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6004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6)论述类文章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论述类文章阅读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每小题5分)包装与炒作陈子茹包装与炒作,是眼下用得最广、最滥的两个词。一个产品问世,厂家要包装、炒作;一本书、一部剧、一套光盘发行,出版商也要包装、炒作;更有甚者,歌星、演员、作家、画家、学者的登场和走红,也离不开经纪人和媒体的包装、炒作。 包装的本意,不过是指盛装和保护产品的容器,即箱、袋、瓶、盒等包装物,也包含包扎产品的操作活动,如装盒打包等。然而,步入市场经济后,这一词汇的内涵却延伸和扩大了,起码包含了装饰打扮与美化的含义。 仅就产品包装而言,原本普通包装的低价产品,一旦涂脂抹粉,加了豪华的外

2、壳,就会使包装超过内容。那包装的费用绝不会由厂家和销售者买单,而是要算在消费者头上。有些豪华包装的药品,一换包装就几倍几十倍地提价。服装产品更邪乎,花里胡哨的外壳,本不值钱的东西一经打扮就成百上千地要价近来又出新花样,一些服装商把本来自产的服装,拿到国外注册商标,这些服装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或西欧的产品,成为国际名牌,那价格上涨的幅度能令人吓出冷汗来。这种变戏法变出来的赚钱之道,可谓魔术布帘一盖再撩开,就是大沓大沓的钞票。 炒作也是花样繁多,主要方式是凭借传媒搞立体轰炸,违规夸大产品作用的宣传者有之,请明星代言者有之,花钱雇托编瞎话作伪证者有之,卖萝卜搭小白菜用蝇头小利骗买主者有之,登门推销者有之

3、,利用手机乱发垃圾短信者亦有之。如此等等,都是经过商家、经纪人和媒体精心策划的。这样的立体轰炸,到头来挨骗的和被骗苦了的自然是老百姓。 名人的包装和炒作,是产品包装和炒作的派生品,却比产品包装和炒作的花样更为繁多。诸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画作者,为提高身价,极力向名家靠拢,花高价请名家品评其书画作品,并买通拍卖者,拍卖其作品,花钱买拍客在拍卖中为其举牌抬价。某些出版商为推销书稿,更是先把该书的作者进行包装,戴上“大师”等极具光环的头衔,甚至修改简历和年龄,将其与真正的名家大师拉上关系,试图等同身份,在公开场合粉墨登场。有一出版商更为出格,为推销一位年轻作者的“畅销书”,竟将其打扮成奶油小生,让其

4、在某体育场出现,并花钱雇来美女明星向其求爱。 先有名人身份,而后才有作品、艺术品出炉。当然,这些作品、艺术品只能是一时的热闹。正如赵本山、宋丹丹和牛群的小品中,牛群说的那样:“大爷,这个鸡在你们手里,一个子儿不值,到我手里就不一样了,我炒作呀。一炒作就不一样了。”包装和炒作的始作俑者,是商家,是经纪人,是媒体。其实,包装与炒作,在市场经济社会,是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宣传的必备手段,本无可厚非,问题就出在包装和炒作的程度上,适当的包装和炒作,是会对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起到良好作用的,可是这也要有一个限度,过了就成了忽悠,成了骗局,就会把善良的人拖进泥坑里。 把握包装与炒作的正常限度,对人对己都有益,这

5、是需要当事者重视诚信之心的。(有删改)1下列对于“包装与炒作”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包装”“炒作”二词常出现于产品营销、文化娱乐等领域。B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前,“包装”主要倾向于实用性。C商家、经纪人、媒体进行包装与炒作,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价值。D对于包装和炒作,我们要持有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评论其好坏利害。解析:“可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价值”错误,原文说的是“一换包装就几倍几十倍地提价”,“价”指的是“价格”,而非“价值”。答案:C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包装与炒作”的是()A给本来普通包装的低价产品加上豪华的外壳。B一些服装商将本土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C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书

6、画作者,为提高身价,极力向名家靠拢。D让某书的作者先拥有一定的称号或身份,然后推出其作品。解析:文中说“近来又出新花样,一些服装商把本来自产的服装,拿到国外注册商标,这些服装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或西欧的产品,成为国际名牌”,即这些产品是先转往国外,再销往国内,而非将产品销往国外。答案:B3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包装”一词做动词,可以理解为包扎产品,也可以理解成装饰打扮与美化。B名人的包装和炒作花样繁多,比起产品的包装和炒作,更具有欺骗性。C包装和炒作具有宣传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作用,因此,一些商家、经济人、媒体利用包装与炒作谋取利益。D包装与炒作,是不讲诚信的表现,是一种忽悠,会把善良

