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临考倒计时十天冲刺卷语文(五)(本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粘贴好条形码。2.答题要求: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
2、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
3、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
4、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
5、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
6、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
7、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
8、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
9、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
10、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
11、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4分)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花开了又谢严平陈佩琪离开家的时间是1937年11月,安徽芜湖一个初冬还不冷的日子。她才二十三岁,剪着短短的头发,穿着格布做的旗袍,丰润的脸庞上一
12、双亮亮的眼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她喜欢演戏,在学校的演剧活动中扮演过雷雨中的繁漪。那天的日记里,她写道:“早晨,悄悄地将所有要带的东西都整理好了,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是甜也不知是苦。下午,他们大家都去瞧抗敌剧团的戏,我没去,留在队里。我要去了,若在路上或戏院内碰着母亲或父亲,那就糟糕,我是决定走不成了,因我此次走,父母不允许,是偷偷走出来的,所以既出来了,就不能让他们再看到,一看到决计逃不了的。”(陈佩琪日记摘抄,壮绝神州戏剧兵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能够找到的关于陈佩琪的材料很少。在抗敌演剧队八队(后改为剧宣六队)几十年后整理的大事记中,11月,只有这样几句:“叶向云、田价人、
13、陈佩琪、王问奇入队,吴剑平离队,全队十八人,较长时间内就由这十八人坚持工作。”我还看到了演剧队这个时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队员们的合影,遗憾的是照片非常模糊且没有人物注明,我猜想佩琪就在其中却根本无法加以辩认;另一幅是话剧生路的剧照。该剧被称为八队艺术创作上的“重要里程碑”。作品描写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后来,这部戏作为保留节目演出了五十多场,一直演到1942年,每次演出观众反响都非常强烈,其他演剧队也陆续演出了此剧。1938年初,首演生路的时候,陈佩琪扮演女儿秀英,叶向云扮演父亲这是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老举人,原以为只要做一个顺民就能够躲过劫难,孰料日本人来了
14、,逼他交钱交粮,连女儿都要交出去。照片拍摄的正是这一刻。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流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然而,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的女孩子来说,危险是随时都可能降临的。三月的时候,她就生病了
15、,她意识到死亡离自己很近,却没有退缩;她本可以离队回到父母身边,却选择了坚持。她更加努力地工作,努力地与疾病抗争,她的生命之花在残酷的环境中经受着风吹雨打的蹂躏却顽强地统放着并且,在工作中她和同队的男伙伴谈恋爱了。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他们一起谈论工作上的问题;一起研究剧本,细心地帮助对方修改;一起在生活上相互鼓励和支持当佩琪发现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团体伙伴之间的“互爱”时,她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迷茫中。我读着她留下的不多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讲述自己爱的感觉。爱情的突如其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是那么热烈、发自内心。然而,他们毕竟是在一个团体中,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是繁重的,
16、因而在感情的漩涡中佩琪要求自己保持理性的声音,要有“陕北恋爱的三原则不妨碍工作,双方自愿,不妨碍他人。要坚强地把握,那么我们才能算是抗战时期中的真正恋爱生活,否则我宁愿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她细细地写着,沉醉在感情的甜蜜中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才二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是那么珍贵,但远处的炮声却在提醒她不能忘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肩上的责任。她写得那么坦率和投入,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感受着她情感的起伏,也似乎看到她春天里娇美的身影,听到她月光下清脆悦耳的笑声无论是当年浴血的战场上,还是今天远离了残酷战争的日子里,那身影和笑声都让人感到温暖和美丽。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
