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安徽省两汉至唐水利兴修的情况,没有与其他省份进行比较,不能说明安徽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也不能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也体现不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因此,A、C、D三项都是错误的。材料中隋朝时期兴修水利的次数虽然较少,但是,相对于其存在的时间而言,平均到每一年,水利兴修次数仍然高于前朝,因此,B项是正确的。2(2012浙江高考)史籍记
2、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嬴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选C从材料看,樊氏庄园面积大,经营范围比较广,庄园内生活用品“闭门成市”,基本能够满足自用,故A、B、D三项说法正确。草市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能体现自给自足,故C项说法错误。3(2013海南高考)如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
3、析:选B解答此题注意读图分析,从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的情景分析,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故选B。4(2013天津高考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析:选B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
4、麻,答案选B。5(2013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析:选C解答据题干给出的限制性条件时间信息: “商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黄道婆是元朝人,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因此A、B、D三项应该分别反映了西汉、元朝和东汉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故答案为C。6(2013北京高考)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解析:选C注意题干提到的
5、关键信息“荷兰东印度公司”、“青花瓷”。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这时期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A时期没有青花瓷;B时期东印度公司没成立;D时期要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7(2013北京高考节选)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概述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东汉后期到唐朝前期,中国县城的总数量从1 107个增加到1 280个
6、。从地域看,东汉后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765)明显多于长江流域(342),而到了唐朝前期,黄河流域(669)与长江流域(611)的县城数量趋向平衡。从东汉后期起,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和战乱,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我国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并逐步实现重心南移,而唐朝的繁荣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