,如北宋开宝年间,洛阳贤相坊有一李姓染工,“能打装花撷,众谓之李装花”。这一现象表明宋代A. 生产工具实现革新B. 印染技术出现专门化趋势C. 新的生产关系萌生D. 区域间长途贩运兴旺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宋代从事传统雕版印刷业的人中,分离出以李染工为代表的专门雕刻印花版的工匠,表明当时印染加工已出现专门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
4、“生产工具”实现革新,A项错误;新的生产关系萌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区域间长途贩运兴旺发达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4.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尤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 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 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 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 改进技术,增加产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顺人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信息说明注重自然变化,和自然规律要遵循的原则,故C项正确;农业生产比较注重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的变换处理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处理中没有体现
5、,故B项错误;增加产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变化【名师点睛】5. 唐制,中书省设中书舍人六员,负责起草诏书,并分工审查六部所上奏表,对有关政事向宰相提出意见。草诏时如认为旨意有不妥,可将其奉还,拒绝为其“撰词”。这一制度A. 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B. 表明中枢决策机构权力下移C. 使中书省取代了门下省D. 致使三省六部制原则被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如认为旨意有不妥,可将其奉还”,可知中书舍人可以审议未行决策,防患未然,尽可能保证决策正确,A项正确;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高级官吏,掌判中书省之事,故材料不能说明中枢机构权
6、力下移,B项错误;门下省依然负责政令审核,C项错误;D项与题干和史实均不符合,D项错误。6. 北宋时期,在福建沿海的荔枝生产中,有些精明的商人对荔枝包买后,长途贩运。在成都府路彭州茶叶生产中,商人也以预付定金的办法,把一般中小园户的茶叶控制在自己手中。由此可知,北宋商业的特点是A. 商业资本干预生产B. 具有明显地域特征C. 重农抑商得以改变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荔枝生产中,有些精明的商人对荔枝包买后,长途贩运”“茶叶生产中,商人也以预付定金的办法,把一般中小园户的茶叶控制在自己手中”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商人通过包买、预付定金等方式控制生产,即体现了这时期商业
7、资本干预生产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商业资本对生产干预的特点,没有体现地域特征,B项错误;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并且北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出现,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并且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后期,D项错误。7. 在空前统一的形势下,唐末以来的各地政权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吐蕃地区(今西藏)也由中央机构宜政院直接管辖。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宋太祖大力强化中央集权B. 元朝创新了地方行攻制度C. 明太祖加强封建皇权统治D. 清朝加强了边疆地区管理【答案】
8、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政府的制度创新,因此B正确;宣政院不属于宋明清时期的机构,ACD排除。故选B。8. 明代初年,民间在使用铜钱的同时,逐渐选择白银作为重要资财和大额交易的流通媒介。在 1581年张居正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后,白银的货币功能官方化、制度化。此时大量西方白银的 流人支持了白银货币选择的趋向。明朝货币的变化A.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B. 反映了西方经济发展受制于明朝C. 说明了政府已经废止闭关锁国政策D.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白银大量涌入中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故选A;白银大量涌
9、入中国不代表西方经济受制于明朝,排除B;明代并没有废止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9.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A. 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B.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C. 经济发展改变等级秩序D. 工商业发展壮大新兴社会群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等信息可得出,明清小说的发
10、展及内容的变化都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映了新兴社会群体的诉求,故D项正确;“根本改变”错误,排除A;传统伦理没有瓦解,排除B;等级秩序没有改变,排除C。10. 钱穆指出,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绝不可能取得政治上法理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在清代是取得了”。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行省制度的沿用C. 中央集权的发展D. 内阁制度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代以前,皇帝的秘密信件,绝不算是政府的正式公文,决不能取得政治上的法理地位。但在清代是取得了”可知在清朝皇帝的个人意志对国家主旨影响扩大,说明君主专制日益强化,A正确;材料未
11、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C排除;内阁是在明朝确立的,D排除。故选A。11.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福建厦门,人民机智灵活的斗争使英军不得不逃往鼓浪屿;在宁波、镇海、定海,人民愤起反抗致使英军损兵折将;在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地,人民的斗争给予英军以不同程度的打击。这说明A.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 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分离C. 广大人民的斗争意识增强D. 清政府腐败无能得到暴露【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期间,广大人民在厦门、宁波、镇海、定海、靖江、扬州、松江、瓜州等多地展开反英斗争,给予英军不同程度的打击,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意识,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19世纪末的时代主题
12、“救亡图存”在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分析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关系,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题意。12.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这说明当时中国A.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B. 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全面掌控C. 经济工业化逐渐得到实现D. 近代工业发展路径具有特殊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先创办军事工业,后创办民用工业,这与西方工业道路不同,说明当时中国近代工业
13、发展路径具有特殊性,故答案为D项;ABC项中的内容与题意主旨均不符,无法体现,排除。13. 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从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然而“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这说明A. 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B. 电报超越了近代中国的需要C. 当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通讯方式D. 近代通讯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中的“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等信息可以看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故A正确。近代
