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84900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5届《金版学案》高考总复习历史(广东专版)必修2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 1(2014嘉兴市基础测试)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中山装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BCD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餐馆、新式婚礼由西方传入,中山装、开放通商口岸津沪地区毗连式房屋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故选C项。答案:C2(2014怀化市二模)有学者谈论中国近代的习俗现象时说:“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

2、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文化的侵略B维新思想的传播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D民主革命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一岁过两年”指农历年除夕和公历年元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故选D项。答案:D3(2014四川联测)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出现在古代社会、“文革”

3、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B4(2014绍兴市模拟)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这一现象说明()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说明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故B项正确。答案:B5(2015增城市调研)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我们可知()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

4、性变化D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可知近代上海人在衣着出行消费领域中打破了以往的等级尊卑观念,故A项正确。答案:A6(2015盐城市摸底测试)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材料“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限制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答案:C7(2014临海市质检)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

5、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许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这反映出()西方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西式食品成为国人饮食的组成部分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物质生活变迁与文化变迁相互交织ABC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国人饮啤酒并不能说明西餐已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故错误,选B项。答案:B8(2014南通市三模)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新风尚”体现在()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B多数人崇

6、尚西方新式婚姻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说明讲究父母之命,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西方新式婚姻,B项错误;“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说明媒妁之言不起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说明婚姻顾及当事人的发言权,故D项正确。答案:D9(2014滨州市模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材料反映出清末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A民主色彩 B革命色彩C封建色彩 D政治色彩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

7、和理解分析能力。“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说明变革风俗的目的是为了救亡,也即政治目的,故D项正确。答案:D10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的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习俗趋于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近代西方文明应完全肯定A正确,正确 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解析: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正确。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演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完全肯定

8、近代西方文明,故不正确。 答案:C11(2014新乡市调研)“那时候,人民对待粮票的态度可以说是慎之又慎,谁家的孩子上粮店买米,丢失了钱可能还不要紧,但若是把粮票给丢了,那就是不可饶恕之罪。”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粮票取代钱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B粮票是人们进行购物的主要凭证C粮食匮乏,必须凭票进行计划供应D粮票被赋予一种浓厚的政治色彩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建立起计划经济,买粮必须用粮票,故C项正确。粮票从未取代过钱,A项错误;粮票只是购粮的主要凭证,B项错误;粮票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D项错误。答案:C12(2014合肥市三模)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196

9、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其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它反映了()A计划经济时期国民消费水平B上海地区市民收入状况C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D我国妇女勤俭持家的美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杨燕秀家庭的开支情况记录从1965年到2002年,可以从中窥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迁历程,故C项正确。答案:C13(2014淄博市模拟)婚姻、家庭观念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马氏家谱记载:王氏应父母之命结婚,未入洞房,夫染病身亡。王氏“奉亲守志,节孝两全”,终郁郁而死,马家“奉旨建坊,桂表节孝”。材

10、料二妇女解放、倡导女权的思想和活动在中国早就有了,但那大都是男人们的声音。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却使人顿生换了人间之概。这是此前所不可能有的变化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肤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材料四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

11、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问题:(1)材料一中“奉亲守志,节孝两全”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推动婚姻、家庭观念变化的因素。说明婚姻、家庭观念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解析:第(1)问结合问题中的提示,从经济、思想两角度回答,直接迁移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基本史实回答即可

12、。第(2)问的第一小问需提取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信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提及时间“1912年”联系民国建立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背景分析。第(3)问的第一小问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尤其是材料出处,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可以看出社会发展与家庭婚姻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答案:(1)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儒家的伦理道理(或儒家思想、宋明理学)。(2)变化: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而终到妇女解放、倡导女权。原因: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近代工商业发展等。(3)因素:工业革命;法律保障;新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社会发展促进家庭、婚姻的变化,家庭婚姻的变化促进社会发展。14服装是一

13、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服装与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材料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分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

14、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材料三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布军装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开放后的80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装面料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问题:(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

15、2)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上表,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知识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材料一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服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辛亥革命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归纳。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

16、、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任意一点)(2)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衣料;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3)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认识: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