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72757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海安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9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3 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莫让“流量崇拜”助长审丑之风晁 星热剧延禧攻略刚创下超150亿次的惊人网播量,独播平台爱奇艺却宣布要退出“流量大赛”: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一家流量巨头“向流量开炮”,在舆论场掀起了不小波澜,有人赞其魄力,也有人追问,为什么?时下,“流量”俨然是互联网圈的高频词,代表着点击量的它,时时被用来佐证某作品或某平台的传播力

2、和影响力。从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看,如何将受众注意力量化,并为行业交易、评判、管理等提供数字化依据,一直是业界探索的重要课题。从发行量到收视率,再到点击量、上座率,随着传播技术步入互联网时代,原本粗放宏观的审视维度,已经能够精确到每一篇文章、每一条视频、每一部电影。某种意义上,流量的诞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流量指标并非没有意义,但对于精神文化产品来说,流量却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标准。流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测度传播量,但它衡量不出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衡量不出内容的好坏和传播的社会效果,而这些恰恰才是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一部好的作品成风化人,甚至能够在几代人的心灵深

3、处留下温暖烙印,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力量,远非一时半刻几个点击数字所能言清道明。流量没有原罪,但一味追逐流量,甚至“唯量是图”,将之作为内容创作的唯一驱动,就会陷入“流量陷阱”,助长社会的审丑之风,将公序良俗、世道人心抛到一边。那些耸人听闻、低趣恶俗的东西,往往因为契合众人的猎奇心理与认知偏见而广为流布。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很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是真新闻的6倍,被转发几率也高出70%。这种传播的扭曲,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乃至作恶工具。要么夸大其词、剑走偏锋,要么颠倒黑白、煽动对立,且不说全然不顾内容真假,有时甚至还专门挖掘、消费丑行。于是乎,赚点

4、击、博眼球的追逐赛逐渐演变成“炫丑”大赛,恶不恶心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红。若任由此风滋长,必然败坏社会的价值判断。传播量固然值得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到底传播了什么。分贝再高,嘘声终究是嘘声;流量再大,糟粕依然难成精品。无论自媒体作者的个人产出,还是聚合平台上的热门内容,它们不仅有“经济价值”属性,更有“社会价值”属性。追着热点写爆款、挤破脑袋拼出位,这样的内容生产者越多,生产的产品越多,反而越令人担忧。芜杂、低俗、虚假信息满天飞,“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一旦形成,人人都将是受害者。此番过去“挟流量以令诸侯”的大平台率先倒戈,也许不乏为“刷量”数据造假现象倒逼的原因,但也说明“唯流量”已经成为各方

5、不能承受之重,走到了必须反思的节点。尊重真实而非热炒虚假,理性向上而非低趣恶俗,让精神文化产品的判断标准摆脱流量绑架,与内容品质和社会效果正相关,应当成为所有平台也是整个社会努力的方向。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互联网时代,“流量”与点击量、上座率密切相关,以此来佐证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技术进步的结果。B. 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品的内容及其观念、思想,在于作品传播的社会效果,这不是流量所能衡量出来的。C. 如果传播的内容只重视“经济价值属性”而忽视“社会价值属性”,作品难以成为精品,传播量越大,反越令人担忧。D. 爱奇艺宣布要退出“流量大赛”不仅

6、是因为“刷量”数据造假,更是因为已经认识到用“流量”作为衡量标准的不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以爱奇艺平台正式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为由头,引出关于“流量”的话题。B. 第段从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的角度指出“流量”作为衡量指标是技术进步的结果。C. 第段引用麻省理工学院传播实验室的一项研究,数据翔实,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D. 第段指出精神文化产品的努力方向必须尊重真实,理性向上,完全脱离流量指标。3. 追逐流量会带来哪些社会弊端?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答案】1. A 2. D 3. (1)为刷量而出现数据造假现象。(2)衡量不出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价值。(3)败坏社