14、中国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完全可以引进电报,排除B;除了电报外,还有其他近代通讯方式,排除就C;近代通讯利用得好,也会有利于清政府统治,排除D。14. 甲午战争前,受商人主导生产的传统影响,人们习惯用商来统称工商等业。甲午战争后,实业的观念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人们在强调实际生产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重视企业当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这一变化A. 表明实业救国理念已经深人人心B. 抵制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C. 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促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因此“人们在强调实际生产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
15、重视企业当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故选C项;“已经深入人心”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甲午战争后,中国并没有能够能抵制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B;此时中国的商品经济并没有能够取代自然经济,排除D。15.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待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但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该学者的观点A. 强调了暴力斗争的局限性B. 淡化了革命党人的领导作用C. 指出了改良方式的合理性D. 肯定了革命党人的斗争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
16、的妥协让步”体现的是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党人采取的是有原则、有分寸的斗争策略,并非完全采取的暴力手段,得到了该学者的肯定,D正确,A排除;材料并未淡化革命党人的领导作用,B排除;辛亥革命并非是改良方式,而是暴力革命,C排除。故选D。16. 1926年1月,由于“反革命派已向妇女群众开始进攻,为防止妇女群众为反动分子所利用”,“为扩大革命势力起见”,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妇女运动决议案,“破天荒地”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子有财产继承权”。此文件的制定表明当时A.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B. 民事纠纷阻碍了革命形势发展C. 传统宗族势力面临崩溃D. 政治斗争有利于社会面貌变化【答案】D
17、【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妇女运动决议案,“破天荒地”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子有财产继承权”反映了政治斗争有利于社会面貌变化,D项符合题意;妇女运动决议案首次提出:“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规定女子有财产继承权”,这并不能说明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A排除;题干内容并没有体现民事纠纷的内容,B排除;传统宗族势力面临崩溃过于绝对,C排除。故本题选D。17. 1953年,周恩来指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说把一切力量都摆在重工业上,其他的都不搞了,农业不发展了,轻工业不发展了,那是不行的。这表明当时A. “一五”计划违背中国国情B. 经济建设深受
18、外来模式的影响C. 中国严重缺乏经济建设经验D. 强调国民经济要稳步协调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不是说把一切力量都摆在重工业上,其他的都不搞了,农业不发展了,轻工业不发展了,那是不行的”体现的是周恩来主张轻重比例协调发展,反对片面发展重工业,因此D正确;一五计划是符合国情的,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8.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在谈及国民党军队在河北省游击战的作用时认为,其在“牵制敌人,防止中共组织,贡献殊大”。并提出国民政府应积极加强国军敌后游击战的建议,蒋介石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这主要是由于敌后游击战A. 能迅速打破日军的战略B. 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C. 有
19、利于两个战场的配合D. 能将抗日与反共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崇禧认为国民党军队的敌后游击战具有既可抗日又可防共的双重作用,故选D项;A项只片面突出了国军敌后游击战抗日的作用,故播除;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抗战路线排除B项;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日的之一是为了防共,这不利于两个战场的配合,排除C项。19. 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这表明A. 海峡两岸开始结束军事对峙状态B. 闽台交流增进了民族情感C. 蒋经国
20、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D. 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答案】C【解析】【详解】1949年国民党当局占据台湾,蒋介石最终在台湾去世,材料中蒋经国“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表明他具有“一个中国”情节,C正确;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相对缓和而非“开始结束对峙”,排除A;B在材料中无法提现,排除;材料反映了蒋经国“一个中国”情节,不能反映台湾当局的态度,排除C。20.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2018年,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是海南自贸区实现既定目标和使命的一年。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为海南成为自由港和单独海关管辖区铺平道路。这表
21、明A. 地理位置决定地区职能B. 经济实力推动地区转型C. 国家战略引领地区发展D. 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海南从经济特区发展还自由贸易区,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正是由于这种支持,为海南成为自由港和单独海关管辖区铺平道路,由此可知,国家战略引领地区发展,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对海南发展的重要性,而非地理位置,排除A;题干中海南的发展主线明确,并未体现出转型,排除B;海南的发展不属于一国两制范畴,排除D。21. 有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之一是抽签选任公职人员。这种随机抽选的结果不偏不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承担起当家
22、作主的责任。这说明雅典公职人员的选任A. 能够有效避免决策失误B. 使雅典人都参与政治管理C. 符合公民权利平等的要求D. 标志着民主政治走向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抽选公职人员使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政治管理、承担起当家作主的责任,符合雅典公民权利平等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选任公职人员具有平等性的特点,无法说明能否避免决策失误,A项错误;能够参与政治管理的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雅典人,B项错误;抽选公职人员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之一,无法据此说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D项错误。22. 公元前三世纪后,罗马已不是原来那种城邦国家了,它已成为世界上各个民族和国家进行
23、交易的共同市场。这种商业贸易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世界市场发源于古罗马B. 罗马帝国时人人平等C. 罗马帝国建立的合理性D. 万民法实施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种商业贸易的一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等信息来看,说明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状况发展的需要,应当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故D项正确;世界市场发源于新航路的开辟,故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发展对法律的要求,不是说明人人平等,与建立罗马帝国的合理性无关,排除B、C项。【点睛】“这种商业贸易的一
