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石家庄市六县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 列国争战,诸侯兼并2.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上述举措有利于A. 推动专制皇权的完善B. 确立中央政府的威权C. 实现区域间民族融合D. 巩固秦朝大一统局面3.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
2、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 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 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 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4. 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B.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C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D.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5. 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 地方长官有
3、较大独立性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 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子”,经常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使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据此可推知,宋代A. 戏曲发展到顶峰B. 城市经济较繁荣C. 文化呈现多元化D. 大众文化品位高7. 永乐年间,来华朝贡使团规模都大大超过了洪武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各使团来华朝贡的次数多达318次,平均每年有十国来朝。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奉正朔以威其邻”B. “虽云修贡,实则慕利”C. “宣德化而柔远人”D. “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8.
4、 有碑文记述了清代机户与机匠之间的矛盾。被机户解聘的部分机匠组织全体机匠“叫歇”(罢工),以迫使机户“加银”,致使苏州纺织作坊生产停滞。机户向官府申请立碑,将禁止罢工写人碑文,并将“聚众叫歇”的行为以户律中“把持行市”的罪行论处,在碑前枷号示众。该碑文A.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B. 体现出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体系健全C. 可用来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D. 说明苏州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据此可知,该“条款”指的是A. 割让香港岛B. 关税
5、协商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领事裁判权10. 辛亥革命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14个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独立后的各省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排满革命事件,以示和清廷彻底决裂。这表明A.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B. 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C. 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D. 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11.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 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D.
6、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2. 侵华日军实行的“以战养战”政策,是要通过“在中国的占领区内实行残暴的掠夺,用以供给其侵略战争的物质需要”,实现其“征服中国并利用其资源”的目的。这折射出A. 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B. 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出现逆转C. 战争加剧日本资源紧张局面D. 日本侵华主要谋求经济利益13. 它地处鄂东北和豫东南,南临武汉和长江,平汉铁路从这里通过,因而它可以威胁武汉,又是国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北上进攻华北的必经之地。国民党若要大举北上,首先要扫清这个“障碍”。这里阐述了A. 内战始于中原解放区的原因B. 国民党取得内战胜利的策略C. 中原解放军的力量相对薄弱D. 中原地区遭到
7、严重的破坏14.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加紧物资调运,经过周密布置,选择在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这一措施A.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 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被动局面C. 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D. 缓和了政府和资本家间的矛盾15.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以后新界等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在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材料A. 正式提出解决香港问题方案B. 已经透露了“一国两制”构想C. 阐明只有新界不能由英国管理D
8、. 明确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
9、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39年9月,中英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海战。战役结束后当时的报道如下:中方(林则徐)奏报:战斗持续5小时之久,击翻双桅夷船一只,轰毙夷人多名。仅地方官看见掩埋的尸体就达17具,渔船还“
10、迭见”夷人尸体随潮水漂流。夷人受伤,不可胜数。(中国方面当时的战报都出自一个口径,即官方的奏报)英方记录:整个战斗持续半小时,英方参战人员有3人负伤,其中包括剑桥号船长胳膊负伤。(有关战果的记录,英方可以通过军队官兵、外交官、随队非战斗人员的记录相互印证)中英哪一方可信,为什么?若有人造假,到底是谁在造假?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
1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小说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份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那 吃人的社会与制度。摘抄于百度百科词条骆驼祥子 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各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改变“那吃人的社会与制度”提出了各自的思想 主张并做出了努力与尝试,请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评述某一阶层所做的救国探索。(要求:观点明确,
12、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13、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战场的局面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石家庄市六县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解析版)一、选择题1.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 列国争战,诸侯兼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楚庄王在周王所在地的近郊进行阅兵炫耀武力,有问鼎中原的意思;周王面对挑衅,无奈只能派人慰劳,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
14、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尊王攘夷,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迁都,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诸侯兼并,排除。2. 秦朝在地方上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普遍实行郡县制度。初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上述举措有利于A. 推动专制皇权的完善B. 确立中央政府的威权C. 实现区域间民族融合D. 巩固秦朝大一统局面【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表明,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且郡县制范围不断扩大,此举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故D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这一措施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不能完善皇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 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