17、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这正是演剧队接受三厅整编的时候,年轻的队员们高举队旗满怀希望,喊着响亮的口号,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而佩琪却与这一切无缘。事隔多年,编写大事记的队友已经从青年变为历尽沧桑的老人,他们用极其简单的文字记述团队每一次的生死别离,没有感情的流露,更没有哀伤的宣泄,因为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他们的心在战争的磨砺中已如岩石般坚强。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
18、么透彻心骨的痛。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节选自严平她们走向战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到陈佩琪离家时间是“1937年11月”,说明其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即投入抗战洪流,为表现人物提供了背景。B离家之时陈佩琪的心中可谓“甜苦交加”,“甜”有即将投身抗战的新奇感和兴奋感,而“苦”主要源于父母对自己的阻拦。C文章对话剧生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既因为这是了解佩琪非常重要的史料,又因为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D文章对佩琪爱情的描述真实感人甜蜜而又慌乱,热烈却不乏理性,充分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高尚的精神品质。7下列
19、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次提到陈佩琪“才二十三岁”,强调意味明显,突出了她虽年纪轻轻却极富主见、意志坚定且勇于担当,流露出作者敬佩之情。B文章中的几处肖像描写更能够让读者对陈佩,美好生命的陨落感到痛惜,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C文章通过佩琪毅然决然离家、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带病坚持工作、冷静对待个人情感等典型事件,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D作者在行文中引述了大事记寥寥数语的简短记录,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充满感人的力量,极具艺术张力。8作者以“花开了又谢”为题,寄寓丰富。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说明。(4
20、分)9作者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这样写有哪些好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幼好学能文。贫,以监生就顺天乡试,充书写序班。工书法。康熙十七年,圣祖降敕,以士奇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供奉有年,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二十六年,上谒陵,于成龙在道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驾旋,以成龙言问士奇,亦尽言之。上曰:“何无人劾奏?”士奇对曰:“人孰不畏死。”帝曰:“若辈重於四辅臣乎?欲去则去之矣,有何惧?”未几,郭诱疏上,明珠、国柱遂罢相。二十七年,
21、山东巡抚张汧以赍银赴京行贿事发,逮治,狱辞涉士奇。会奉谕戒勿株连,於是置弗问。士奇因疏言:“臣等编摩纂辑,惟在直庐。宣谕奏对,悉经中使。非进讲,或数月不觐天颜,从未干涉政事。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但禁廷清秘,来兹萎斐,岂容仍玷清班?伏乞赐归田里。”上命解任,仍领修书事。二十八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幸士奇西溪山庄,御书“竹窗”榜额赐之。三十三年,召来京修书。士奇既至,仍直南书房、三十六年,以养母乞归,诏允之,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上南巡,士奇迎驾淮安,扈跸至杭州。及回銮,复从至京师,屡入对,赐予优渥。上顾侍臣曰:“朕
22、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寻遣归,是年卒於家。上深惜之,命加给全葬,授其子庶吉士舆为编修。寻谥文恪。(节选自清史稿卷五十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B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C独是供奉日久/嫌疑曰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D独是供奉日
23、久/嫌疑日滋/张汧无端疑怨/含沙污蔑/臣将无以自明/幸赖圣明/在上诬构难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生,是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可以参加乡试。B株连,指一人有罪牵连他人,受株连的有亲属、上下级官员等。C擢,指提升官职,本文中表示提升官职的文言词还有领、授等。D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的地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士奇自幼好学,字学颇工。高士奇虽出身贫寒,但是好学能文,书法也颇工,凭借自己的才学进入仕途。B高士奇直言敢谏,弹劾重臣。面对皇帝的询问,高士奇知无不言,因他
24、的弹劾上疏,明珠、国柱终被罢相。C高士奇看重清誉,归乡明志。张汧一案涉及到了高士奇,虽然皇帝没有审问他,但他仍请求回乡以证清白。D高士奇事母至孝,辞官不受。高士奇曾因为养育母亲,乞求归乡;也曾因为母亲年老,不接受礼部侍郎之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二十六年,上谒陵,于成龙在道尽发明珠、余国柱之私。(2)及回銮,复从至京师,屡入对,赐予优渥。14皇帝为什么说高士奇“裨朕学问者大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注】迟。妇