7、会价值判断,助长社会审丑之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以此来佐证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技术进步的结果”错误,原文是说“某种意义上,流量的诞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流量”不能作为佐证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唯一标准。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8、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完全脱离流量指标”有误,应为“摆脱流量绑架”。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追逐流量会带来哪些社会弊端?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由“此番过去挟流量以令诸侯的大平台率先倒戈,也许不乏为刷量数据造假现象倒逼的原因,但也说明唯流量已经成为各方不能承受之重,走到了必须反思的节点”可知,一味追逐流量会出现数据造假现象;由“流量衡量不出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衡量不出内容的好坏和传播的社会效果,而这些恰

9、恰才是精神文化产品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可知,一味追逐流量会衡量不出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价值;由“一味追逐流量就会陷入流量陷阱,助长社会的审丑之风,将公序良俗、世道人心抛到一边”可知,一味追逐流量会败坏社会价值判断,助长社会审丑之风。【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

10、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

11、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

12、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

13、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

14、协调性有待加强。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4.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

15、邪排出体外。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

16、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D. 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6. 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B 6. 理念、方法方面: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文化传播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标准建设方面:协调统一标准,争取成为国际标准。资源开发方面:研究、传承经典处方并创造性地使用。【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17、,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错,根据原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可知是阻击疲情要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并非是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18、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B项,“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错,根据原文“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可知文中是说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并未提及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此题要求回答“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原文“国家中医药管

19、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可概括出“理念、方法方面: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原文主“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可概括出“文化传播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原文“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

20、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可概括出“标准建设方面:协调统一标准,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原文“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可概括出“资源开发方面:研究、传承经典处方并创造性地使用”。【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

21、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三)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箬叶飘香刘国芳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村通往后山的路上。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

22、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李婆婆”没人回答他。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李长水说:“去。”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23、。”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三公说:“等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一个答:“来了。”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箬叶真香,闻到它

24、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看了一会儿,李茂老汉说:“看见这么多人,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箬竹做什么?”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

25、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他们说:“闻到了。”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

26、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B. 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C. 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D

27、. 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8. 小说以“箬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9. 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7. C 8. 突出内容,点明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箬叶”来写其价值和给人的美好印象。照应情节,“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结构圆合。暗示主题,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题目富有文采,寓意美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 同:两处“笑”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

28、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异:第处梦境中的“笑”还表现出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的满足感和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幸福感。第处现实中的“笑”还表现出对箬竹长大后城里人回乡、农村变得热闹的憧憬,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第处也可答:“表现了李茂老汉对乡村零落的担忧与无奈”或“表现了李茂老汉在无奈中怀抱希望”)【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错误,结合主旨,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故选C。【8题

29、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内容上,故事的基本内容是李茂老汉现实和梦境中摘箬叶的情节,这篇文章是围绕“箬叶”来写的;结构上,“箬叶飘香”在文中开

30、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呼应标题,结构严谨。主题上,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题目富有文采,“箬叶飘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寓意美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神态描写的含义,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区别异同点。本题:异:第处梦境中的“笑”,结合前文梦境里热闹的乡村生活“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场景,此时李茂老汉的笑,表现出满足感

31、幸福感。第处“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此处是现实中的“笑”,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同:两处“笑”,对梦境的和现实的反应,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顺宗即位,拜礼

32、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

33、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

34、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B.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C.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D. 今夫平居里巷相

35、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所涉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B. 太常博士: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唐以后为太常寺属官,掌纠察百官,审讯案件。C. 博学宏词:唐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属于制科。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D. 皇考:皇,本义是灯火辉煌,由此引申为大、

36、美好的意思,在古汉语中“皇”作为形容词并无皇家皇室之意。“皇考”意同“先考”,只是更显庄重。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祖上就曾做过显要的官职,父亲柳镇为了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而且柳镇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B. 柳宗元从小就才华非凡,通达事理,他年纪轻轻就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C. 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D. 韩愈围绕“士穷乃见节义”这一观点,把“平居里巷”时的信誓旦旦和“一

37、旦临小利害”时的落井下石进行对比,表达对柳宗元高尚风义的赞扬与肯定。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其他篇目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2)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3)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送李愿归盘谷序【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柳宗元)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牵连而遭贬黜。(2)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大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3)用油抹我的车轴啊,用粮草