24、个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平衡划一这些人民或民族间的区别”是关键信息。23. 1871年后,在德意志帝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存在一个民选的帝国议会,帝国政府却不对帝国议会负责,甚至可以在联邦议会同意下解散代表民意的帝国议会。这一现象A. 源于俾斯麦强力推行的铁血政策B. 说明资产阶级民主违背国情C. 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缓慢D. 表明德国专制主义色彩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选的帝国议会代表民主却无实权,反映了德国民主是虚,专制是实的特征,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B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发展十分迅速,C项排除。24. 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
25、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A. 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B. 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C 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D.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内容可知欧洲人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体现了世界市场在国际贸易推动下逐步形成,
26、选项D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欧洲棉纺贸易推动了整个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类似于连锁反应,其落脚地也侧重欧洲消费,而非资本原始积累,选项A排除;选项B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了欧洲人通过棉编织品贸易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但没有强调此商业网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排除C项。25.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指出:“议会政治和选举权本来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制度而锻造出来的武器,资产阶级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则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有利,从而不可避免会带上社会主义的性质”。马克思意在说明A. 暴力革命已不合时宜B. 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C. 工人斗争应与时俱进D. 资产阶级革命性
27、质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资产阶级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则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有利,从而不可避免会带上社会主义的性质”体现的是无产阶级斗争应该通过议会斗争来维护自身权益,说明的是工人斗争应该是与时俱进的,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6.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A. 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B.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C. 公共事件促进
28、了政府职能的转变D. 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決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垄断无关,排除D项。故选C。27. 在苏俄(联)某一历史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并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该经济政策的实施A. 由于缺乏成
29、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B. 致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 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D.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可得出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D项正确;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A;B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B;C项是苏联工业化的影响,排除C。28.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指出:“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他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
30、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这反映出欧洲的联合是基于A. 美国的帮助与扶植B. 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需要C. 保护文化遗产的需要D. 建立新的国家关系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他们的负担”体现的是历史因素对欧洲联合的影响;材料“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体现的是苏联的威胁是欧洲走向联合的现实因素,因此材料反映出欧洲的联合是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需要,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仍然是两极对峙格局,D排除。故选B。29. 撒切尔夫人执政后,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
31、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人资本参与到地方自治中,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反映出英国政府A. 削弱了市场竞争B. 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C. 废除了福利制度D. 加强了干预经济的力度【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行私有化,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说明英国调整了经济运行的体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B正确,D错误;材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行私有化,增强了市场竞争,A错误;C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政府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32、”,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解答。30. “特朗普现象”是围绕2016年美国大选候选人特朗普产生的一个热词。这位口无遮拦、政策激进、毫无从政经验的房地产大亨,出人意料地当选第45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 并不是来自硅谷和华尔街的精英阶层,而是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中下阶层。当特朗普 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 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 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B. 美国社会普遍反对政治经济全球化C. 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D. 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盾不断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
33、从材料可以看出,支持特朗普的抵制全球化,而更多的精英人物支持全球化,反映了全球化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精英主义阻碍民主政治发展,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普遍性反对全球化,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众与美国政府矛盾不断激化,排除D。第II卷二、材料解析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直到19世纪末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儿来说。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当时的医生甚至指
