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考点13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 高考定位 考纲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读考纲: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冷战”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全球霸权战略,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的紧张,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霸权主义是地区冲突、局势动荡不定的根源。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建立持久、和谐、繁荣的世界。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世
2、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而“极”是指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科技实力,能够发挥巨大影响和充当世界格局主角的国家和国家集团。考点梳理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冷战”的兴起:(1)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二战后苏联也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2)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军事:北约华约。(3)影响:美苏“冷战”关系
3、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美苏两国全面对抗,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又使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2“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深度思维 1二战后“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到底是由于意识形态还是由于国家利益造成的?答案:二战后由于美国采取“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方面产生尖锐对立,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二战后“冷战”是美苏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核心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国际关系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社会制度、意识
4、形态相对于国家利益都只是表面现象,国家利益的冲突才是根本、实质。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西欧各国要求联合起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2)形成: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3)发展: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4)影响: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政治上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二战后美国单
5、独占领日本。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衰竭,民不聊生。(2)原因:“冷战”爆发后,美国扶植日本。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日本的封建因素。日本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3)表现:19561972年期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4)影响:日本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二战后亚非拉地区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各国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2)诞生: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时
6、间、地点: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内容: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3)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深度思维 2英国为什么最初没有参加欧洲共同体并成为创始国?答案:欧共体成立时英国并没有参加,原因是英国对欧洲一体化一直采取一种若即若离的政策,不愿向欧洲靠得太近;英国历届政府的对欧政策始终遵循这样一个理念:欧共体(欧盟)“成员越多,矛盾越大,凝聚力越小”,这样才有利于英国介入欧洲事务并在美欧之间起“桥梁作用”。直到1973年,英国才开始加入欧共体,融入欧洲的进程
7、。此时英国把加入共同体当作恢复英国国力的一个手段,认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其传统利益不受损害,但英国却一直反对欧共体的政治一体化,它认为政治一体化“将迫使英国放弃自己的支配和领导权”,这也是欧盟前身欧共体的曲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名师归纳 1.全面认识两极格局(1)形成条件: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美苏形成了实力的均势,分别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二战后,美苏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
8、矛盾,导致两极格局最终形成。(2)形成过程:二战后,世界大国以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所确定的原则,建立起雅尔塔体制,这是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影响: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理解(1)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
9、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多极化格局有可能出现,但进程曲折而漫长。多极化趋势将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多极化趋势中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升高。(2)形成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雅尔塔体系是美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
10、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出现的大国强权政治特征,给日后世界带来许多纷争和动荡。(3)表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并走向联合。(4)启示:为避免多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一是改革和加强国际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二是尊重国家主权和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1、3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植根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丘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
12、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3)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共体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考题研析 【例1】命题视角:通过冷战局面的形成,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009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的能力。杜鲁门主
13、义的发表,体现了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上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答案 B 变式演练1 据图片,说明“我也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是()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 遏制苏联的力量 扶持和控制西欧 建立北约组织 A B CD 解析 利用图片、图表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是近年高考的一种常用形式,解题关键是将图片中信息转化成文字表述形式。本题中将木牌上的“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可知推行该计划目的之一是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二是扶植、控制西欧,这是其“善意”所在。答案 D【例2】命题视角:利用文字
14、材料考查对欧洲共同体的认识。(2010全国)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材料中的“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共同体,它不只是能源组织,排除A、B、C三项。答案 D 变式演练2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
15、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美国的态度由“强加”(1946年)到“很好地倾听”(1972年),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的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答案 D 【例3】命题视角:通过材料考查不结盟运动。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
16、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A联合国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独立于美苏两国”,可排除A项;世贸组织正式运行于1995年,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此时苏联早已解体,可排除C、D。题干中这一组织成立于冷战时期,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方结盟的外交政策。答案 B 变式演练3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
17、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解析 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的背景,难度不大。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信息可知,现有的军事、政治集团是指美、苏两大阵营,由此不难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对峙的关系。答案 D 考情分析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对本部分的内容考查较多,特别是对“冷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在今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应对以下内容多加关注:“冷战”背景、表现和影响;欧共体、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影响。高考展望 1.利用材料考查多极化趋势。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
18、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区域集团化发展 解析:材料表明,欧洲开始摆脱了美国和苏联的控制,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明显提高,说明世界形成了多个力量中心并存发展的趋势。由“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可知,材料所论述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前的状况,A、B不正确;D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与题意不符。答案:C 2利用图片材料考查对“冷战”的理解。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1)从这幅漫画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美苏两国为什么会从战时的同盟变为战后的敌人?(3)何谓“冷战”?它的实质是什么?(4)模仿下列图
19、示中已经完成的项目,填写另外两个空格的项目。解析:本题以一幅漫画为素材,综合考查了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标志、含义、实质及表现,全面考查了“冷战”的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只要熟练掌握教材即可归纳答案。答案:(1)美苏两国相互对峙;美苏“冷战”(或战争危机);世界呼吁和平等。(2)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原因:社会制度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分歧“冷战”爆发的政治渊源;国家利益的交锋,划分世界的冲突“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中心地位的动摇,地缘政治的真空“冷战”爆发的直接原因。(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实质:
20、它既是传统的大国权力之争,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4)政治上: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备课资料 1.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
21、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例 下边漫画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下列各项与这一政策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柏林危机的出现 D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解析 二战后美国制定了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为此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A、B、C三项是“冷战”的具体表现。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答案 D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便着手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创造条件。为此,日本政府积极调整内政外交,主
22、动参与国际事务,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1)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推行全方位的国际化。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了“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变过去只与美国发展经济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转而立足亚太,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圈。它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10个东盟国家和地区。(2)转变防务思想,增强军事力量。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日本常规军事实力有可能超过英国和法国,日本已成功发射多种火箭,拥有制造核武器的钚和技术,这些都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实力基础。(3)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联系。首先,日本十分重视加强美日欧三边关系。其次,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与东亚和中东的关系。同时,日本一直以金钱为外交手段,以取得政治效应。从1994年起,日本就公开表示,争取使自己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例 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开始摆脱“和平宪法”束缚,从“专守防卫”正式跳上了“海外派兵之路”。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有抬头的倾向。其现实的原因是()A战后盟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不够彻底 B美国扶持日本的右翼势力,使其有恃无恐 C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想要谋求大国地位 D朝鲜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要求大量军事定货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现实的原因”,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企图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