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6581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

2、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一定程度上说明”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D两项不是题干材料内容核心意思。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政治文明特征【名师点睛】2. “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 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 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 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 本质上是爵位之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

3、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项正确,B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也与血缘为特征的宗法无关,故项和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基本阅读和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要注意区别分封制、封建制、宗法制的概念和含义,避免混淆错误。3. 两汉时期,由中央

4、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 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官员选拔目渐科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考核制度。从题干材料可知,古代官员的考核不仅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主持,还有监察等部门的参与,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说明古代考核制度日趋规范化。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核制度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

5、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答案】C【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内在含义。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 结合所学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做官,在维护君主专制的同时保证了官员的流动性。故选C项。A项不是选官手段体现;B项与选官无关;D项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不符合。【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

6、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正确理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性和柔性的相结合。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存在着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弊端日益明显。总的来说科举制为历朝所沿用。5. 下面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位同学搜集资料做的一张表。对表中“大臣”的职能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 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 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 接折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8. 交折将原奏

7、折交内奏事处3. 见面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9. 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4. 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10. 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5. 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11. 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6. 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D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内阁制度。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8、A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B反映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后果;D与题干不符;明朝内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6.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B. 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经济条件,与希腊走向统一尝试

9、失败无关,故A项错误;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正是泛希腊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是阻碍希腊统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城邦本位主义观念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这一观念影响希腊走向统一,是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城邦7.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B

10、. 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D. 维护法律公正保证公民财产调节经济纠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自然法精神指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天赋人权,故排除B D两项;私法精神表现为契约自由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理性精神是指公平正义。罗马法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项错在“反对专制”,排除。因此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8.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

11、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C.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有近代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故B排除。清

12、政府外交观念逐渐与世界接轨,并不等同于出卖国家主权,选项C排除;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过于绝对,故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现象的解读,即从一开始寻求更改条约到“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9.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主张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A. 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B. 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C. 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D. 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答案】C【

13、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材料主旨,即在强调“加强对战争信息的控制”,这与君主专制制度密切相关。A项体现不了题干“实质”要求;B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系列应对【易错警示】本题由于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不够透彻,同时对题干“实质上”要求不太明确,容易误选成D项或者B项。因此,平时在备考进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训练,要比较理性的看待历史事物,给予历史事

14、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10.吴建民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道:弱国当然是没有外交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就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在1919年的时候,中国是弱国,五个代表,跑了四个,就他一个,没有任何指示,他拒签凡尔赛条约,我觉得中国人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吴教授要我们研究的是:A. 吸取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B. 强调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重要性C. 顾维钧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D. 认识近代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是不可能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讲到即使国力不是很强也要有民族气节,顾维钧就是一个例子,所以C正确,ABD不符合

15、题意。11.“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D.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旨在统一国家”、“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目的在于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发动北伐战争,

16、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土地革命成果,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中,国民党叛变革命,国共由合作变为对立,故排除。12.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 甲午战争爆发B. 中华民国建立C. 抗日战争爆发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

17、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C。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ABD三项。考点:抗日战争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13.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

18、的是A. 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B. 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C. 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D. 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答案】D【解析】历史价值是指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积极影响,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战争,是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战争,用“人民解放战争”来进行概括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而从历史的客观评价来看,这场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故D项正确;ABC说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相关内容,解题时要求学生结合选项和材料加以作答。14.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

19、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A.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B. 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C. 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D. 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可知,面对国内外的危机局势和巴黎公社的社论,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故C正确。 材料中提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巴黎公社首要任务不是建设政权

20、而是夺取政权,故B错误。 材料不是讲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历史必然性,此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故A错误。 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巴黎公社权力是否集中,故D错误。15. 在某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列宁即席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这一会议的背景是A. 四月提纲明确了继续革命的任务B. 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C. 七月事件促使斗争策略的改变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 映了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任务的要求的转变,这

21、是在1917年4月四月提纲发表后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时候出现,A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腐朽反动的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B。七月事件使和平夺权转变为武力夺权,与材料无关,排除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是俄国各个阶级联合反对沙皇统治,与材料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16.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A. 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B. 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

22、发挥了重要作用C. 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D. 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土地改革法 惩治反革命条例 婚姻法 工会法 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 等一系列重要法体”的信息说明法律在社会主义过渡时起到重要作用,故项正确;中全面没有体现;和时间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排除。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法制建设【名师点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17.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

24、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 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C.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D. 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本题涉及的是村委会的基层民主,村委会的改进,是基层民主的表现,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村委会的相关内容是基层民主的体现,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基层组织建设18.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

25、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A. 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B. 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C. 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D. 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答案】C【解析】“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说明台湾当局允许两岸关系的缓和,C正确;A中怀有敌意错误;B中已经接受错误;D中说法不符合事实。19.根据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55个衰败选区失去选区资格,另外30个选区各失去一个议席。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在城镇选区的选举权方面,规定年值10镑以上的房产持有人,原有的选