25、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紧扣“春日”二字,点明最先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松动的土壤。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C“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D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农人,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16诗歌尾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一句运用叠词
26、描写了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前行的景象:“_”一句则运用叠词描写了水流细微的景象。(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3)姜夔在扬州慢中用对比手法借扬州街道写出盛衰之感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站在山谷的边缘,看到山谷不深,虽有裸露的岩石,但没有悬崖峭壁奇石异峰,(甲)也没有雪浪翻卷飞瀑轰鸣。从谷底到谷顶,从眼前向纵深,绿是山谷的主旋律。那浓浓的绿、淡淡的绿,是树,是草,是野花的茎和叶。它们高低起伏,随着山谷而绵延。绿色的中间开着许多异样的花,有白色的老鸦瓣、照山白、(乙)红色或紫色的马兰花、益母
27、草、锦地罗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仿佛_;微风一吹,又像_。我陶醉于山谷里,欣赏着这里的每一朵花。当走到山谷的底部,谷底的涓涓细流淙淙作响,浸湿了我的鞋子,我竟全然不知(丙)我被小溪边上的一棵蒲公英吸引住了。它开了许多金黄色的花,绿油油的叶子,直挺挺的花茎,坚韧而苍劲。它的根像藤蔓深埋在小溪边的岩缝里。它那张开的小花瓣微微颤动,好像在和我说话:(丁)欢迎你,老朋友!18文中画横线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甲B乙C丙D丁19结合语境,将文中两处比喻句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树、草、野花的茎和叶都是绿色的。
28、”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21.请把下面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4分)第五届全国(山西中阳)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于2020年8月7日9日在吕梁市中阳县举行。在其间的产销对接招商引资洽谈会上,围绕木耳菌包生产、木耳菌种提供、木耳种植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签约金额共计10.65亿元,3天时间里,当地还分别举办了木耳产业创新发展专家报告会、“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等活动,展示了木耳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和技术成果,打造了木耳行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交流和产销对接综合平台。22下面是某地政府对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表
29、彰时使用的会标,请你用简明的语言介绍其创意。(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路遥坚定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海伦凯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高中毕业典礼上面向本校(统称“弘毅中学”)同学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并不意味着“
30、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情况。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故选A。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故选B。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D.“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法错误,原文“新媒体
31、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应是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故选D。4【参考答案】这类文章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这类文章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材料二指出,“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
32、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某些新媒体的文章,如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显然是故意用噱头来吸引受众,博取关注,违背了基本职业规范,如果这类文章充斥网络,必然会助推了浮躁、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形成,从而会诱导缺乏理性与思考意识的受众形成错误的人生观、成功观。因而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反思。5【参考答案】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充分利用知识
