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章达标检测卷(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189)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B自然选择是由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答案】B【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
2、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C、D不符合题意。2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体D协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答案】D【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其后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所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青霉素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抗药性突变体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错误;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3下列
3、关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B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直接传递给后代的并不是性状,而是基因D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了【答案】B【解析】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A正确;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还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等,B错误;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而不是性状,C正确;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4(
4、2018山西太原期末)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C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答案】C【解析】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正确;长期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D正确。5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比例/%42.327.360
5、.3246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8%B92%、8%C78%、92%D8%、92%【答案】B【解析】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7.36%0.32%24%)/(42.32%27.36%20.32%246%4%)100%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6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
6、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答案】C【解析】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1中AA64%、Aa32%、aa4%,种群2中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10%,所以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Aa270%30%42%。7(2018辽宁沈阳检测)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浅色桦尺蛾被淘汰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
7、高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答案】C【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蛾被保留,而浅色桦尺蛾被淘汰,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C不能体现生物进化;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能体现生物在进化。8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
8、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答案】B【解析】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而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
9、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9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正确的是()A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B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C同一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D同一种地雀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答案】A【解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且被海洋隔开
10、,这样不同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在自然选择作用下,使不同种群地雀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也不同,最终使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这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A正确。10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功能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可能的原因是()A进化水平不同B原始祖先不同C生存环境不同D各自的变异方向不同【答案】C11我国在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发现,鸟类在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下图),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属于()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C古生物化石证据D生物化学证据【答案】C12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
11、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而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观察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种群中控制尾羽长短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C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D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答案】A【解析】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的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B正确;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C正确;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D正确。13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
12、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鸵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D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答案】B【解析】“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
13、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14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B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存在地理隔离的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若人为地将不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群放在一起,则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并不断扩大差异,将最终导致生殖
14、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二、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5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CAa个体在、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在、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答案】D【解析】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
15、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个体逐渐被淘汰,D正确。16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2013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下列有关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
16、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答案】B【解析】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品种被淘汰,逐渐适应的品种被保留下来。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1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蛾表现为协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大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答案】D【解
17、析】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协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抗生素可以选择抗药性细菌,但不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18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答案】B【解析】根据
18、物种的形成过程可以判断a、b、c分别为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A正确,B错误;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19生物的协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亲代与子代之间ABCD【答案】C【解析】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化,、错误,、正确。20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A真核生物出现了无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B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为进
19、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C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出现了核膜,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D真核生物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有性生殖作为一种新的繁殖方式出现了,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A错误,B正确;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与核膜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4分。21(12分)下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1)此图说
20、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答案】(每空4分,共12分)(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被淘汰(3)说明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解析】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变异,箭头有多个方向,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表示淘汰的个体;没短线的箭头就是保留的个体,只有一个方向,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有的变异个体被淘汰,说明不能适应环境,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被保留,
21、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22(14分)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理由是_ _。(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理由是_ _。(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
22、_、_、_三个环节。【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4分)(1)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分)(2)a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2分)(3)基因频率自然选择(4)突变和基因重组(2分)自然选择(2分)隔离(2分)【解析】(1)在a、b、c三个群体中,c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a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最相似。(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4)要形成
23、新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三个环节。23(12分)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_,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4)根据图1
24、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作用。(5)种群1和种群2中的甲虫只含A和a两种基因,发现种群1中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种群2中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据此判断种群1和种群2所处的环境_(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2分)(1)基因库基因(2)基因突变提供原材料基因频率(3)基因交流生殖隔离(2分)(4)1选择(5)基本相同(2分)【解析】(1)种群1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2)基因突变能
25、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1。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5)种群1的AA24%,aa4%,则Aa72%,所以基因频率为A60%,a40%。种群2中Aa48%,aa16%,则AA36%,基因频率为A60%,a40%,两个种
26、群基因频率相等,所以所处环境基本相同。24(16分)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
27、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请分析回答:(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你的理由是_。(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_;_;_。(5)请预测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_。【答案】(每空2分,共16分)(1)1/2(2)1/3(3)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将子一代果蝇随机分成性状相同、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
28、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种群中的百分比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解析】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F2中BB为1/3,Bb为2/3,即B2/3,b1/3,所以F3中BB为4/9,Bb为4/9,bb为1/9,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4/81/2;若不淘汰,F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4、1/2、1/4。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bb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基因的频率增加,b基因的频率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