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05MB ,
资源ID:146849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6849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0课 放鹤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10课放鹤亭记目标定位1.反复吟诵,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于”的用法。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手法。3.了解本文抒发的情感。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放鹤亭记赤壁赋后赤壁赋。2背景探寻放鹤亭记是苏轼的小品文代表作,写于元丰元年,是作者自请外任期间留下的作品。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到知徐州时,任地方官已达六七个年头,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苏轼在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

2、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多月未进家门。他爱与平民百姓结交,与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所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了新亭。苏轼的放鹤亭记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3文学常识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半扉()东山之麓()陂田() 傃东山而归()挹山人() 狎而玩之()酒诰()答案fi lbisyxio2一词多义如于之而答案往,“到去”/像到/在/比助词,补足音节/助词,的/代词,它们表转折/表修饰/表

3、并列/表承接3词类活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取名。使动用法,使跟从。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名词用作动词,出名。4古今异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古义: 今义: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古义: 今义: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古义: 今义: 答案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正好,对着。今义:合适,妥当。古义:面向南。今义:南方。5文言句式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

4、而名后世: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答案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一、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的词语水及其半扉: 风雨晦明之间: 或翔于云表: 暮则傃东山而归: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狎而玩之: 犹不得好: 答案门。阴暗。外。向。交换。山北为阴。玩赏。喜欢。二、疑难突破2文中是如何体现隐士情趣的?答案本文描写隐士的情趣:假使是帝王,连爱鹤也会招来祸害;但作为一个隐士,就是纵酒也不要紧,反而可以逍遥自在,过放逸的生活。第二段叙述隐者和国君在生活情趣上迥然不同。隐士不但可以养鹤,甚至纵酒,还可以传名;国君却不然。3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

5、而荡气回肠。行文至第二段,主旨显豁,情理完足,本可以结束全文,可是作者还不满足,又别具匠心地安排了结尾“歌以咏志”一节。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答案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歌”绝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文”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

6、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苏轼。4苏轼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积极用世的人,一心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在现实的残酷和黑暗面前,他常常无所适从,于是有了苏轼在诗文中积极进取和颓废消沉的两种矛盾思想。请结合放鹤亭记一文简评一下苏轼矛盾思想在本文的体现。答案苏轼必须要用积极进取的理想,去面对孤独苦闷的现实;但是,他既向往

7、自由隐逸的生活,又难舍功名事业的诱惑;他自负才华横溢,故张狂;他自感功业难就,故满腹牢骚。这些无不体现了苏轼内心儒道两种思想的难以调和,苏轼表面上羡慕隐者,但是此时他的骨子里还是进取。就本文而言,本文写于1078年,这已经是苏轼外任的第八年。作为渴求功业的苏轼,八年不能还朝,心头的郁闷可想而知。仕既不如意,隐亦不可得,所以只能借文章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表明对官场的厌恶与不满。5作者写鹤和酒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此文是诗人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及讨论。特别重要的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鹤本是清远闲放之物,但卫懿公却因好鹤而亡国;酒本是荒惑败乱之物,因此

8、“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来劝诫人们不要为酒所迷。但“刘伶、阮籍”却因酒而出名,是什么原因呢?云龙山人解释到,遁隐山林的人酒色都不能惑乱,何况鹤呢。观点独到新颖,同时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一、文白对读二、文本深读作者登亭品酒,游目骋怀,一切都那样令人怦然心动,所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作者触物感兴,由此情此景联想到文史典故,借题发挥,生发议论。纵观第二段,议论推理有三个逻辑层次一是就鹤说史,对比言志。鹤,在中国传统文学乃至文化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古人都把鹤比作贤人君