33、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指出“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因而,个人发展要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材料二指出“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因而,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生产者或消费者,都需要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要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
34、媒介提供的资讯。材料三指出“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作为个人,要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故事本身也暗示了她自身的命运”错误。话剧生路描写的是日军入侵后,有人投降做了汉奸,有人奋起反抗寻得生路的故事。与佩琪的人生没有关联,佩琪是女儿秀英的扮演者。故选C。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章结尾我无言三个字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战争的痛恨”错误。
35、作者说“死神对女人不会有丝毫怜惜,读着佩琪的日记,我无言”,是因为作者对佩琪的早逝感到无奈与痛惜。故选B。8【参考答案】“花开”喻指陈佩琪青春之花因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爱情之花因自然、甜蜜、热烈、理性而温暖美丽,生命之花因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饱含着作者对其生命的崇高礼赞;而花“又谢”则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花开了又谢”是陈佩琪短暂的一生的概括。“花”指陈佩琪。由“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佩琪就这样满怀热情地投入抗战洪
36、流中她充满活力,也很有才华。那张美丽动人的脸庞虽然被风吹得黝黑粗糙起来,却依然遮掩不住青春的魅力”“即便是在战争中,爱情也来得那么自然,不可阻挡”分析可知,作者介绍了陈佩琪充满着活力与热情的青春,她绚烂而美丽的爱情,她饱经风吹雨打而顽强绽放人生,故“花开”喻指陈佩琪充满活力而魅力无穷的美好年华;喻指自然、甜蜜、理性而温暖的爱情;喻指置身抗战洪流、饱经风吹雨打的生命;“花开”是作者对陈佩琪生命的崇高礼赞。由“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日记突然中断了,是她没有写下去,还是写了没有保留下来?在八队的大事记中,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
37、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分析可知,陈佩琪在最美好的年纪陨落,故“花谢”,意味着青春不再、爱情终止、生命已逝,流露出作者对其英年早逝的深深叹惋。9【参考答案】在真实描述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融合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行为品质的评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在客观展现烈士当年历史价值的同时,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在冷静陈述事实的同时,又流露出真挚强烈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结构特色的能力。作者在介绍陈佩琪的人生历程时,采用了陈述历史事实与抒发主观感受交叉行进的行文方式。作答这样的行文方式的好处,需要从文中找
38、出具体的文句分析佐证。如,在记叙陈佩琪首演生路的剧照时,作者先介绍照片的内容“舞台上,在一伙强盗中间,老举人泪流满面颤抖着伸出双手扑向女儿,女儿被日本人拉扯着往外走,她挣扎着发出喊叫,转身望着父这或许是佩琪留下的唯一剧照了,可以看到年轻的她体态柔韧,形象质朴,感情充沛,表演十分逼真”,而后又对人物进行评点,这样就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如,在记叙陈佩琪潜心投入戏剧创作“她除了当演员,还创作了独幕剧回山,与人合编女义勇军,导演独幕剧焦土抗战”作者客观展现了烈士当年历史价值,同时“但即便如此,透过这寥寥数语我也依然能想象到,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
39、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又融入了对其当下现实意义的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如“1938年9月同样有着极为简洁的交代:早期参加救亡八队的女队员陈佩琪,编队期间重病不起,终以伤寒病逝武汉。”“当年,年轻的演剧队员们面对风雨同舟的伙伴突然离去,心里的创伤会有多么重,而那个她所爱着也深深地爱着她的人又会有多么透彻心骨的痛”,写到她的早逝时,表面上看似平淡冷静,实际上蕴含着深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文学性与感染力。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含沙射影污蔑我,我没有办法证
40、明自己,幸亏仰赖皇上圣明,诬陷之事难以实施。“含沙”与“污蔑”是状中修饰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上”指皇上,“圣明在上”作“赖”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本文中表示提升官职的文言词还有领”错误,“领”表示兼任,本文中指兼较低职,不是“提升官职”。故选C。1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他的弹劾上疏,明珠、国柱终被罢相”错,由原文“未几,郭诱疏上,明珠、国柱遂罢相”可知,最终是张琇上疏,明珠、国柱才被罢相。故选B。13【参考答案】(1)二十六年,皇上到陵墓前拜谒,于成龙在路上极力