38、喂我的马,随你到盘谷啊,终生在那里悠游徜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征逐”为动词,后面的“指”也是动词,中间无连词,所以需要断开,由此排除选项B、D;“仅如毛发比”意思是像毛发一样细小,用来修饰前面的“小利害”,后面“反眼”为动词,指翻脸,所以两者之间需要断开,由此排除选项A。句子翻译: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

39、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 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掌纠察百官,审讯案件”错误,太常博士是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官,而侍御史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故选B。【12题详解】本

40、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通读文本,把握大意,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然后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B项,“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错误,原文表述为“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指的是那些公卿显要们,争着要把柳宗元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这与选项表述并不一致。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

4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贵重”,动词,保重;“顾藉”,顾惜;“就”,成就;“坐”,牵连治罪;“废退”,黜退,贬黜。 (2)中,“诚”,如果;“万乘”,指高官厚禄;“辍”,停止;“辍汝”,离开你;“就”,就职。(3)中,“膏”,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秣”,喂养(马匹等);“于”,到。【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

42、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子厚少年时就很精

43、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

44、作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

45、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

46、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

47、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

48、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C.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D. 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感慨。15.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9、【答案】14. D 15. 温诗表达的是诗人对蜀将虽战功赫赫却不得封赏而滞居下位的惋惜和同情,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辛词表达的是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错误,诗的尾联

50、“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直接替蜀府将鸣不平,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理解情感要抓住诗歌中所写的意象、景物,因为诗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另外还要抓住能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的“吴钩”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温词中,“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两句是一篇之主,谓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

51、“犹自”构成转折关系,一个“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他人才能功绩不及蜀将者均得封赏,独君犹自留滞不迁也,表现出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得到不公平待遇、被闲置冷落”的不满与感慨。辛词中,“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无限感慨呀!“栏干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表现出来。【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52、。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然后借助诗歌中所写之景和所说之言来体会情感,还要抓住具体的情感词来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16.补写出下

53、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正面写乐声,“_”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_”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2)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上写极闲适恬静的境界,内里却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的句子是:“_,_。”(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通过比喻,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信心的两句是:“_,_。”【答案】 (1). 昆山玉碎凤凰叫 (2).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矮纸斜行闲作草 (4). 晴窗细乳戏分茶 (5). 青山遮不住 (6). 毕竟东流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

54、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碎、芙蓉、泣、矮、斜、遮、竟。【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5、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前,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3月26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尽责担当的重要一页。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 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 ),赢得国际社会积极 。

56、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国合力战胜疫情注入了正能量,带来了新希望。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暴发,中国基于本国业已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 他国,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派遣医疗专家组,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近20场经验分享视频会议,让世界同感中国 的情谊、天下为公的胸怀。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狙击 回应 支援 同甘共苦B. 阻击 回应 支持 同甘共苦C. 狙击 响应 支持 患难与共D. 阻击 响应 支援 患难与共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

57、当的一项是( )A. 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B. 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C. 以团结合作为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又兼顾世界经济发展D. 以团结合作基调,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既兼顾世界经济发展又强调加强疫情防控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提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作出中国贡献。B.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

58、作出中国贡献。C. 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提出中国经验,作出中国主张,阐述中国倡议,介绍中国贡献。D. 针对当前全球疫情形势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我们阐述中国经验,介绍中国主张,作出中国倡议,提出中国贡献。【答案】17. D 18. C 19. B【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主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然后结合语境进行辨析。第一空:“狙击”,指的是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这是一种偷袭的作战方式。“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对方的行动,是公开的对抗和较量,目的是阻敌前进、断敌退路。依据语境,此处指的是“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

59、有效开展防控”,应该填入“阻击”。第二空:“响应”,回声相应,比喻用言语行动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回应”,回答、响应。根据文意,“赢得国际社会”后面搭配“响应”更合适。第三空:“支援”,用人力、物力、财力或其他实际行动去支持和援助。“支持”赞同鼓励。根据文段内容,中国根据取得的抗疫经验积极为他国提供帮助和支持,所以应填入“支援”。第四空:“同甘共苦”,意思是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依据语境,此处用来形容世界与中国的情谊,填入“患难与共”更为合适。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

