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2 阅读指导文体知识一、小说分类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二、小说的文体特征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人物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反映现实生
2、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些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2)情节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
3、分。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编排,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事件发展的顺序。(3)环境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2.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
4、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赏析小说必须把握小说的主题。3.微型小说的特点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寓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
5、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求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是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点。技法指导小说阅读“4步走”第一步:切分层次,厘清情节层次构思能决定一篇小说是否成功。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厘清作
6、者的思维脉络,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阅读小说,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厘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第二步:关注描写,认识人物认识人物的方法:1.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情况;2.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认识人物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第三步:分析环境,思考作用(意义)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
7、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社会环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分析社会环境就是要深入思考促使人物性格形成和影响人物言行思想的诸因素(如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文化礼俗等)的重要作用。自然环境可以渲染气氛,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分析自然环境,就是要侧重分析时令、气候、地理等因素对人物性格和思想行为的烘托作用。第四步:多方联系,获取主旨小说的主题是蕴藏于作品的形象、情节、环境描写中的。所以在阅读小说、思考其主
8、旨时要联系情节,联系人物形象,联系环境,还要格外注意标题和主旨的关系。综合考虑后,主旨弄明白了,小说也就读懂了。阅读示范真题文本(2015全国卷)读文示范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第一步 划分层次,理清情节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写了哪些事?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 汪 叹 息:“我 跟 你 说
9、不 清 楚,躁 人 之 辞 多,吉 人 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开端:塾师老汪讲不清楚道理,还动不动跟学生急。涉及第1题A项、第4题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
10、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发展:老汪来到老范家任塾师。涉及第2、3题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
11、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第二步 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涉及第14题1.段中老汪表现出什么特点?老汪:书呆子气,自我辩解,自我宽慰,落魄。2.段中老汪、老范表现出什么特点?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源于自身的孤独心境。老范: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第三
12、步 分析环境,明确作用略。第四步 提炼整合,概括主题涉及第4题通过对善良、率真、落魄、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孤独不乐的老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老汪内心难以消解的孤独,让人思考造成其憋闷的原因。第五步 把握技巧,鉴赏艺术特色1.小说中人物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话描写。涉及第1题E项2.小说的语言描写具有什么特点?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涉及第1题D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
13、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解析:CD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内涵的能力。A项,“说明了作为乡村塾师的他迂腐无能”有误,老汪有才华,只是无人能理解。B项,“酒后吐
14、真言”“才真相大白”有误。老汪酒后并未说出乱走的真实原因,文章结尾才提示原因。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有误,小说以塑造老汪这个形象为主,展示的是北方村镇有限的各具特色的人物画像,如宽容大度的老范,爱占便宜的老汪妻子银瓶等。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理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自家设私塾”说明老范重视教育;“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说明老范善良朴实,亲睦乡邻;当老范得知老汪一个月两次乱走时,提醒老汪“别碰着无常”,却不打听老汪的隐情,表现出老范关心体贴他人;当得知银
15、瓶“是个贼”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体现了老范的宽容大度、识大体。答案: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意思答对即可)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回答这类题需要对全文进行梳理,老汪认为“身边的人无法理解自己,远方的人倒能成为知己”,寻找文章的脉络,可以梳理为“老汪自身学问高深但无人认可;妻子有性
16、格缺陷没法沟通;老范能理解自己包容自己,故无限感激”,由此生发“有朋自远方来”的感叹。答案: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也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意思答对即可)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老汪与孔乙己性情气质相似,迂腐、清高。但两人精神困境产生的根源不同,老汪源于无人理解的内心的憋闷;孔乙己源于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回答此题需回忆初中教材,细心比较,找到异同点,分条陈述。答案:相似之处: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意思答对即可)不同之处: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