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课时限时训练高考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培优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宏观把握历史主线通史坐标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线索特征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总体趋势是不断完善;祖国统一大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中国的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
2、原则;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第 8 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政协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
3、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九二共识”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考点 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新政协的召开(1)背景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2)召开: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委员会委员。确立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举行开国大典 意义结束了帝国
4、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易错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
5、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2)正式确立: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3)职能转变:1954 年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和_。(4)初步发展:1956 年,提出“_”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民主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2)创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_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意义
6、是新中国第一部_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建立新一届国家领导机构。(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_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含义: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2)目的:实现_、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民族平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4)实践: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个自治区、一
7、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_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精巧点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可归纳为“一、二、二、三”(1)一个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2)两个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两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6“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
8、保障。(2)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会秩序遭到破坏。(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7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法律制度建设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_、执法必严、_”的法制建设方针。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了以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宪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民主制度建设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
9、2 年,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_,肝胆相照,_”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视民族工作。1984 年正式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_建设。199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互相监督荣辱与共基层民主政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精巧点拨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四”(1)一个理念:依法治国。(2)两个趋向:制度化、法律化。(3)三部法律文件:1982 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4)四大举措:平反冤假错案;完善三大政治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10、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2 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 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建设史料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史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 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根据史料一,分析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与史料一相比,史料二中其政治职能有何重要变化?
11、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提示:主要职能: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变化:政协会议的职能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由立法机构变为政治协商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史料三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其根本前提是什么?提示:规定:依据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
12、设置自治机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前提: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论拓展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巨大贡献。(2)现实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
13、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核心问题 2 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要点归纳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的不同项目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 背景1949 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上一页返回首页
14、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印证共同纲领的地位与 1954 年宪法的原则史料一 它所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尽管它还不是一部正式的宪法,但不管从内容上还是从法律效力上看都具有国家宪法的特征,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史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 年宪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解读 两则史料主要描述了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的地位与原则,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说明了 1949 年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制
15、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从内容、法律上都起了代行宪法的作用。(2)史料信息体现出 1954 年宪法的实质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史料信息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3 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命题视角(1)主干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认识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史观角度: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理解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创新和政治民主化进程。(3)社会热点: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构建等热点角度,考查民主政
16、治建设的现实意义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典型例解(2014江苏高考)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命题立意 本题运用新闻报道的材料为情境,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主要考查理解情境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流程一定时空现代中国(1953 年 6 月)二抓关键“人民日报”“旧社会妇女
17、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三析选项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选项理由结论 A题干信息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正确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 1954 年错误 C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不符合政治协商制度错误 D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法律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4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关于下图漫画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表明了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B其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C该漫画体现了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D该漫画说明了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
18、高三一轮总复习B 材料中“村官直选”表明了直接选举,但没有涉及优于间接选举,故 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与材料中“村官直选”相符,故 B 项正确;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材料中“村官直选”不符,故 C 项错误;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与材料中“说不定能直选更大的干部”不符,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2017无锡调研)“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19、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度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D 从“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可知,“这个制度”是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政权组织形式,故 A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属于民族制度,故 B 项错误;基层民主制度是基层民众实现民主权利的制度,故 C 项错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确立的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的权利,避免带来轮流执政的两党制或多党制的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故 D 项正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
20、轮总复习3(2013江苏高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 批,其中有 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A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 8 月到 1
21、949 年 8 月”,故排除 C、D 两项。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答案为 A 项。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2011江苏高考)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
22、等性 广泛性 继承性 深刻性ABCD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C“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5(2010江苏高考)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人中有 3 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 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
23、制度的确立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B 从中央政府成员的构成看,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得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支持和拥护,故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B 项正确;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1954年召开的,据此分析,A、D 两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 1956 年提出的,C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考点 2|祖国统一大业NO.1 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49 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_统一祖国的方
24、针。(2)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方式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精巧点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2)香港回归过程:1984 年 12 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原因1979 年,海峡两岸实
25、现真正停火。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推动。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一些开放措施。(2)表现1979 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 30 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1987 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 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2008 年底,两
26、岸直接_终于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精巧点拨祖国统一大业可归纳为“一、一、二”(1)一个构想:“一国两制”。(2)一大期盼:两岸和平统一。(3)两地回归:香港和澳门回归。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2 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 1“一国两制”的构想史料探究“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意义及实践史料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