60、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根据前文可知,前文是“来自中国的四点倡议”,后文是“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说明中间部分是“四点倡议”能赢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的理由。“基调”是基础和背景,应该放在最开头。先“立足当下”后“着眼长远”,与之搭配的,应是先“加强疫情防控”后“兼顾世界经济发展”,更符合逻辑层次。 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主要错点均是搭配不当。前半句的“面对”强调“遭遇”疫情,“针对

61、”强调述说的对象,更符合我国介绍经验的语境,由此排除选项A、C;后半句“经验”应该搭配“介绍”,“倡议”搭配“提出”,“贡献”搭配“作出”,“主张”可以“阐述”,所以排除选项D。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62、。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面四首唐诗,各描写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偶来人世值中元 不献元都未日闲。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香帐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根据诗句的意思给中国的传统节日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首先要读懂所给的诗句,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意象或词语,

63、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习俗,然后根据时间顺序排列。出自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的意思是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句中“禁火”“空斋冷”可知写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出自令狐楚的中元日赠张尊师。“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句中的“中元”指的是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出自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

64、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句中“九月九日”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踏秋”。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望乡”就是登高远眺,思亲怀人。出自罗隐的七夕。“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香帐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句中的“婵娟”是指七夕节的月亮。“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总上,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中元节,别名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6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故选B。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21.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望梅止渴、虎踞龙蟠、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皆出自三国演义。B. 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的典故。C.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演义”即“敷演义理”,演绎历史。是罗贯中以“七分据实,三分虚构”的做法,根据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加工而成的一部历史小说。D. “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三分不可恃,

66、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九”这副对联简练地概括了杨仪生平主要事迹。【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了鉴赏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得熟读相关的文学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或主要内容。本题的题干要求为“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在理解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作答。D项,“这副对联简练地概括了杨仪生平主要事迹”错误,这是写姜维一副对联,赞扬其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为匡扶汉室而奋斗不息,最后假装投降钟会,借钟会之手杀掉了灭亡蜀汉的首恶邓艾。故选D。【点睛】要应对好名著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1)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2

67、)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3)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22.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关羽由于自负,忘记了诸葛亮“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计策,与孙吴结仇,被装作白衣商人的陆逊入了城,破了荆州。B.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C. “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强劲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为覆灭埋下了伏笔。D. 三国演义写吕布兵败被曹操所擒后曾表示要投降

68、曹操,共谋大事,曹操犹豫,荀攸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语坚定了曹操杀死吕布的念头。【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了鉴赏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作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得熟读相关的文学名著,了解名著涉及的主要人物、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情节或主要内容。本题的题干要求为“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解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考生要在理解题干要求的基础上作答。A项,“与孙吴结仇”错误,应为“吕蒙”。B项,“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错误,开篇词是明代杨慎所写。D项,“荀攸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语坚定了曹操杀死吕布的

69、念头。”错误,根据名著内容,是刘备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语坚定了曹操杀死吕布的念头。故选C。【点睛】解答名著题,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内容。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五、作文(60分)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融错”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过程,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再生长。其实,这理念在生

70、活中也同样适用。【答案】参考例文:在“融错”中成长教学中时常会有错误,将错误有效地融入课堂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人的一生,便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堆叠起来,在“融错”中成长,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错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不懂得去尝试去犯错,便与成功无缘,难以尝到胜利的滋味。学会在错误中汲取教训,是强者的表现,犯错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挑战自身的缺陷,发挥自身的潜力,上天总是会垂青于敢于犯错,挑战自我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依然挺直腰板,傲气凌人地为自己的错误作辩解,或是尽一切可能规避自己的错误,这又是何必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们再

71、去逃避,再蛮横无理地自欺欺人,都躲不过铁一般的事实。更为他们一直深陷于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不可小视错误,他无论大小,都有可能造成我们误入歧途,最终祸及全身。正确看待错误,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错误铺成成功的路,让我们明白自身的缺陷,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唐太宗重用能为自己挑出错误,真面指出错误的魏征,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奠定雄厚的国力。像唐太宗这样贤明的君主,正是能够正确看待缺点,将错误融入生活,融入国家事务的决策中,纠正错误使国家富强,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化为我们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旁观者的观点,我们就能进步。认识错误,需要深刻

