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 选择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1、“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人口膨胀的压力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井田制的瓦解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2、探究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空白处应填入政策保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铁犁牛耕的使用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小农经济 作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资*源%库 导致瓦解的主要因素
2、井田制的破坏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A. B. C. D. 3、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这一现象出现“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王朝后期社会动荡C、以土地守财观念的影响 D“重农抑商”政策的刺激4、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南方灌溉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这种工具是:A翻车 B立井水车 C、高转筒车 D、水排5、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先进
3、,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6、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A、 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管理官营手工工匠的官员7、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和陶瓷业技术水平极高,特别是丝织品和瓷器成为中国外销的重要商品,下面有关纺织业和陶瓷业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商周时期,中国才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纺织业部门C、唐三彩是中国古代瓷器的著名代表D、粉彩瓷器工艺首次出现于唐朝8、 有学
4、者这样描述晋商大院:他们修建了一座又一座庞大无比的庄园,将自己的惶恐与自卑以一种更宏大的形式掩盖与张扬。这些大院,遵循礼制,顺应风水,面南为尊,突出中心,等级森严,内外有别,其要点细节都能在意识形态中找到对应。该学者意在:A、 强调晋商富可敌国的原因 B、暗示晋商和朝廷关系密切C、表现晋商尊礼崇佛的信仰 D、揭示晋商衰落的深层原因9、“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材料折射出当时 A商品交易受政府的严格管理,有时间限制 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0、下列各项史料中,能
5、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 (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 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 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 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11、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家,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期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C、 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12、“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
6、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13、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A、 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14、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
7、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关系现象的出现,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普及15、“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民族工业的产生16、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
8、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B、 C、 D、17、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A、 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C、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D、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9、18、民国时期火柴大王刘鸿生说:“真正使我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得益于: A、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1935年的“币制改革” C、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D、民族资本家的爱国行动1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C 、国共内战的开始 D、抗日战争的爆发,大量民族工业内迁20、祝大椿原为英国怡和洋行买办,后投资
10、实业,他的公益纱厂“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他因兴办实业,由清政府赏给二品顶戴。张謇是甲午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创办大生纱厂,依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由此可知:A、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B、清政府实现了从重农抑商到重商主义的转变C、外国资本主义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D、政府政策在民族工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在这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
11、会的进步 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格限制 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A. B. C. D. 22、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反清革命 B、全盘西化 C、易服、废止缠足 D、倡导婚姻自由23、“文明”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各个区域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受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海洋、沙漠的阻隔,加上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使各个文明区域相对封闭。”这一历史现象主要反映了各文明区域的:A、 整体性
12、和兼容性 B、地域性和独立性 C、统一性和民族性 D、整体性和多样性24、人类首次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麦哲伦,他完成环球航行需要经历的大洋路线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 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 C、 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大西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第II卷 非选择题二、 材料题(4个大题,共52分)25、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选集(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一五”计划对中国工业发展
13、有何意义?(5分)材料二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材料三 (3) 材料三表格中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4分)材料四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
14、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4) 材料四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何在?(4分)(5)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2分)26、 (14分)开放才能走向强盛,封闭只能走向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
15、发展。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 摘编自中国2007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并指出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6分) 材料二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注:文明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
16、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2分)“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后的史实加以说明。(2分)材料三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
17、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4分)27、(1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式婚礼申 报万国公报材料二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请根据材料二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图片中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弗兰克指出:“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发生了一次鲜明的断裂,其原因不仅在于1492年和1498年
18、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和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而且主要在于由此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 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1) 依据材料一,概括“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发生断裂”的原因,指出“地理大发现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理大发现发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5分)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
19、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了7000吨之多。 世界历史地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3分) 材料三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
20、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 有人说:“1500年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2分) 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校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5 DBACC 6-10 DBDAC 11-15 BADCB 16-20 BACDA 21-24 BCBD 解析:1、 D 考点: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解析:根据材料“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判断可以得出精耕细作的必要性。2、B 考点:小农经济 解析:根据图示,第一个空白处是小农经济产
21、生的原因,所以判断是正确的;第二个空白处是小农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故判断是正确的。3、A 考点:土地兼并的原因 解析:B项是土地兼并的影响而不是原因;C、D是其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4、C 考点:古代中国的灌溉工具 解析,根据时间唐朝,“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判断是高转筒车。A项翻车最早出现在三国时马钧发明;B项立井水车主要在北方 D项水排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装置。故答案为C。5、C 考点:古代的官营手工业。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匠负责,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细致、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 6、D
22、 考点:工官制度。解析:材料大意为:考察各个工匠的手艺,审查各个时节的生产事宜,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提倡产品的坚固好用,使设备用具便于使用,使雕刻图案的器具与有彩色花纹的礼服不敢私家制造,这是工师的职事。故材料中的“工师”应为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故选D7、B 考点:古代纺织业和陶瓷业。解析:A项错在商周时期,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C项唐三彩是陶制品,不是瓷器。D项粉彩瓷器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故答案为B8、D 考点:古代商业概览 解析:材料反映了晋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遵循封建礼制,提示了晋商衰落的深层原因。故D正确 9、A 考点:市的发展。解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说