41、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2)等到皇帝回宫,他又跟从皇帝回到京城,多次进入皇宫回答皇帝的问题,皇帝赐给他优厚的待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谒,拜谒;尽发,极力揭发。(2)得分点:及:等到。复从至京师,省略句,“(他)复从(帝)至京师”;对,回答皇帝的问题;优渥,优厚。14【参考答案】因为有了高士奇,皇帝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高士奇自身学识渊博,在无形中对皇帝是一种激励和引领。 高士奇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能增进皇帝的学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理解“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他大大增进了我的学问。结
42、合“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可知,因为有了高士奇,皇帝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结合“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可知,高士奇自身学识渊博,在无形中对皇帝是一种激励和引领;结合“以士奇书写密谕及纂辑讲章、诗文,供奉有年,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可知,高士奇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能增进皇帝的学问。【参考译文】高士奇,字澹人,浙江钱塘人。小时候就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家里很贫穷,以监生的身份前往顺天参加乡试,充任书写序班。工于书法,康熙十七年,圣祖颁发诏书,因为高士奇写过秘密的谕旨,并编辑过讲章、诗文,侍奉皇帝多年,特地赐给他衣料十匹、五百
43、两银子。二十六年,皇上到陵墓前拜谒,于成龙在路上极力揭发纳兰明珠、余国柱的谋私之事。皇帝回来后,拿于成龙说的话问高士奇,他也全部如实说了。皇上说:“为什么没有人弹劾上奏?”高士奇回答说:“人谁不害怕死。”皇帝说:“你们这几个人的地位比四位辅臣重要吗?想除掉他们就除掉了,有什么害怕的?”不久,郭琇上疏,纳兰明珠、余国柱最终被罢免宰相。康熙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张汧带着银子到京城行贿的事情被揭露,被逮捕惩治,他的供词中涉及到高士奇。恰逢皇上下令告诫不要牵连他人,于是释放了他不再审问。高士奇因此上疏说:“我等负责编辑,只在值宿之处。皇帝命令宣召回答问题,都是经过宫中的使者。如果不是为皇帝讲解诗书文史,有
44、时候几个月不能见到皇帝,从来没有干涉过政治上的事情。只可能是侍奉皇帝的时间久了,嫌疑就逐渐滋生。张汧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恨,含沙射影污蔑我,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幸亏仰赖皇上圣明,诬陷之事难以实施。但是宫禁之地,招来这样的谗言,难道可以容忍玷污清贵的官班吗?乞求赐予我回归家乡。”皇上下令解除他的职务,仍然管辖修书的事情。二十八年,他跟随皇上南巡,到杭州,皇上到高士奇的西溪山庄,亲笔书写“竹窗”的匾额赐予他。康熙三十三年,皇上下诏让他到京城修书。高士奇来到后,仍在南书房值宿。三十六年,高士奇因养育母亲乞求回乡,皇上下诏允许了,特地授予他詹事府詹事。不久提拔他为礼部侍郎,他因为母亲年老没有赴任。四十二年
45、,皇上南巡,高士奇在淮安接驾,随皇帝到杭州。等到皇帝回宫,他又跟从皇帝回到京城,多次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文;得到高士奇后,才了解了做学问的门径。最初看到高士奇拿到古人的诗文,一看就知道它们的时代,心里感到很惊奇,不久,我也能做到这样。高士奇没有战功,但是我待他优厚,因为他大大增进了我的学问。”不久遭贬谪回乡,这一年,高士奇在家中去世。皇上感到很惋惜,下令让他全葬,授予他的儿子庶吉士高舆为编修。不久赐予他谥号文恪。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错误,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是侧面表现了农家耕作的繁忙。故选D。16【参考答案】纷纭的政令无补
46、于农事,农民丰收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批判纷繁而无用的政令;同情饱受政令烦扰的百姓;渴望风调雨顺,百姓获得丰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含义。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的意思是说“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然后体会其中的情感。尾联说纷繁的政令对农事没有用处,还要靠风调雨顺,这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和批判。同时,“要取终年风雨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饱受政令烦扰的百姓的同情以及盼望风调雨顺百姓能够获得丰收的感情。17【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 泉涓涓而始流(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过春
47、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飏、繁、寡、荠。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乙】处,“白色的老鸦瓣、照山白”与“红色或紫色的马兰花、益母草、锦地罗”分属两个句子,应把顿号改为逗号。故选B。19【参考答案】千万颗星星在眼前灼灼闪耀 千万张稚嫩的小脸儿在向我微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兼查比喻的修辞手法。题干要求补写“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仿佛”与“微风一吹,又像”两处,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两个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分别补写。
