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73844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2、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的等级,以下序列正确的是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 周王大夫士卿大夫C.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所以诸侯地位仅次于周王,卿大夫在诸侯之下,士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层,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故D正确;诸侯地位应在卿大夫之上,A错误;诸侯地位仅次于周王,卿大夫在诸

3、侯之下,B错误;士在卿大夫之下,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层,C错误。3.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形成B. 个人素质的差异C. 宗法制的影响D. 封建家长的喜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为贾政的妾室所生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可知,导致两人地位的不同是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贾宝玉是嫡子,贾环是庶出,这是与宗法血缘制有关。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朝时期分封制已经消失;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个人素质的差异和封建家长的喜好无关,B、D选项错误

4、。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5.

5、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臣民,被分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A.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可得出“王臣”数量增加,促进了周王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臣民的地

6、位,排除B;当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人口问题,没有涉及到范围,排除D。6. 周代冕服、弃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在齐国成为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 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 等级制度走向消亡【答案】B【解析】【详解】周代服饰以正色为贵,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却开始推崇作为“间色”的紫色,打破了原有的礼乐制度,说明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甚至走向崩溃,故选B;服饰多元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A;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走向消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

7、除D。故选B。7.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秦朝为了避秦王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 皇帝有最高决策权D. 独断性和随意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对皇帝的避讳主要体现的是皇帝独尊,故B项正确;ACD项与避讳无关,排除。8.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御史制度D. 中外朝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秦朝”、“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的先河”可知这一制度应

8、该是三公九卿制,故选B;皇帝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排除A;御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不符,排除C;中外朝制度出现于汉代,排除D。9.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职责,从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加强了君权,故选A项;根据“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

9、大夫办理”可知题意并未体现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故排除B项,掌控军权的是太尉,故排除C项;御史大夫的设立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10.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

10、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故选D。11. “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盛,武则天后一撅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A. 选官制度的变革B. 官僚机构的调整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儒家思想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隋朝确立科举制,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导致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的门阀制度逐渐走向消亡,故答案为A项。官僚机构的调整对官吏来源没有影响,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均与门阀制度的衰亡没有关系,排除C、D项

11、。【点睛】门阀士族的兴衰与选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门阀制度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兴盛。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12.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A.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B. 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C. 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D. 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是一种监察区划”“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

12、行政建制”中可以分析出,“道”由监察区变为军事区,这容易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故A项排除;“道”的职能变化仅增强了地方军事势力,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故C项排除。13. 唐朝后期枢密使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的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北宋则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这些做法A. 意图强化枢密使的权力B. 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C. 加强了宰相的政治权力D.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

1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枢密使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这一变化削弱了相权,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措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排除;枢密使是中央官制,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排除。14. 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革除郡县制的弊端D. 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

14、通判【详解】北宋时期设立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通判的职权仅次于知州,说明该措施主要是加强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 B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A错误。北宋并没有革除郡县制, C错误。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经实施, D错误。【点睛】宋初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至此无力威胁中央。15. 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A. 提高军队战斗力B. 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

15、C. 专制主义强化D. 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依据题意可知,北宋禁军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禁军地区配置的特点与军队战斗力强弱无关;B选项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较弱,在与周边民族作战中处于劣势;C选项错误,禁军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体现专制主义的强化。【点睛】本题依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相关知识,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得出答案。16.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B. “以天

16、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C.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这加强了专制主义,不是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体现的是行省制,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正确;“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体现的是军机处,这大大强

17、化了专制主义,故D项错误。17. “内阁”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据此对明朝“内阁”理解正确的是A. 协助宰相为皇帝提供顾问B. 实为解决中央集权弊端而设C. 批答奏章代皇帝决策政务D. 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答案】D【解析】【详解】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内阁,故A项错误。“内阁”目的在于加强皇帝专权,故B项错误。“内阁”并非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明朝初年设立的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最终实际上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可知内阁实际上代行宰相之职,故D项正确。【点睛】明朝的内阁就相当于皇帝秘书,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发展到后来有点类似丞

18、相了。西方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中央政府。它们本质的区别是服务的社会制度不同,前者是封建专制,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18.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A. 简,机构精简,成员精简B. 密,保密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C. 速,提高了行政效率D. 尊,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体现了军机处保密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政令执行,选项B正确;材料未反映军机处机构精简的特点,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表述错

19、误,排除。1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20.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

20、题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臣从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官员的地位不断降低,其实质是在君臣关系中,官员权力不断降低,君权不断强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君臣关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内阁制度是明清中央机构,并且没有明确信息涉及内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没有确切信息涉及权分六部,排除D项。【点睛】本题备考启示: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主旨;其二,基于材料主旨,进行推理因果,实现合理解读。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两题40分)21.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魏晋以后,门阀政冶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材料三 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这种选官方式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材料四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22、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分别说明两种制度的选官标准。(2)材料三、四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影响?【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德行为标准、以门第为标准。(2)科举制。选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尚学风气;打击士族.(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得出是

23、察举制;根据“ 魏晋以后,门阀政冶影响及于选才”得出九品中正制。这两种制度的选官标准主要是德行、门第为标准。(2)根据“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得出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包括选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尚学风气、打击士族、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等。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一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一属于周的创造。一封出去的邦国,仍是

24、“有其土、人民”的地方实体,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摘编自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一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四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25、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所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实行分封制的后果及汉武帝采取的对策。(4)分别指出材料三中、所示机构的名称,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示制度的历史意义。【答案】(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候国。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郡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3)后果:诸侯王势力膨胀

26、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实行推恩令。(4)机构名称: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历史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另一方面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1)创新:根据“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可知创新主要是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候国。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内容:根据“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与郡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特点主要是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便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分封的后果主要是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四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负责起草政令的是尚书省,审议政令的是门下省,执行政令的是尚书省,所以是尚书省 ,是门下省, 是中书省。三省六部制的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完善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分散和削弱相权、保证君主专制、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