9、子,而贤人君子亦都“狎而玩之”,以娱遣兴,怡情冶性,对他们来说,好鹤是人生一大雅事,有助于修身养性,“宜若有益而无损”,但南面之君却永远不能享受这种乐趣,不但如此,“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可见,南面为君之乐不及隐遁山林之乐。二是就酒说史,对比言志。与鹤一样,酒是隐士的好朋友,纵酒狂歌向来是隐士的一大嗜好,而周公、卫武公等人都认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好酒贪杯浪费时间,迷惑心志,败坏名誉,扰乱事务,罪莫大焉。他们分别作有酒诰抑来训诫后人,规劝别人,警醒自己。可是“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风流名士,狂歌纵饮,逃避现实而全身远祸,守真养性而名扬后世。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

10、。三是以酒衬鹤,推理言志。文章列举史实,通过对比、引用、对偶等方法,从“放鹤亭”的亭名说到好鹤,进而论及南面之君不能得隐士好鹤之乐,又在本段从“饮酒于斯亭”引出纵酒来陪衬烘托,反反复复,曲折迂回,越来越鲜明地揭示中心:“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这段文字,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1结构图解2中心主旨本文反映出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崇尚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情绪。文章记亭述鹤,借酒发感,叙议结合,亦文亦歌,抒发了个人清闲放旷、超尘脱俗的隐居之乐。苏轼以大家手笔,轻描淡写,点化议论,为我们

11、构筑了一篇情理兼备、文采斐然的小品文。千百年来,盛读不衰。3写作特色放鹤亭记特色有三,兹述如下:(1)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2)议鹤说酒妙用对比而主旨显豁,借题发挥而情理兼备。苏轼的亭台楼记,从来都不是为记而记,而总是由此及彼,点化议论或抒发感情,而且叙议结合,以叙衬议,凸现主旨,本文也是这样。(3)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如:往,到去B挹山人而告之 挹:斟酒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完全D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集:栖止答案C解析全:保全。2下列各组句子中

12、,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句末语气词。B项补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助词,的。C项比/在。D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大王必然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B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C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答案C解析C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用作动词。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译文: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

13、。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译文: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译文:南方的国君,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D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译文: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答案C解析“南面之君”应为“做君王的”。二、文本阅读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9题。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

14、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15、。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C狎而玩之 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山的北面答案B解

16、析和:应和,附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 A项均为介词,拿。B项代词,代指鹤/难道。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答案C解析C项古今义相同,能够。A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古义:正好,对着。今义:合适,妥当。D项古义:面向南。今义:南方。8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

17、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B第一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二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答案D解析放鹤、收鹤之歌是苏轼所作。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 答案(1)在这个亭子上饮酒而感到很快乐。(2)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有名于后世。(3)终日孤独地在涧谷之间飞翔啊,啄食着苔藓而脚踏着白石。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18、题。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

19、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

20、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苟且B人之所欲无穷 穷:尽C美恶之辨战乎中 中:心中D如隙中之观斗 隙:缝隙答案A解析苟:如果。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项连词,因为/动词,认为。B项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C项代词,这里的/语气副词,多么。D项均为句末语气助词。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B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C

21、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答案B解析文中的“反复”是动词,可译为“反复不定”;现在的词性是副词。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B第二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C第三段先叙由杭州到密州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

22、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戏宴饮的快乐。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答案D解析“全文前半记叙、议论”的说法有误,全文前半只有议论而无记叙。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译文: (2)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译文: 答案(1)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2)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

23、,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

24、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到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得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

25、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

26、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乐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四、随堂练笔15写一景或一物来寄托你的情感,不少于300字。答案略。鹤文化我们古代艺林中的鹤,比较丰富。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鹤飞而诗兴大作,畅怀吟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一位诗人留下这样两句诗:“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有

27、些文人就把鹤比作琴、棋、书、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饰物。焚琴煮鹤,被视为同焚书坑儒一样大失人心、大煞风景的坏事。千百年来,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小说、诗歌和传奇,国人总是把鹤比作吉祥、长寿、忠诚、高雅和健美的象征。这种感情是这么一致,这么和谐,这么真挚,是其他可爱的动物所难以比拟的。杭州西湖边上有北宋诗人林逋的故居,他终生隐居在那里,既不做官,也不娶妻,唯以赏梅养鹤自娱,吟咏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因颛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云龙山放鹤亭记第一次在徐州登云龙山是哪一年,已经记不太清了。从北坡一进入山门,便见一座山岗横亘在眼前。一块指示牌上刻着苏轼的诗: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山乱石如群羊,岗头醉