48、处,“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主体描述对象是“花”,特点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可拟写“千万颗星星在眼前灼灼闪耀”之类的句子。处,主体描述对象仍然是“花”,条件是“微风一吹”,此处的限制不多,只要是符合“花”的特征,并且具有相似性即可,比如可拟写“千万张稚嫩的小脸儿在向我微笑”,把“花”比作“微笑的小脸”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20【参考答案】原句强调了树、草、野花的茎和叶呈现出的不同绿色,体现了“绿”的层次性;原句“浓浓”“淡淡”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地表现了绿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原句使用短句,语言活泼,节奏灵活,与原文风格一致;原句使用
49、排比的手法,结构整齐,增强语势,突出了“绿是山谷的主旋律”;原句承接上文“绿是山谷的主旋律”,与上文叙述对象一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原句把茎和叶呈现出的不同绿色单列,“浓浓的绿”“淡淡的绿”,体现了“绿”的层次性。从词语的选择上看,“浓浓”“浓浓”,运用叠词,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绿的特点,而且读起来富有韵律感,朗朗上口。从句式特点上看,原句采用的都是短句,节奏更加明快,形式更加灵活,与文段的整体风格一致。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是树,是草,是野花的茎和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构整齐,增强语势,突出了“绿是山谷的主旋律”;改句则运用平实无奇的陈述句,表达
50、效果苍白,无美感。从表述的对象上看,原句紧承上文“绿是山谷的主旋律”,话题一致;改句则变成了“树、草、野花的茎和叶”,显得突兀。21.【参考答案】2020年8月7日-9日,第五届全国木耳创新发展产业大会在吕梁市中阳县举行,其间,签约金额共计10.65亿元还举办了专家报告会、学习研讨会等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语段属于新闻,主要信息集中在导语部分,可以由导语筛选出主要信息。依据“第五届全国(山西中阳)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于2020年8月7日9日在吕梁市中阳县举行”可概括出:时间2020年8月7日-9日;事件第五届全国木耳创新发展产业大会在吕梁市中阳县举行。正文部分是主要
51、信息的补充,依据“在其间的产销对接招商引资洽谈会上,围绕木耳菌包生产、木耳菌种提供、木耳种植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签约金额共计10.65亿元”可概括出:其间,签约金额共计10.65亿元;依据“3天时间里,当地还分别举办了木耳产业创新发展专家报告会、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等活动”可概括出:还举办了专家报告会、学习研讨会等活动。22【参考答案】(1)会标从整体看为“30”这一数字,代表着从教30年的工作历程。(2)左边的图形既像数字“3”,是汉字“乡”的形状,又像曲曲折折的山路,象征着乡村教育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地坚守。(3)右侧数字0是光环,中间竖立的是燃烧的蜡烛,代表着乡村教育工作者燃烧自
52、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徽标分析类题目要从图案、文字、字母、寓意几方面分析,本题中考生要注意观察图片后,认真领会试题中的文字内容,不难发现,标志以数字“30”,汉字“乡、师”,“蜡烛”为主要设计元素,整体图形用书法形式来表现,神似一个抽象的“师”字。徽标将数字“30”与汉字“乡”巧妙融合,仿佛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及满载希望的乡村土地,重点刻画乡村教师坚守乡村、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崇高精神;“蜡烛”“火焰”与“心形”融合,充分展示乡村教师师德高尚、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蜡烛下方用书法飞白手法,寓意教师奉献精神的无限延续,充分
53、体现乡村教师立德树人、不懈追求、甘为人梯的优秀品质。徽标以书法映衬乡村教师30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增加艺术韵味,整体视觉冲击力强,文化性与艺术性并存,简洁大方、新颖独特、寓意深远。23【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两则材料结合,探讨人对自身、他人、社会平凡与非凡的辩证关系的认识。第一则材料语出路遥,可理解为对人生实质上归于平凡的理解和接受;也可联系其讴歌普通劳动者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来进行理解。以孙少安为代表的青年奋斗者,在平凡的生活中渴望改变自身命运,坚守自己的人生梦想,追求道德的完善,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在平凡的人生中,他们看清了生活的平凡依然
54、热爱它,活出了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则材料语出海伦凯勒,强调了坚定的信心对于平凡人成就非凡事业的重要性。我们赞美非凡,渴望活出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但很多时候对“平凡”“不平凡”的理解模糊、对立或者过于功利,以致在生活中患得患失,得到之前焦虑,得到之后空虚。平凡与非凡都有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过好平凡的生活,活出平凡中的个人意义与社会价值?如何面对平凡的生活,以坚定的信心走向非凡的人生?如何在平凡中认识非凡,如何在非凡中思考平凡?平凡与非凡既是生活的一体两面,也是生活的真相。毕业典礼上面向全校学生演讲,既包含对自己三年学习生活的思考,也包含对学弟、学妹的期待。既使人面对过去,也使人面向未来。希望这样的情境可以激发考生的言说欲,让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的他们,在倾听自己的声音时,寻找平凡人生的意义。立意:1.人皆平凡,但可以凭借坚定的信心创造不凡;2.在平凡生活中如何正确认识平凡与不凡,以坚定的信心走向不凡;3.在追寻不平凡的过程中如何直面、理解平凡,坚定信心,走向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