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6928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双周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0分)1. 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A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商代可能出现牛耕B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周代出现刀耕火种C半坡遗址发掘出聚落遗迹和生产工具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D毛公鼎是目前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夏商时期官营手工业发达A. AB. BC. CD. D2.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

2、迁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3. 商鞅变法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旨在( )A. 鼓励发展小农经济B. 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 培植新兴地主阶级D.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A. B. C. D. 5. 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周天子)正月。”对孔子这样的写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3、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 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 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 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6. 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两者的认识都( )A. 诞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 对当时诸侯国国君的权力提出了质疑C. 认为统一与君主集权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 反映了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7. 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A. 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B. 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 C. 郡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D. 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8. 对于秦朝灭亡,

4、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由此可知,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 失去人才B. 骄傲自大C. 赋税和徭役重D. 失去民心9. 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两人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的戍边任务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导致二人被斩首。由此可见() A. 史记的记载都须经过考古证实B. 哪个表述更接近史实需补充史证C. 史记中

5、陈涉故意曲解秦律D. 史记和秦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10. 某位同学在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逻辑关系对应不正确的是()选项信息结论A赭衣塞路,囹吾成市,天下愁怨社会矛盾尖锐B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C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而旗”直接推翻秦王朝的统治D此三者(萧何、韩信、张良),皆人杰也,吾(刘邦)能用之刘邦善于用人A. AB. BC. CD. D11. 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 )A. 皇帝制、

6、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12. 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察举制度的推行B. 国家战略的需要C. 大兴文治的结果D. 血缘政治的终结13. 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本民族

7、本阶级的利益B. 促进民族交融C. 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 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14.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15. 胡饼在唐代长安城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许多从西域传来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政策的引导B. 经济重心南移C. 民族交融的加深D. 大运河的开通16.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

8、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因此唐太宗采取了( )A. 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B. 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C. 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D. 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17. 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8.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被士族控制后,出现了“变相之贵族”,

9、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构成威胁。隋唐确立了科举制,改变了以往选官制度自下而上的性质。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 满足了对人才的需要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 改变了选拔官吏标准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19. 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庸调徭役两税法A. B. C. D. 20. 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 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A. B. C. D. 21.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

10、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22.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形式。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市民阶层的壮大C. 统治者开明的政策D. 资本主义的萌芽23.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

11、是()A.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 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 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4. 北宋创设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的制度,其政治作用是()A. 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C. 免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D. 充实中央的“岁币”,以供议和25. 元朝管辖西藏和台湾的机构分别是( )A. 宣政院、台湾府B.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C. 理藩院、澎湖巡检司D. 理藩院、台湾府26. 宋朝瓦舍是重要的游乐场所,内有勾栏,专供大众娱乐。东京的瓦舍见于东京梦华录的就有十座。临安的瓦舍见于武林旧事的有廿三座。在宋朝瓦舍会出

12、现的现象有()A. 叫卖京剧脸谱B. 表演关汉卿窦娥冤C. 评说话本三国演义D. 吟唱柳永新词雨霖铃27. 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A. 钱庄盛行B. 借贷流行C. 租佃关系发展D. 社会和谐稳定28.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A. 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29.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

13、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B. 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C. 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D. 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30.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B.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 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 佛道二教自我改造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

14、“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

15、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8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

16、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8分)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前)豪强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积,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九谷散于穰岁,百姓困于凶年,虽劝课官家至日见,亦奚益于事哉。九朝纪事本末 材料二 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外(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

17、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而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诗病五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材料二,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14分) (2)据材料三,分析苏辙为何认为王安石是“小丈夫”?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对现实改革的启示。(6分)34(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

18、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高一年级第四次双周练历史答案1. A2. B3. A4. A5. B6. C7. D8. D9. B10. C11. A12. B13. A14. C15. C16. B17. C18. B19. D20. B21. D22. A23. C24. B25. B26. D27. B28. C29. C30. A 31. (1)标准

19、:血缘、门第、等级、世袭 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4分) (2)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提高读书人的影响力(6分) 32.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4分)(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8分) 33. (1)状况:豪强囤积

20、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 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 (14分) (3)原因:嫉富惠贫;打击富民;言行不一;用人不当。 启示:关注民生;统筹各方利益。 (6分) 34. (11分)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

21、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 观点二:“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长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