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第五单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宋仁宗时,与弟弟为苏辙同榜进士,仁宗赞轼、辙兄弟是国家宰相之才,名动京华,苏轼时年21岁。知人论世人生如梦多情应笑我天涯何处无芳草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2、还酹江月。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行云流水,明白如话,真实不做作,既深情又豁达。海南岛东坡书院东坡笠屐图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原名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
3、文湖州。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也很受苏轼敬重。筼筜谷,在洋县,盛产一种叫“筼筜”的竹子。偃竹,仰斜的竹子。文同墨竹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以此寄寓情感。知识链接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
4、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写作背景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畴昔()7、缣素()2、笔砚()8、飞鹘()3、以书遗余()9、蹑足()4、喷饭()1
5、0、轮扁()5、寒梢()11、斫轮()6、筼筜()12、箨()chuynpnwihnipinzhutushojinYndng思考:怎样“散而不乱”?课前达标文与可文与可画画筼筜谷筼筜谷偃竹偃竹记记宋苏轼文同,字与可地名仰斜的竹子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在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像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
6、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课文翻译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里外在不一致,心理与手上不相适应,这是不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见,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
7、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不曾画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8、。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那些四面八方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人们,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把它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就近在徐州(指苏轼),你们可以前往求他作画。这回做袜子的材料应当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
9、。”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这样能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了。”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
10、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笋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大笑起来,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11、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第一段介绍文与可画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段追忆二人交往中的三件趣事。第三段交代写作缘由。课文结构以竹的自然生长之态与“画者”人为割裂画与竹的自然关
12、系对比,看出“画者”的荒谬岂(复有竹乎)有此理!为亮出文同的正确画论主张张势。当时的“画者”作画:节节为之叶叶累之违背生活割裂自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自然连贯振笔直遂捕捉灵感少纵则逝师法自然,重视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创作灵感的捕捉文同论画:苏轼体会: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心手相应。“得其意”,“并得其法”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追忆往事,三件趣事三件趣事都与画竹相关:第一件,不为士大夫作画。狂傲中漠视名利的性格。第二件,谈竹形与竹势的关系。说明两人的艺术观是相通的,这也是苏轼推崇欣赏文与可的一个原因。第三件,令文同夫妇喷饭的“筼筜谷”诗这里是巧合形成幽默
13、,诗中“太守”即指文与可,“清贫”隐含了文同为官品德。第二段所记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很有讲究,分别表现了文同为人、为画、为官的特点。全文以“竹”“画”二字贯通,借画写人,借人说画。庄谐并重,自在为文。第一段郑重其事,表明对表兄的推崇,二段除文可骂人外,全是写“笑”,三段只一“哭”字。骂也好,哭也好,笑也好,全是真性情。此等怀人文字,只东坡写得,如昌黎者断乎写不出;此等文章,亦只文同当得、受得。洒脱自在人,方有潇洒自在文。废卷而哭畴昔戏笑之言自有哀痛。以见亲厚无间。一、1作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
14、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祀s故太尉桥玄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车过腹痛。讨论探究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重点词语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2
15、、投诸地而骂3、以为口实4、而读书者与之5、余因而实之6、月落庭空影许长7、近语士大夫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给与,馈赠。兼词,之于。话柄。许可,答应。证实。代词,如此的,这样的。动词,告诉。副词,就。从前。文言知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1、与可没与陈州2、初不自贵重3、月落庭空影许长4、废卷而哭失声5、吾将以为袜6、发函得诗7、而读书者与之8、以书遗余曰通“殁”,死亡古:以为贵重;今,价值高许,古:这样;今,也许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古:把当作;今,认为古:打开;今:发送古:赞成;今:给古:赠送;今:遗失词类活用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2、余因而实之3、与可厌之4、
16、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做动词,老,养老形容词做动词,实,证实形容词做动词,厌,厌恶名词作状语,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长出鳞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意动用法,贵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为”的意义和用法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余为徐州4、而予以为有道者5、吾将以为袜(动词,描画,勾勒。)(动词,写作)(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动词,认为)(以之为,把当作)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2、乃见其所欲画者3、乃见其所欲画者4、岂独得其意5、而予亦悔其随之“乃”“其”的意义和用法副词,却 竟然就是 就代词,代“画家”代词,他的代词,自己6、以追
17、其所见7、其所以然8、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提到的事情代词,代文与可代词,代“画家”“然”“以”“之”的意义和用法 1、然 自视了然予不能然也然二百五十匹绢2、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与可以书遗予曰吾将以为袜3、之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生而有之也临事忽丧之士大夫传之而读书者与之的样子这样然而把把把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节叶语气助词,补足音节代词,指与可之言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3、足相蹑于其门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吾将以为袜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18、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0、轮扁,斫轮者也判断句省略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指出文言句式成语释义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兔起鹘落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少纵即逝 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庖丁解牛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轮扁斫轮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可是现在画竹的人们却是(把竹子)一节节地接起来,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2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我不能做到这样,但是我心里明白这其中的道理。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4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