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下图为“世界三大洋热量平衡沿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根据各大洋的特点可以推测,三条曲线代表的大洋分别是()AE为太平洋、F为印度洋、G为大西洋BE为印度洋、F为太平洋、G为大西洋CE为大西洋、F为印度洋、G为太平洋DE为太平洋、F为大西洋、G为印度洋2其中太平洋能量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是()A50S20N海域B30S20N海域C15S以北海域D赤道附近海域1B2D图示为“世界三大洋热量平衡沿纬度变化示意图”,根据其纬度分布可知三大洋为北冰洋以外的三大洋,且根据三大洋在北半球的纬度分布,可知E为印度洋(最
2、北端在北回归线附近),F为太平洋(最北端与北冰洋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G为大西洋。在横坐标以上的部分说明能量收入大于支出,根据F(太平洋)曲线可以看出,只有南北纬20之间的赤道附近地区,能量收入大于支出。下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读图,回答34题。3据图()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B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C绿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D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4绿水()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B对海陆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C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D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3A4.C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两
3、种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所以来源相同;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应包含了绿水和蓝水。第4题,绿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而大气能吸收地面辐射,故绿水吸收地面辐射,而具有保温作用。蓝水直接参与了海陆间循环过程,而对地表形态有塑造作用,湿润地区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依赖地表水(即蓝水)。二、综合题(共80分)5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和 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4、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解析:本题考查对水循环示意图的理解。第(1)题,要掌握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及意义。第(2)题,从图中可读出应为淡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第(3)题,目前,人类对地表径流环节影响最大,如我国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从空间上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答案:(1)海陆间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2)水水能流水沉积作用(3)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6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1)H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是 。(2)
5、20世纪下半叶以来,H海域表层海水多次异常升温,造成气候反常,鱼群大量死亡,这一现象被称为 现象。(3)请在图中粗实线上添加箭头表示H海域洋流流向,并在H附近画一条示意曲线表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点。解析:定位是做题的关键,从图中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南美洲的西海岸。第(1)题,H海域为秘鲁渔场所在地,其形成原因是该海区有上升流,能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水表面,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吸引大量的鱼类。第(2)题,通过题干的描述我们可以判断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第(3)题,由于该洋流是南半球的寒流,因此,应向北流,并使得该海区的海水温度偏低,等温线向北弯曲。答案:(1)上升补
6、偿流带来丰富的海底营养盐类,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大量鱼群(2)厄尔尼诺(3)绘图略(洋流流向箭头向北,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弯曲)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当圣诞节前后,大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图甲所示,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海”。(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2)画出图乙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3)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水温升高,这种现象是厄尔尼诺现象。第(1)题,A、B两处由于温度差异,产生气压差异,从而在A、B两地间产生了热力环流。第(2)题,A
7、、B之间赤道逆流增强。第(3)题,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比常年干燥。答案:(1)风从A吹向B。A为高压,B为低压,由于A、B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所以吹西风。(2)如下图所示:(3)冬季温暖干燥。由于A海区附近形成高压,不利于亚洲高压强大的冷空气南下,所以冬季较暖和;冬季气温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较旺盛,天气较常年干燥。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新华网2011年1月17日据国家气候中心介绍,2011年,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本世纪以来之最。气象及其次生灾害
8、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气象灾害属于偏重年份。究其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阐释,2010年中国天气气候异常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首先,最明显的异常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转换。监测显示,2010年5月,厄尔尼诺结束,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迅速转化,7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到2011年1月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拉尼娜的快速发生发展,对中国2010年夏秋及冬季的气候及台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关联性表现为 。(2)2010年7月,沃克环流较平常(增强/减弱),说出判断理由。(3)请根据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过程,
9、说出拉尼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2010年7月已经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现象出现后,秘鲁寒流异常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大洋东西两岸温度差异增强,因此沃克环流增强。第(3)题,分析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时,是从东南信风减弱开始,通过分析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强度减弱甚至被暖海水取代,得出“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减小,沃克环流减弱”的结论。拉尼娜现象是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现象,其成因可以根据“反厄尔尼诺现象”分析。答案:(1)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2)增强。拉尼娜现象出现后,秘鲁寒流异常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大洋东西两岸温度差异增强,因此沃克环流增强。(3)东南信风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泛加剧,赤道逆流减弱,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加大,沃克环流增强,拉尼娜现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