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子语类三则朱熹教学目标:1、思辨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2、积累文言知识,提升文言阅读能力。3、锻炼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4、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研究性学习,难点突破:三则语类,第一则“熟读精思”和第三则“义利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经验体会,容易理解,而第二则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下面是儒家与之相关
2、的一些言论。同学们课下已经查找了相关资料,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下面请大家展示成果,谈谈你对“天理、人欲”有哪些想法?孔子:1、“克己复礼为仁。”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好。”孟子:4、“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5、“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二程:6、“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7、“峻宇雕墙”、“酒池肉林”、“淫酷残忍”、“穷兵黩武”即为人欲。朱子:8、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天
3、理人欲,不容并立。10、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1、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重新审视“天理”与“人欲”天理:自然之理、天理:自然之理、社会秩序社会秩序及及道德规范道德规范。人欲:字面义为人的欲望。人欲适人欲:字面义为人的欲望。人欲适度度即为符合人性本心之即为符合人性本心之天理,过天理,过度度即为私欲。即为私欲。?人欲的“度”如何把控 人与外物的关系(自然、国家、社会和他人)人与外物的关系(自然、国家、社会和他人)?新时代的天理如何定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
4、、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讲练结合,思维训练 阅读朱子语类三则,你哪些思考和感悟?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请完成作文提纲(标题、中心论点及文章构思)。一则: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二则: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
5、以行之。三则: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多则材料立意技巧回顾1、求同法2、求异法3、互补法三则语类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呢?天理人欲一则统摄另外两则:熟读精思的过程、义和利的选择都是追求天理克服人欲的过程。作文提纲:1、题目2、立意正确,深刻。3、开篇提出中心论点。4、论证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本周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进一步完善作文提纲,根据作文提纲写成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课堂结语 朱熹的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的理
6、学思想的重点体现。天理人欲本是发自人性修养的哲学问题,但在封建社会,参杂了阶级特权,而我们今天如何审视天理与人欲,我觉得我们应该正本清源,回到人性的自我净化的根本上来。何为天理,天理即为人性中的善,是利己的同时还要利他,至少不能害他,讲的是人在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的同时,要与外物和谐相处。何为人欲,人欲即为人性中的恶,是利己的同时害它,是一味的贪图欲望的满足,而与外物产生里冲突和矛盾。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享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生活课后 整理参考作文题目立意遵天理,享人欲别把生活塞满欲望成功需要那份欲望用天理驾欲望之舟理欲并行,于正道驰骋课后整理学生作文提纲存天理享人欲(提纲)第一段:由指出朱熹存
7、天理灭人欲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不足,提出中心论点:存天理享人欲。第二段:论证是什么。定义天理与人欲。读书修身也是一种欲望,是人追求善的欲望,而要做到熟读精思,还要克服懒惰追求安逸的欲望。在义利面前,我们选择义,战胜利的诱惑,这也是人们坚持操守欲望的体现。所以说善的欲望就是天理,恶的欲望就是人欲。第三段:论证为什么。人欲是人追求自我发展的一种本能,它与天理没有必然的冲突。如果我们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的同时,还能遵循天理,我们就可以尊天理享人欲。例子,马云。第四段:论证怎么做。要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不违反道德,遵循规则,追求人欲,对于个人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对于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第五段
8、:总结,天理规范人欲,人欲是人类发展和追求幸福的动力,要存天理,享人欲。存仁德之理,灭私己之欲(提纲)第一段:由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引入话题,指出在我们的时代应该是“存仁德之理,灭私己之欲”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明确何为“仁德”,何为“私己”。仁德即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心里不光有自己,还要有他人。例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私己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危害他人。第三段|第四段怎样才能做到“存仁德之理,灭私己之欲”。第三段: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严格的道德约束。比如像朱子说的义利问题,面对义与利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道义,而抵制私欲的诱惑。遇事要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在道德上严于律己。第四段:还要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会有能力惠及他人。所以朱子所提倡的熟读精思就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把知识学透,提高自己的内在和本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克服人性中懒惰的弱点。第五段:青少年应该如何践行“存仁德之理,灭私己之欲”。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立足于学习,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