72、的自我反省,虚心的态度。巴金老人在晚年时写成随想录,在字里行间进行痛定思痛的反省和忏悔,解剖自己,被誉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与诚心,令人敬仰。在一尊纪念二战犹太人遭受血腥屠杀的纪念碑前,跪着一名双目紧闭的老者,充满忏愧与悔意,他就是前德国总理勃兰特。在错误面前,他们没有任何辩解,而是诚心纠正。专家学者们,都凭着自己有专业的知识,在一些问题上,大撒谎言,想误导公众,这只能让他们在质疑中蒙羞。错误,让我们成长,对与错之间泾渭分明,不让错误造成严重后果,请正确面对错误。懂得何谓错误,更懂得在认识和改正错误后,会获得一份不一样的感想和力量。我想,这就是错误的价值。【解析】【详解】

73、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中句子的内涵,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读材料,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融错”和具体内容要素进行分析立意。具体过程:此考题是一个完整的材料式作文,该则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讲的

74、是“融错”的定义,即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过程,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再生长。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思考“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要融错”“怎样融错”。课堂错误在教学中在所难免,有差错才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有融错的课堂才有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错是必须要犯的,犯得越早,损失就越小。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激智启慧的美丽错误,重点在于怎样“融”错,教师要学会包容,明确融错在新课改下教学再生长的学习心理学意义,树立依靠融错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思想,然后才能使融错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再生长的基点。第二句讲的是“其实,这理念在生活中也同样适用”,这句话将“融错”的过程和理念意义扩大了

75、,由单一的教学方面的理念转向了生活,可写的东西有很多。在教学中,错误可转化成我们进步的垫脚石,生活也是如此,有时候错误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前奏,将错误融入生活中,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促进人的生长。考生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立意,加上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见解,做到有话可说,言语符合主题,语言流畅,整体难度不大。立意1. “融错”角度(1)善于“融错”(2)错误是成功的前奏(3)“融错”创造价值2.“正确对待错误”角度 (1)有价值的错误(2)勇于面对生活中的“不正确”(3)正确地面对错误(4)在“错误”中成长参考素材1. 在“融错教育”理念中,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然后将其融化为一种资源,这是教

76、学中很难得的。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有无限的包容心,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2.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错误铺成成功的路,让我们明白自身的缺陷,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唐太宗重用能为自己挑出错误,真面指出错误的魏征,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王朝奠定雄厚的国力。像唐太宗这样贤明的君主,正是能够正确看待缺点,将错误融入生活,融入国家事务的决策中,纠正错误使国家富强,吃一堑长一智。让错误化为我们不断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旁观者的观

77、点,我们就能进步。3.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蜕变,唯有蜕变完后,才会化蛹成蝶,飞翔在天空,美丽,自然蜕变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难免会犯错,只有一次又一次的犯错,才会让人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更加充满美丽!错误有大有小,小的错误可能会一瞬即过,隐匿于时间的长河中,而那些大的错误才会让我们真正的刻骨铭心,真正的成长。4. 敢于出错是答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尝试才会有结果,也许过程中饱含着辛酸苦辣,也许最后的结果又是不尽人意。但只要真心做过,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一次次摔倒,一次次挣扎着站起,一次次挫折与错误,成就了我专们坚强的心灵和美丽的人生积淀。出错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了一条错误的路,这些是

78、岁月和那些无畏心灵的礼物,人生的教训和经验岂是从安逸舒适中获得?出错是一种属付出,只是一种收获。人生也因此而变得充实。结构例文从“融错”来谈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第一步,认真审题,引出话题,首先结合材料构讲述背景,由教学中的“融错”引出生活中的融错,揭示文章的中心:在“融错”中成长,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贴合材料,主题明确。第二步,在提出话题之后,紧接着就需要结合材料分析论证,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在表达自己认识和思考时极富情感,带有真感情,不虚不妄。先讲述“错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接着以唐太宗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及相关事例说明人需要正

79、确看待错误和自己的不足,错误是铺成就成功的路;然后进一步“认识错误,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虚心的态度”,认识到错误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融错。最后,总结全文,以“错误,让我们成长”回应开头,以“正确面对错误”结尾,结构完整,紧扣主题。【点睛】材料作文的常见审题方法有: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分析关系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主法,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寻互补法。提炼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抓关键句法也是常用方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