26、举权可酌情保留。其影响是A. 提升了城镇地位,促进了工业发展B. 降低了选举资格,完善了议会制度C. 扩大了选举范围,限制了国王特权D. 调整了选区结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些被剥夺的席位有的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较大的工业城镇”可以看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进行了选区结构的调整,同时扩大了拥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缓和了社会矛盾。故答案为D项。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排除A项;议会改革的内容并非只是“降低了选举资格”,B项说法片面,排除;这一改革没有涉及国王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20.下

27、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A. 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B. 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C. 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D. 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答案】A【解析】参与制宪会议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没有下层人士的参与,从侧面说明这部宪法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故A项正确。从图表可以看出,参会的代表大多是社会的中上层,而中下层却无法参与制宪会议,因此不能说明它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图表中的代表基本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下层人士无法参与会议,这并不能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故BD项错误。

28、21.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A. 试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B.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D.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意在强调法国君主派反对回复封建君主专制,这其实是在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意在强调法国君主派反对恢复封建君主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君主派也是主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29、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法国君主派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2.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德国政体变革在当时A. 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B. 促进了工业化发展C. 削弱了宪政的民意基础D. 超越了时代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促进了德国工业化进程,资本

30、主义飞速发展,进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瓦解旧政治的催化剂。故答案为B项。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德国政体的变革与宪政民意的关系,排除;D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没有超越时代要求,排除。23. 下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A. 标志着冷战格局正式拉开序幕B. 其主观动机与效果保持了一致C. 目的是推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 实际上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为战后美国对欧洲经济援助,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的

31、恢复和发展,冲击到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所以实际上是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选D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24.1979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哈瓦那会议上强调:“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因为这同不结盟的实质是不相容的。”材料表明A. 哈瓦那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B. 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C. 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首倡者和发起人D. 铁托反对国家间互相欺骗和建立后备军【答案】B【解析】【

32、详解】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是1961年通过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排除A;由材料“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说明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首倡者和发起人,排除C;由材料“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说明铁托反对充当大国的后备军,并非反对建立后备军,排除D。2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是( )A. 美苏

33、两极对峙格局已经瓦解B. 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C. 国际力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D. 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在两极格局的时代多极化趋势其实已经开始出现,所以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最接近的只能是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具体的含义即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

34、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

35、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分)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2分)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2分)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2分)秦至隋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前先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秦朝的丞相制度、汉武帝时期的中朝设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体制的形成、隋唐三省六部

36、制的创立与完善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最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政治制度的演进进行总结归纳,也可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概括。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体制的演进君相矛盾的演变。27.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

37、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

38、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北上宣言(1924年)(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

39、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盛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注意:全

40、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3)变化: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与国民革命为敌;得到中共和苏联的帮助;自身不懈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可以知道,角度是政治意义。二问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一“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

41、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可知,功绩是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一问,注意比较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第二段材料“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 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进而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具有不平衡性等。二问根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要全面分析各种史料,务求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3)一问根据材料三“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

42、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可见孙中山从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到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二问结合所学从革命历史教训、帝国主义阻碍革命进程、中共苏联的援助、孙中山个人的认识变化进行分析即可。28.材料一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宣布了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马歇尔强调,如无大量额外的援助,欧洲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个演说发表后,很快被舆论界称之为“马歇尔计划”。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并呼吁美、

43、英、法三国联合起来。法国总统奥利奥尔向新闻界透露,法国准备“毫不迟疑”地参加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材料二 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以及同联邦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行动”。舒曼在他宣读的一项声明中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就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德、法之间的冲突”。他在声明中倡议:“当务之急,是在最短期间内,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此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舒曼计划及其产生的国际背景材料三 1964年1月,

44、法国总统戴高乐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互派大使。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地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戴高乐言论集(1)据材料一,指出马歇尔推行“援助欧洲复兴”计划的目的何在?西欧国家对此计划持何态度,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舒曼计划与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指出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戴高乐的预言是否变成现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5、。(4)半个世纪以来,欧洲的联合呈何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答案】(1)目的: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2分)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1分)原因: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美元医治战争创伤。(1分)(2)马歇尔计划是借助于美援恢复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2分)实施舒曼计划是通过加强西欧国家的自身联合而发展经济,欧洲的联合与强大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2分)(3)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2分)戴高乐的预言变成现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46、中美关系解冻。(2分)(4)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一中“美国的责任应该尽其所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帮助西欧复兴经济,借以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称霸世界。第二小问中态度依据材料一中“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公开赞扬马歇尔演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可得出西欧各国对马歇尔计划普遍持欢迎态度。原因结合所学从二战的影响来分析可得出西欧各国遭到大战的破坏,急于得到美元医治战争创伤。(2)从材料二中“舒曼计划不仅标志着法国对德政策

47、的一大转折,也为日后欧洲走向联合奠定了基础”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得出实施舒曼计划是通过加强西欧国家的自身联合而发展经济,欧洲的联合与强大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而马歇尔计划是借助于美援恢复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3)第一小问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可得出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对美国是一个沉重打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高乐的预言变成现实。因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4)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欧盟的出现可得出欧洲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第二小问影响抓住“世界政治格局”来分析,可得出欧洲的联合崛起,有力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