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课标全国,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答案D2.(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2、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答案A3.(20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
3、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较多,大批人口南迁,带去了众多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而形成的,故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海外贸易拓展影响商业的发展,A、D两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不仅是在南方地区,且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B项错误。答案C4.(2013课标全国,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
4、高度集中,故C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正确。答案D5.(2016课标全国,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固,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5、,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6.(2014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
6、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
7、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麋(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通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得出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据材料一中的“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可得出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
8、引类,日积日多”可得出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据材料二不难得出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一“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和材料二“黑龙江以北居民不足1万人”可看出移民有利于缓解关内人口压力;据材料二呼兰地区“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麋(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据“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可得出移民有利于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其他的作用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
9、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手工业的发展近五年内无考题 商业的发展7.(2016课标全国,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材料实质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由此可以判断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10、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题干材料反映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增强,故D项错误。答案A8.(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
11、,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根本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9.(2015课标全国,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表格体现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状元人数逐渐减少,而江苏地区的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地处东南的江苏经济发展超过了地处北方的河南,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宋明理学对河南、江苏都有影响
12、,故A项错误;虽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区的经济衰退,C项错误;明清时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课标全国,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当时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通过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选B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
13、关,C项错误;迁都北京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文化格局,且不符合“客观”这一限定词,D项错误。答案B11.(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为了贸易的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交易凭证,故A项正确。“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可知交子产生于前,贸易纠纷产生于后;富商“不能偿所负”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14、故B、C两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D项错误。答案A12.(2013课标全国,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
15、地区,排除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答案D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3.(2016课标全国,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宋代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
16、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14.(2014课标全国,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B项“资本市场”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不符;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
17、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项。答案A15.(2013课标全国,40)见专题二综合研判思路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土地的集中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
18、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是筒车,故C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
19、件的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种粒”“下通足窍”“且行且摇”,由此判断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A、D两项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灌溉工具,排除。答案B4.(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
20、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判断,南北经济的差距只是缩小了,南方并未超过北方,因此A、C两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向南转移,但仍在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两宋时期,因此D项错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江南经济开发出现了新局面。故答案为B项。答案B5.(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口分永业(国
21、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说明唐代土地兼并盛行,致使土地制度遭受破坏即当时的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唐代史实。答案C6.(2013浙江文综,38)(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
22、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解析第(1)问,考查农业经济特点,答题的关键在于紧扣材料,抓住时代背景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总体概括。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手工业的发展7.(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秦汉始置州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元代为中书省辖地A. B. C. D.解析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将地方划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州,到
23、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州郡县三级,而定州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定的名称,故错误;定州是我国的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唐朝的私营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故正确;宋代定州的定窑是著名的五大官窑之一,故正确;元代河北地区归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里”,因此定州成为中书省辖地,正确,故D项正确。答案D8.(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解析材料说明陶
24、玉借玉器和朝贡的名义,提高了瓷器的知名度,故选D项。依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可知“景德镇”一词出现于宋,故A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说明陶玉是私营手工业者,故B项错误。“畅销海内外”在材料中未反映,故C项错误。答案D9.(2014浙江文综,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
25、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解析B、C两项不是科学方法,A项是科学方法,但考古的目的也是为了确认“秦”和“瓷”哪个在前。故答案为D项。答案D10.(2013北京文综,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项。A、B两项两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答案C11.(2013福建文综,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
26、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 B.C. D.解析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正确答案为B。答案B12.(2013天津文综,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得益于棉纺织
27、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A、C两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济作物也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D项。答案B13.(2014四川文综,13)(节选)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
28、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提炼影响因素,如“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相对安定的景德镇”“分工不断细化”“创制”“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诸多改革”等关键信息。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
29、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 商业的发展14.(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体现了汉代长安商品繁荣发展的场景,故A项错误;“贝锦斐成,濯色江波”主要体现了蜀锦技术水平的高超,与商业发展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
30、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描述了唐朝长安城商人云集的场景,故C项错误;“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反映了广州地区船舶云集,进行商贸活动的场景,故D项错误。答案B15.(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C. D.解析“北宋纸币铜板拓片”说明当时存在纸币的发行,正确;图片中拓片制作精美,体现出宋代印刷技术先进,正确;拓片不属于原始文物材料,错误;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故B项正确。
31、答案B16.(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析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四十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A、选项C信息材料无从显示。选项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
32、D。答案B17.(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表明宋朝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A、B项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C18.(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33、)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户专门进行某项生产,反映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历史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19.(2016江苏单科,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
34、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西汉中前期的“求
35、富”观察。(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做法”依据材料一中“下令开关梁,弛山林之禁”回答;“成效”依据“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以补助生活”归纳;第二小问,结合重农抑商的目的以及影响,从“经济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主要追求目标”“用贫求富”“以末守财,用本守之”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围绕“抑商和惠商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作答。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
36、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37、B.C. D.解析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显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答案A21.(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题干中县民蒋泽捉拿、官府处罚沈赞的主要依据是他在贩卖罗帛时沿路偷税,这说
38、明了当时北宋政府禁止人们偷税、漏税,并通过奖励赏钱的方式鼓励人们检举、揭发偷税行为,故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B、D两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沈赞是因违法而被官府惩罚,这是官府的正常履职行为,C项表述错误。答案A22.(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材料中“多金商贾尊”体现尊富思想,“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说明追逐商业利润,故D项符合题意;诗中“水乡”指盛泽镇而
39、非水上集市,且宋朝时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罗绮”走中原,而不是“纺织工”,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答案D23.(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而不是禁绝对外交往,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有限贸易”。根据材料信息“请开市舶只通
40、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说明官府有条件的开放“海禁”,B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答案B24.(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结合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祭先农坛”,明清统治者每年春天都举行祭祀先农的仪式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项正确。A项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无从体现。故答案为C项。答案C25.(2013广东文综,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
41、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26.(2012福建文综,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
42、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说明司马光指出了商业流通的重要作用,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农工商谁重谁轻的问题,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B27.(2014浙江文综,38)(节选)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试揭示明
43、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3)根据所学,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是“经济领域”,材料中给出的信息是玉米、番薯的种植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分别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第(3)问,本题就是整体史观的考查。以西欧为例,明朝中后期大致属于1617世纪,这一时期西欧国家经过新航路开辟,正在进行殖民扩张,葡萄牙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侵占了我国的澳门,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外来势力的入侵,实施“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答案(2)新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老政策:重农抑商。(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