34、责奶类会散播麻风病。19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1950年3月23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1923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当时的牛
35、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上世纪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1)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牛奶消费
36、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变化:从被鄙视、视为贫困的象征到重视并普及推广食用原因:政府的规范(推动);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战的影响(2)建国时,中国牛奶消费量低,集中于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逐步普及;新型消费方式促进消费增长;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改善饮食结构;推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融入经济全球化【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19世纪末期的欧洲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法国政
37、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可知人们对牛奶的态度历经了从鄙视、视为贫困的象征到重视并普及推广食用的变化特点,二问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政府政策、科技发展及技术革命影响、战争因素、思想观念变化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材料二“产量为21.7万吨,平均每人每年仅为0.4公斤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城市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从产量变化、普及程度、消费方式及与世界水平相比较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改善国民身体素质、饮食结构、行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
38、收入及融入世界的角度进行解答。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被动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当时清政府出口的商品,由国际市场行情决定,但以生产资料产品出口为主洋货从19世纪70年代后如湖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在1877年之前,清政府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但从1877-1949年,中国出现了连续长达72年的贸易逆差。材料二 30多年来,对外经济开放在坎坷中走向前进,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出总额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随着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中工业制
39、成品比重超过90%,改变了用大量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的不利贸易局面。特别是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逐渐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提高到2008年的29.1%,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上材料皆摘自曹令军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与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原因。【答案】(1)不同: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出口产品为主,后者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多;前者以贸
40、易逆差为主,后者以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前者带有被动性,后者带有主动性。 (2)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解析】【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中“清政府出口的商品,由国际市场行情决定,但以生产资料产品出口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对外贸易带有被动性,以生产资料出口产品为主;根据“1877年之前,清政府对外贸易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但从1877-1949年,中国出现了连续长达72年的贸易逆差”可知,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以贸易逆差为主;根据材料二中“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90%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41、逐渐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带有主动性,以工业制成品为主,高科技含量不断增多;根据材料二中“出总额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0.1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加到9558.2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以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30多年来,对外经济开放在坎坷中走向前进”可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根据“我国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根据“2001年以来,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伟大历
42、史成就的原因还包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编自刘以林通信技术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阐述: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信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信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
43、信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信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示例二论题:通信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阐述: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信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通信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信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信工具的出现,通信方式更加多样,通信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通信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信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因此
44、,通信方式的进步,加紧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解析】【详解】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等可以看出,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通信领域的革新,可以拟定: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论证;针对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注意史论结合,如: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磁学领域的突破,电报、电话等应运而生,实现了通信领域质的飞跃;最后,针对上面论述内容作简要总结。如:科技因素成为通信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科技会让通信更加便捷、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