23、明市有时间限制,下市之后,不能再进行商品交易,故答案选A。10、C 考点:古代商业都会。解析:A项反映的是唐朝后期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但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故排除。B项中“备置官司,税敛既重”说明市仍受到政府的管理,故排除。C项反映了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夜市早市连接,符合宋代商业的特征。故正确。D项中“坊”分布在固定的位置,这属于宋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故排除。11、 B 考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解析:辛弃疾认为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结果,所以贫富差距不大,从中无法得出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排除A项;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可得出商业是贫富
24、差距的原因但并非根源,排除C,从材料中无法看看到北方比南方更稳定,排除D。“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作”,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因此答案为B12、 A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B、C、D三项均符合史实;明清时期依旧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历史知识 A项表述错误。由于是反向选择题,故A为正确答案。13、 D 考点:海禁政策。解析:从材料可以看,作者认为海盗严重的原因在于海禁政策使大量的商人转化为海盗;“市禁则商转为寇”,使商人铤而走险。“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A、B、C三项均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建设采取何种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择D14、C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解
25、析:从题干中“机工、机户、雇佣”待可以看,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出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了。A项不是本质排除;题干说的是手工业,与农业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D项错在普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不可能普及。15、B 考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题干本身描绘了自然经济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走向解体。16、 B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状况。 解析:因为东南沿海地区,西方列强的侵略较早,交通便利等,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民族工业并没有占绝对优势,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代中国内地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的影响相对较小,小农经济下,还是以传统经济为主。题干
26、中的三个世界明显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并没有形成均衡发展经济格局。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故答案为B。17、A 考点:民国初期兴办实业潮 解析:材料阐述了共和政体成立与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的关系,以及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的目的是“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由此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均未能反映,故排除。18、C 考点: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直接可以读出C项。A、B、D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未反应,故排除。19、D 考点: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困境 解析: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
27、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许多企业被迫迁到内地,材料中重庆地区工厂数量大为增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题选D。A项1895年马关条经签订,时间上与本题不符;B项“民族工业的繁荣”与抗战期间的民族企业的现状完全不符;D项国共内战开始于1946年与本题也不符。20、 A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解析:B不符合史实,“实现”一词不准确,排除;C、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根据“利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于英人,改为中英合办”“依仗清政府的扶植,取得了“二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可知,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21、B 考点:近
28、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在斗争中求发展。解析:不符合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展,因为清政府曾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曾鼓励发展工商业。其他三项符合史实。故选B22、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解析: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本题考查的则是社会政治生活对社会习俗的影响。题干的前提条件“戊戌变法期间”,A项排除;与史实不符,B项是错误的;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与体现。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改革下的易服和古代中国缠足的废止。故选C23、 B 考点:分散的文明 (1500年以前文明的特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各个区域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受生产
29、力水平的局限和高山、大河、海洋、沙漠的阻隔,加上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使各个文明区域相对封闭。”可以判断B为正确的选项。24、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根据教材新航路开辟的路线来选择。二、 材料题(四个大题,共52分) 25、(18分)(1)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国家命脉。(3分)意义: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分) 【解析】考点:“一五”计划的背景和意义。根据材料和问题判断是“一五”计划,结合教材进行作答。(2) 特点: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
30、是国防工业,改变中国原有的工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3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 考点:“一五”计划的特点;根据材料进行归纳作答。(3) 经济结构变化: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2分)社会变化: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解析】考点:三大改造的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变化并结合教材作答。(4) 没有。(1分)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未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任答3点,
31、得3分)【解析】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根据材料判断事件发生的时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作答。(5) 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片面发展某一方面(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等。(任答2点, 2分)【解析】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教训。根据前面材料和作答并结合教材知识进回答。26、(14分)(1)条件: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3分)内容:商品;文化(宗教);科学技术。(3分) 【解析】考点:丝绸之路(1)第一小问条件,依据材料一,由“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可概括出经济的发展;由“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可概括出国力的强大
32、;由“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的道路”可概括出张骞出使西域。第二小问主要内容,依据所学可直接得出商品的交流;由材料一“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可以得出文化(宗教)交往;由材料一“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可以得出科学技术传播。 (2)内涵: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分) 发展转型指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1分) 举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2分)【解析】:第一小问具体内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体制是我国的经济体制“体制转型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型“发展转型指
33、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第二小问重要经验,思想先行,即回答解放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极端重要性。(南方讲话的重要性)(3)参考答案: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4分,第3、4点必答,其他可任答两点)【解析】:材料三中提到“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所以特点为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材料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即特点为对外开放成为基本国策;结合所学
34、可知开放格局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从“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可归纳为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由“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可归纳为发展迅速,成果显著。27、(10分)参考答案:信息整理:图片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
35、、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6分)【解析】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信息整理应依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事物类别分类归纳,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如西式婚礼)、交通与通信工具的更新(如自行车、电话机等)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如电影机、报纸等;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28、(10分)(1)原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扩展。(2分)关系: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地理大发现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1分) 经济根源: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1分)社会根源:西欧
36、人对东方商品和黄金的狂热追求。(1分)【解析】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和结合教材可以进行作答。(2)内涵:商品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的方式的变化。(3分)【解析】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材料“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帐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待,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了7000吨之多。”可以进行归纳并结合教材作答。(3)原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分)【解析】考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材料“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