15、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 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 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 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 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D正确;宰相权力的变动是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地方藩镇无关,排除A;中书门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与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还是平民无关,排除C。4. 唐朝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对社会状况有
16、较深的了解,往往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下列唐诗能够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B.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C.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D.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答案】C【解析】唐朝杜甫的诗俗称“诗史”,属于现实主义代表,反映出了“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C是杜甫的诗,符合题意;A是唐代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属于抒情诗;B是李颀的琴歌;D是白居易宿东林寺的诗歌,均不符合题意。5. 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17、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C。行省制度下地方权力较小,故A错误;行省官员不是监察地方官员,故B错误;D是军机处作用。6. 北宋的汴京和南宋的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瓦子”,经常演出说话、说唱、杂剧、院本等艺术,使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说唱诸宫调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据此可推知,宋代A. 戏曲发展到顶峰B. 城市经济较繁荣C. 文化呈现多元化D. 大众文化品位高【答案】B【解析】【详解】在汴京、杭州出现了一些百姓游艺场性质的“瓦肆”或
18、“瓦子”及演出,反映出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明显,这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密切相关,B正确;A项叙述绝对化,排除;材料仅涉及说唱及话本、戏曲,难以体现文化“多元化”,排除C项;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7. 永乐年间,来华朝贡的使团规模都大大超过了洪武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各使团来华朝贡的次数多达318次,平均每年有十国来朝。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奉正朔以威其邻”B. “虽云修贡,实则慕利”C. “宣德化而柔远人”D. “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海外诸国接踵来朝的盛况,而各国使臣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政策,丰
19、厚的回赐和优惠政策使各国贡使不绝于途,故B项正确;A、C两项是明朝朝贡贸易实施的目的,与题意不符合;D项所述是针对海禁政策而言的。8. 有碑文记述了清代机户与机匠之间的矛盾。被机户解聘的部分机匠组织全体机匠“叫歇”(罢工),以迫使机户“加银”,致使苏州纺织作坊生产停滞。机户向官府申请立碑,将禁止罢工写人碑文,并将“聚众叫歇”的行为以户律中“把持行市”的罪行论处,在碑前枷号示众。该碑文A. 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负面影响B. 体现出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体系健全C. 可用来考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D. 说明苏州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碑文记载了雇主与雇工间因工价待遇而产
20、生了纠纷,雇主(机户)要求官府立碑禁止雇工(机匠)要求增加工资的行为,这体现了当时有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罢工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法律体系健全”不符合材料和实际情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最早”,排除D项。9.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据此可知,该“条款”指的是A. 割让香港岛B. 关税协商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领事裁判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
21、丧失司法主权,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故D项正确;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的是领事裁判权,ABC都与该条款的内容描述不符,排除。10. 辛亥革命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14个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独立后的各省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排满革命事件,以示和清廷彻底决裂。这表明A.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B. 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C. 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D. 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辛亥革命后,各地宣布独立,并爆发排满革命,以示和清廷决裂,这表明清朝专制统治摇摇欲坠,已经完全不得人心,专制统治土崩瓦解,C正确;此时共和政府尚未建立,资产阶级尚未掌握全国政权
22、,AB排除;材料未涉及改良问题,D排除。故选C。11.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B. 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D.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指中共一大,
23、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会议的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正确;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排除;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B排除;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C排除。故选D。12. 侵华日军实行“以战养战”政策,是要通过“在中国的占领区内实行残暴的掠夺,用以供给其侵略战争的物质需要”,实现其
24、“征服中国并利用其资源”的目的。这折射出A. 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B. 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出现逆转C. 战争加剧日本资源紧张局面D. 日本侵华主要谋求经济利益【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以战养战”政策是在日本扩大侵华的背景下实行的,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而战争又加剧了日本资源紧张局面,故C项正确;尽管日本经济衰退,但中国短期内仍不能战胜日本,A项错误;虽然日本经济衰退,但材料并未显示中国实力增强,B项错误;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是日本侵华的重要目的,材料未显示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D项错误。13. 它地处鄂东北和豫东南,南临武汉和长江,平汉铁路从这里通过,因而它可以威胁武汉,又是国
25、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北上进攻华北必经之地。国民党若要大举北上,首先要扫清这个“障碍”。这里阐述了A. 内战始于中原解放区的原因B. 国民党取得内战胜利的策略C. 中原解放军力量相对薄弱D. 中原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鄂东北和豫东南地区即中原解放区,因为“可以威胁武汉”“是国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北上进攻华北的必经之地”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国民党大举北上时首先要扫清的“障碍”,说明了1946年夏天,国民党挑起的全面内战始于中原解放区的原因,A项正确;国民党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中原解放军的力量相对薄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
26、料不能说明中原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D项错误。14.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加紧物资调运,经过周密布置,选择在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这一措施A.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 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被动局面C. 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D. 缓和了政府和资本家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物价的稳定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故选C项。材料所述措施与帝国主义残余势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共产党之前的执政并不被动,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政府
