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教无类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1),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2)。是以杂也。”注释(1)夫子:指孔子。(2)檃栝(ku扩):矫正竹木的工具。译文南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想来的不拒绝,想走的不阻止。况且良医的门前多病人,整形器的旁边多弯木,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2、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有教无类的思想根源有教则无类。即通过平等的教育,达到消除人在类别上的分别的目的。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引领探究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其次,“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内部,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3、不问马。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论语当中孔子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一方面是
4、主观上的思考【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应用到任何方面。”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一九七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柳诒徵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课后作业思考:“有教无类”是孔子创立儒学的根本宗旨,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什么积极意义呢?请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