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如何使论据充实.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7054 上传时间:2025-1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如何使论据充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如何使论据充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中考语文复习 议论文写作指导 议论文如何使论据充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议论文如何使论据充实如何使材料充实,在这里提出三点对策供大家参考。一、多角度使用一个材料大多数考生为缺乏材料所苦,临场写作时,搜遍了自己的资料库,往往只浮现出几个熟悉的材料,这样就无法有理有据,甚至出现通篇议论或者字数不够的结果。如果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使用一个材料的训练,就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同学们一定读过这样一个材料:印度圣雄甘地,有一次乘火车,他的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此时火车已经开动,鞋子无法再捡回来。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来扔到第一只鞋子的旁边。一位乘客不解地问甘地为什么这样做,甘地说:“这样一来,路过铁轨旁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了”通常考生会利用这个材料来论

2、证“一个人的伟大,首先是人格的伟大,是灵魂的伟大”之类的观点,其实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内容从多方面考虑,从多个角度来使用。比如可以衍生出:细节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与人为善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常常放射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失去和拥有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一种失去往往意味着另一种拥有。英雄的梦也许遥远,但积“小善”对每个人而言,又是如此切近而现实。2005年满分作文一双童鞋就巧妙地化用了这个故事,表达了“超然一点,幸福多多”的人生感悟。二、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议论文中的讲道理,不仅要提出见解和主张,即什么道理,还要论述为什么这个见解和主张是正确的,即拿出证明这个道理的依据。因 此要以

3、理服人得有充分的论据。在写作中要通过多个材料论证一个观点,可使采用对比、类比、排比等几种方法。如温州二模考试的高分作文不要继续昏睡所论 证的观点是:要摆脱欲望“一阵子“诱惑,否则将会带来“一辈子”的遗恨。此文材料丰富,且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排比:古往今来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多少幕用“暂时”交换着“永恒”的人生悲剧:暂时的是“智慧之果”的甘甜,永恒的是伊甸园之外亚当夏娃的背影;暂时的是金钱权势的诱惑,永恒的是秦桧伫立于岳飞墓前的石像;暂时的是海洛因带来的飘然若仙,永恒的是麻木空茫的眼神和家破人亡的伤痛类比:看看那个蹬三轮车的白芳礼老人吧,车轱辘转出的不是个人的安逸,却转出了300多名贫困生的未来

4、;看看那个跪着教了一辈子书的陆永康老师吧,船形鞋承载的是个人肉体的伤痛,但也承载了山里孩子关于未来关于明天的美好期待。伟大往往成就于平凡的坚持。对比:只完成半部书的兰帕德应该是带着悔恨离开的,年少时的梦想幻灭于对世俗名利的汲汲追求之中,当再度拿起笔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时,光阴已不待人。而我们不应 该成为第二个兰帕德。我们应当对生活充满激情,像巴金老人在激流总序中提到的那位少年一样,应该毫不畏惧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要在“沉默中灭亡”,不管风暴有多强,都应该要“以主人的身份上岸”。三、多种表达方式使用材料大多数考生在论证观点的时候适当地加入一个或几个事例,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事实上,综合使用多种表达

5、方式,可以使议论形象化,更有力度。比如,描述和抒情相结合可变平淡的叙述为生动的画面:屈辱、痛苦都浓缩在亡国的日子里,为马奴,吃马粪,谁愿意如此苟活一辈子?越王勾践渴望终有一日,率领越国的精兵利卒,驰骋沙场,一举消灭吴国;他渴望 终有一日,为奴为隶的越国人,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做人。于是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坚持,以卧柴薪尝苦胆的方式来砥砺自我。十年磨一剑,他做到了,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有时还可根据论证和行文的需要,把一个相对完整的材料切成几小块,夹叙夹议,既便于分析论证,又容易造成行文的变化。三国时蜀国的大将马谡,不遵从诸葛亮“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叮嘱,不听王平的劝阻,自以为是

6、地屯兵于高山之巅,导致了街亭失守。登高望远、居高临下,固然有令人飘飘然“感觉特好”的一面,但街亭之役说明,“感觉特好”未必能作战必胜。司马懿老谋深算,先断粮道、水道,再放火一烧,就把蜀军逼入绝境。既没有空投粮水接济,更缺乏空降部队救援,守不住、无处退,马谡焉能不败?其实,商场如战场,香港的高人工和高房价,就颇有点儿“居高临下”的味道,打工仔、开发商倒是“感觉甚好”,但营商的高成本却使香港的竞争力大大削弱了。现代司马懿们用不着“断水、火攻”,只凭“近水源、便交通”的优越,就把“客商”们大半吸引过去了。有现成“水美草肥”的好地方摆着,谁愿意费劲地爬你这座“孤山头”呢?以上的三“多”对策,考生不妨一试,也许能在写作中“多”点论据,考试中“多”点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