27、和资本家间的矛盾,排除D项。15.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以后新界等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在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材料A. 正式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B. 已经透露了“一国两制”构想C. 阐明只有新界不能由英国管理D. 明确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79年,邓小平提出“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时,已透露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B项正确;正式提出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
28、是在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不只新界,整个香港都应回归祖国,C项错误;明确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1984年12月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中,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
29、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答案】(1)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
30、化事权。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形成了“三冗”局面,加剧了北宋财政危机。(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加;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如答“商户多、商品种类多”酌情给分)(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等信息,可知北宋地方官制呈现出文臣担任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化事权等特点。影响:
31、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地方官制改革对“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等产生的影响。(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有经济职能增强、服务设施完备和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等。(3)观点:根据材料三中“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等信息,可概括得出作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观点,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发明的发展和应用和宋代历法等方面的成果,可以作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17.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39年9月,中英发生了一场小规模的海战。战役结束后当时的报道如下:中方(林则徐)奏报:战斗持续5小时之久,击翻双桅夷船一只,轰毙夷人多名。仅地方官看见掩埋的尸体就达17具,渔船还“迭见”夷人尸体随潮水漂流。夷人受伤,不可胜数。(中国方面当时的战报都出自一个口径,即官方的奏报)英方记录:整个战斗持续半小时,英方参战人员有3人负伤,其中包括剑桥号船长胳膊负伤。(有关战果的记录,英方可以通过军队官兵、外交官、随队非战斗人员的记录相互印证)中英哪一方可信,为什么?若有人造假,到底是谁在造假?【答案】英方可信。原因:中国方面的战报都出自单方的官方口径,容易造假;英方的记录可以
33、通过军队官兵、外交官、随队非战斗人员的记录相互印证,很难造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方互证的信息往往真实性大。可能是林则徐在造假;也有可能是林则徐没有造假,而是林则徐的部下在造假;也有可能林则徐和他的部下没有造假,而是最底层的上报人员在造假。【解析】【详解】综合材料内容可知,英方的内容更为可信。因为中方的战报都是出自单方的官方口径,而英国的记录可以多方互证,所以英方更为可信。在造假方面,林则徐和林则徐的部下都有造假的可能。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骆驼祥子
34、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小说刻画了许多像祥子一样的小人物形象。那些小人物中有的因战乱导致家人离散而不得不相依为命,有的不堪家庭重负,有的为养活兄弟而出卖肉体。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悲剧是整整一个时代的悲剧,身处其中的每一份子到头来都逃脱不了祥子一样的命运,除非他们认清楚自己的现状,联合起来推翻那 吃人的社会与制度。摘抄于百度百科词条骆驼祥子 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各阶层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改变“那吃人的社会与制度”提出了
35、各自的思想 主张并做出了努力与尝试,请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论题,评述某一阶层所做的救国探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的一次伟大的救国探索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已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这 场运动纵横十四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震慑了西方的侵略势力。运动提出的天朝田亩制 度,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小农经济社会的渴望,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基 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运动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运动发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要求在中国实行资
36、本主义的最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虽具有空想性,但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色彩。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救国探索。【解析】【分析】【详解】可以以农民阶级的探索为例,提出观点: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阶级的一次伟大的救国探索。论证:结合所学,可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对势力、天朝田亩制度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要求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的最早方案等角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救国探索。【点睛】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这样概括,即一个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日本侵华战争爆
37、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两个战场”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战场的局面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答案】(1)表现: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
38、党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形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抗战;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出晋察冀、晋绥等多块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2)关系: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摩擦。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3)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抗战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双方都有自己的军队;国共力量和抗战方针政策的不同;等等。【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形成了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抗战;敌后战场方面,中共领
39、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出晋察冀、晋绥等多块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2)关系: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战场。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以相互配合为主,同时存在一定的摩擦。影响:根据材料“两个战场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抗战全过程来看,中国是在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战场的配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两个战场之间存在摩擦,而国民党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战力量。(3)原因:根据材料“二者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可知,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抗战时期的主要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导两个战场的国共双方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力量和抗战方针政策的不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