7、的人拖进泥坑里。解析:B项,无中生有,文章没有从欺骗性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比较;C项,强加因果,包装与炒作具有宣传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些人利用它谋取利益的原因;D项,根据原文,应是过度地包装与炒作。答案:A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每小题5分)史学社会化是历史知识由生产者向社会大众传播,并为社会大众所选择与接受,从而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它在史学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历史研究得以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既可以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也可以为史学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史学社会化需要娱乐化吗?这是很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也道出了对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确实,近年

8、学术娱乐化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为平台,造就了易中天、于丹等一批学术明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对这股热潮,有人歌颂,说它为历史文化的普及发挥了专业人士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有人批判,说它的媚俗降低了历史文化的品格,将历史文化低俗化了,损害了学术的神圣与尊严。走学术娱乐化道路,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2004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在中国出版,他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 毫无疑问,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就一般民众的历史文化水平和接受特点而言,娱乐化是他

9、们最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传播方式,至于所接受信息的正确与否,根本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接受史学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虽然这种接受也有学习知识的功能。既然客体有娱乐的需求又有选择的权利,那么史学社会化只有尊重这种需求和权利,采取娱乐化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主体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变成了媚俗,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基本目标。但是,要真正达到双赢,史学社会化主体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能够很好地把握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尺度与平衡。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最为学者们批判的宫廷秘史、历史传奇类题材常常是节目收视率最高的,而专业水准较高的节目,如“叶嘉莹

10、讲诗词”“周汝昌评四大名著”等反而少有观众叫好。这说明,主体要在娱乐化与科学性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是何等困难。 史学的娱乐化是有限度的,不是所有的学术问题都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万卫在谈到“百家讲坛”的选题时就曾谈到,合适的选题往往是既结合主讲人的专业方向又符合电视传播特点的话题。有些话题不是不能讲的,而主要是离观众太远、大众完全不了解。还有些题目是不好讲的,比如易经曾讨论过很多次,但最后,主讲人还是觉得没把握。这种情况说明,史学社会化的内容需要经过科学的选择,有些史学问题可以通过娱乐化方式进行传播,有些史学问题则只能通过小众的精英学术进行研究,不一定非要走向大众化。4关于“史学的娱乐

11、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学娱乐化使得史学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建立起联系,为史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B史学的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过程中必经的途径。涉及三方面:生产者、社会大众、社会。C主体如果一味迎合客体的需求,就会丧失主体的地位,难以达成史学社会化教育和启迪大众的最终目标。D对史学娱乐化的批判,是对史学科学性的尊重和支持,也是对当前学术娱乐化倾向的担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陈述的内容在原文第一段,讲的是史学社会化,而不是史学娱乐化。B项“必经的途径”在文中无此信息,原文只说“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C项将第三段中的“基本目标”说成“最终目标”,曲解

12、原文意思。答案:D5关于史学“科学性”与“娱乐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学的社会化需要娱乐化,但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娱乐化只是一种传播策略。B易中天、于丹等人对史学的娱乐化传播,使得学术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C史学社会化如果不尊重民众的娱乐化需要,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D史学娱乐化是史学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转述的是“有人”的认识,不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且最后一句“远离了史学的科学性”于文无据。答案:B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学术娱乐化中,文化的严谨性、思想性和深刻性

13、正让位于娱乐和简单快感。B即使史学社会中的传播主体有很高的素质,现在仍无法把握其中娱乐化与科学性的平衡。C史学娱乐化是有限度的,观众不了解的话题不适合以娱乐方式传播。D史学娱乐化要符合三个条件主讲人的专业方向、电视传播特点、须是观众了解的话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化的严谨性简单快感”不是作者的观点,是波兹曼的认识。B项表述错误,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只是说不容易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把握尺度。D项表述错误,文章第四段只是谈到“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时说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并不意味着所有史学娱乐化都要如此。答案: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每小题5分)无论是欣赏还

14、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 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得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得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得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

15、,如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在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

16、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 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

17、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7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

18、,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C项“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错,原文没有对二者做程度高下的比较,属于无中生有。答案:C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直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C作诗和读诗都离不开思考和联想,思考越是周密,诗的境界也就

19、越深刻;联想越是丰富,诗的境界也就越美备。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第三段“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可知,D项“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表述错误,“起于”和“造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答案:D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第三段“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可知,A项“需要二者同时进行”表述错误。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