28、倒石作床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仔细一瞧,可不是吗?那一块块卧倒在山坡上的巨石,就仿佛一只只正在觅食的羊儿一样呀!不过,我随之有了疑问,这是苏东坡写的吗?那味儿怎么全不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类的佳句呢?继而又忽然醒悟,低贱者常常发生嬗变,大雅者未必处处显贵,能写出精妙绝伦的诗词,又能随口吐出最接近于市井俗言的俚语,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苏子呢!时间匆促,我未能详细领略云龙山的风情便急忙下山了。第二次去,大约是在十多年后的一个冬季。北风肃杀、树叶凋零,在友人的陪同下,我又一次登上了云龙山。云龙山的外貌极具特色。巨石嶙峋,林壑幽美,一溜子九节山头,一节连着一节。而最北侧

29、的第一节山,则紧挨着喧闹的城市。倘若在云雾天气从远处看,群山肯定宛若一条游龙。更绝的,山的西侧,有一方面积远大于杭州西湖的云龙湖,山水比邻,岂非天作之合?那时间,虽然山上少了几分绿、湖中多了少许冰,虽然没了春的妩媚、夏的绚丽、秋的风韵,却多了几分冬的宁静、冬的悠远。云龙山上的古迹不少,而最能牵动我心的,便是位于第一节山山顶平台上的放鹤亭。北宋神宗年间,自称张山人的张天骥在山上建亭一,饲鹤二,清晨放鹤游,傍晚招鹤归,过着优哉游哉的隐居生活。时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常率宾客在亭中饮酒作赋,并为张山人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放鹤亭记,使得云龙山、放鹤亭声名大振。我们所看到的放鹤亭其实早就不是张山人的原作,而是重

30、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苏子的放鹤亭记则以一块碑文的形式立在了亭子的南侧。放鹤亭附近,有试衣亭和送晖亭各一,据称是根据苏东坡“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诗句取名。亭的南侧有饮鹤泉,继续向南,在第一节山的最高处另有小巧玲珑的招鹤亭。至于世人只知放鹤亭而不提招鹤亭,我以为,则全是因为苏老夫子那篇美文标题的缘故。身处严寒、面对北风,徜徉在山巅之上、亭廊之间,不能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苏子在放鹤亭记中提到:自己斟了一杯酒给张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鹤的品格清高、深沉,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

31、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我以为,这说明了苏子的一种人生态度,甚而,只是他一时的人生态度。我想,如果他果真践行了自己在这篇文字中的一些想法,或许,后来就不会发生“乌台诗案”,就不会被贬黄州,甚至远放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苏东坡也就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苏东坡了。徐州五省通衢,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数千年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成了一种历史的写照;埋葬着历代楚王的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及汉兵马俑则成了一种物证。然而,这一切都似乎和位于同一座城市的云龙山无缘。无论战火如何地纷飞、诸侯如何地更迭,不知何故,云龙山却一“尘

32、”不染,依旧保持着它固有的那种悠然、洒脱,难道,就是因为有苏东坡在?有张山人在?有放鹤亭在?赏析题为云龙山放鹤亭记,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写放鹤亭,而是由自己两次登云龙山的经历写起。第一次只字未提放鹤亭,只写了对云龙山的整体的粗略的感受,“未能详细领略云龙山的风情便急忙下山了”;第二次方由山及湖及亭,“山水比邻,岂非天作之合?那时间,虽然山上少了几分绿、湖中多了少许冰,虽然没了春的妩媚、夏的绚丽、秋的风韵,却多了几分冬的宁静、冬的悠远”。山水已是如此迷人,“最能牵动我心的,便是位于第一节山山顶平台上的放鹤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毫无雕琢之痕迹。两次登山季节不同,感触迥异,一略一详,一浅一深,有景有情,是一篇很好的游记散文。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