27、(1)根据史料一,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提出的。其特定内涵是什么?有何国际意义?提示:提出:“一国两制”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科学地提出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尝试。特定内涵: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实行具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制度,其前提是“一国”。国际意义:“一国两制”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了借鉴。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二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2)根据史料二,分析“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重大意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提示:“一国两制”构想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伟大创举,成功解决
28、了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回归后的香港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繁荣,说明了政策的实践性、稳定性,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论拓展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1)原因不同:香港、澳门问题是基于外国租借中国土地和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产生的;解决途径是租期届满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问题,没有任何条约为依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性质不同:香港、澳门问题是国际问题,需要经过和英国、葡萄牙谈判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只能双方直接谈判,外国无权插手。(3)解决的具体举措稍有不同: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
29、问题都采取“一国两制”方式,但对台湾保留更大的自主权,可以保留军队。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核心问题 2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要点归纳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三者的区别与联系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 设立区域 港澳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沿海特定区域 区别指导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的经济政策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社会制度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区别 解决问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联系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
30、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印证“一国两制”构想下的台湾与香港自治权的区别史料一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 年)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史料二 1990 年 4 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 年以来的中国史料三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1、,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谈话(1981 年)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解读 (1)史料一信息表明“一个国家”是前提,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2)史料二信息表明国家对香港拥有主权,香港拥有地方的自治权。(3)史料三信息表明大陆实现对台湾的统一后,台湾享有可保留军队的更高的地方自治权。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3 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命题视角(1)主干知识:“一国两制”的形成、内涵及特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2)社会热点:结合国家统一这一长效热点,联系
32、当前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分析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的因素,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典型例解(2017南京摸底)1983 年 6 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 21 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C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D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统一大业,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分析判断的能力。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1983 年 二抓关键撒切尔夫人让
33、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遭到拒绝 三析选项 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选项理由结论 A采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没有违背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错误 B“三脚凳”策略没有否定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错误 C“三脚凳”策略没有否定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故 C 项错误错误 D香港问题是主权问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双边会谈,中国政府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正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NO.4 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南京学情卷)1986 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
34、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D A 项是对题干“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的曲解,故 A 错误;B、C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表明中央政府基于领土和主权完整角度解决台湾问题,故 D 项正确。上一页返回首页
35、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2(2017南京一模)2015 年 11 月 7 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 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世纪之握”的实现主要是基于()A海协会和海基会的长期不断努力B国共两党对现时期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C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D“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两岸民众的广泛认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B 海协会和海基会是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机构,故 A 项错误;“世纪之握”强调的是国共两党的态度,是国共两党对两岸关系的深度思考的体现,故 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两岸民众对“九二共识”的坚持,C 项错
36、误;D 项“广泛认可”说法不确切。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2017苏北四市调研)海峡交流基金会于 9 月 29 日举办“2015 大陆台商中秋节座谈联谊活动”,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致词表示:两岸关系“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两岸相合的关键在于()A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提出“一国两制”C坚持“九二共识”D实现两岸“三通”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C 告台湾同胞书首先提出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但不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关键因素,故 A 项错误;“一国两制”的提出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是关键的前提条件,故 B 项错误;“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相合的关键,故 C
37、项正确;两岸“三通”于 2008 年实现,但不是两岸相合的关键因素,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4(2016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992 年 11 月 16 日,“海协会”致函“海基会”:“为使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商谈早日克竞全功,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标志着“九二共识”的达成B体现出“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C明确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A 汪辜会谈是“九二共识”达成
38、的标志,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题干中“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体现求同存异的务实精神,故 B 项正确;题干中“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说明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故 C 项正确;题干中“海协会”致函“海基会”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体现出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 D 项正确。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5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C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
39、图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 B 项错误;第一幅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决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6(2012江苏高考)1987 年 2 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 月 10 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 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40、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 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 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 C、D 两项。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 A 项。“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 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选择题常考题型(五
41、)因果型、比较型一、因果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即是从因果角度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内在本质联系的选择题。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主要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进行了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1(2016苏北四市一模)下图中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的原因可能是()A.告台湾同胞书发表B.“一国两制”构想推动C.“九二
42、共识”基本达成D.两岸“三通”最终实现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B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是在 1979 年,与图片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提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故 B 项正确;“九二共识”达成是在 1992 年,与图片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两岸“三通”最终实现是在 2008 年,与图片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备考技法解答因果型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有:(1)背景切入法。根据对教材知识背景的准确掌握和对题干的准确理解,直接选择合适的答案。此方法对能力要求较高,必须对知识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2)限定词法。根
43、据题干的限定词,把握“根本”“直接”“主要”“积极”“客观”等限定词的含义,用这些限定词和选项对照,符合此限定词的选项就是答案。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3)逻辑推理法。比较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比如题干要求选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就可以比照四个选项。如果四个选项是并列关系,就找最主要的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之间为递进关系,就找最深刻方面的选项;如果四个选项之间互相交叉,则选一个能包含其他选项的选项。(4)理论引导法。根据相关的历史理论指导对因果型选择题的解答。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二、比较型选择1比较型选
44、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2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在题干中一般都有“最早”“最主要”“本质上”等标志性词语;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运用演练2(2016扬州四模)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10 月成立中央人民临时政府;1
45、954 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随后成立正式的中央人民政府,并选出第一届国家领导人。从宪政实践的角度,这体现了()A新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B新政权的建立体现了民意C实践过程的程序正义D建立过程的完善合法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C 任何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文革”期间,民主和法治遭到践踏;改革开放后,逐渐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宪法的颁布,不能表明新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故 A 项错误;新政权的建立体现了民意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从临时宪法到正式宪法,从中央人民临时政府到正式的中央人民政
46、府,体现了实践过程的程序正义,故 C 项正确;从宪政的角度看,宪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地完善,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宪政建立过程的完善合法错误,故 D 项错误。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备考技法解答比较型选择题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审,即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包括区别与联系,还是逆向考查两者的关系。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进行简单对比的认识。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三比,把题肢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看题肢表述是否本身错误,或题肢观点是否满足题干考查的角度。四查,对筛选出的选项进行审查,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才能最后当选。在解答此类型试题时可能步骤会有变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一页返回首页下一页高三一轮总复习课时限时训练(八)点击图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