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7月期末考试百分练习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玉米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除性关系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一、根据定义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体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一种性状,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二、根据性状分离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和亲本相同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三、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是3:1,则占3份的性状是
2、显性性状,占1份的是隐性性状。【详解】A、不一定。因为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其中一种性状发生性状分离,则其为显性,另一性状为隐性,A不符合题意;B、不一定。因为正交、反交结果都表现为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无法确定显隐关系,B不符合题意;C、一定能。因为非甜自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非甜为显性,甜味为隐性;若自交后代均为非甜,则非甜为纯合子(AA或aa),进一步看杂交结果;若杂交后代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不表现出来的为隐性(定义法);若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甜味为显性,非甜为隐性,C符合题意;D.
3、 不一定。因为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的为显性,不表现的那一性状为隐性(定义法);杂交后带出现性状分离,则不能确定显隐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熟悉生物性状显隐性的三种判断方法并灵活应用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2. 某农场引进一批羔羊,群内繁殖七代后开始出现“羔羊失调症”。病羊于出生数月后发病,表现为起立困难、行起不稳,甚至完全不能站立,此病在羊群中的总发病率为2.45%,同胞羔羊中的发病率为25%,病羊中雌雄比为101:103。下列对此病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此病的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 此病很可能是隐性遗传病C. 再次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发病
4、率D. 因为此病无法医治,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迅速降为0【答案】D【解析】【分析】该病在雌雄中发病率相同,故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又因为后代中发病率较低,故可能为隐性遗传病。【详解】该病在雌雄中发病率相同,故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此病在羊群中的总发病率为2.45%,发病率较低,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B正确;新引入的羊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C正确;致病基因的频率不会降为0,因为杂合子表现正常,D错误。故选D。3. 蜜蜂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雄蜂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蜜蜂长绒毛对短绒 毛为显性、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
5、。现有一只雄蜂与蜂王杂交,子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雄蜂中黑色长绒毛和黑色短绒毛各占一半。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雄蜂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B. 亲本雌蜂性状为黑色长绒毛,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卵细胞C. 亲本雄蜂性状为褐色长绒毛,只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精子D. 蜜蜂体色和绒毛长短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答案】D【解析】【分析】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详解】A、雄蜂为单倍体,是由蜂王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因此雄蜂的体细胞和有性生殖细胞中都不具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A 正确;B、由于后代雄蜂黑色长绒毛和黑
6、色短绒毛各占一半,说明亲本雌蜂为黑色长绒毛可以产生两种配子,B正确;C、由于后代雌蜂均为褐色长绒毛,说明亲本雄蜂为褐色长毛绒,只能产生一种配子,C正确;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蜜蜂的性别与染色体组数有关,而与性染色体无关,D错误。故选D。4. 对图甲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乙。下列有关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 图乙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B. 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C. 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D. 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
7、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8【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都正常,但他们的女儿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表格:对l4号个体分别进行基因检测,由于1、2号都是杂合子,4号为隐性纯合子,而表格中a、b和d为杂合子,c为纯合子,则3号也为杂合子,c为隐性纯合子。【详解】A 、图中4号为患者,属于隐性纯合子,对应于系谱图中的c,A正确;B、图2中c为隐性纯合子,则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B正确;C、相关基因用A、a表示,根据图2可知3号的基因型为Aa,根据图1可知8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1/3)或Aa(
8、2/3),因此两者相同的概率为2/3,C正确;D、9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1/3)或Aa(2/3),他与一个携带者(A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1/4=1/6,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1确定该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根据图2电泳图确定不同的字母代表的个体。5. 某二倍体植株的花色和茎高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不同的红花高茎植株分别与白花矮茎植株杂交,F1植株均为红花高茎。用F1植株随机交配,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91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丙都能产生AB配子B. 这两对性状的遗传
9、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 F2出现9111比例的原因是部分个体致死D. 甲、乙、丙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答案】D【解析】【分析】题中“F1植株均为红花高茎”,说明红花和高茎为显性性状。“用F1植株随机交配,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9111”。说明F1为双杂合子,正常情况下红花矮茎所占比例为3(其中AAbb占1份,Aabb占2份),题中所占比例为1,说明Aabb基因型个体死亡,同理白花高茎中aaBb基因型个体死亡。【详解】A、红花高茎植株分别与白花矮茎植株杂交,F1植株均为红花高茎,说明甲、乙、丙都可以产生AB配子,A正确;B、性状由两
10、对基因控制,且出现性状9:1:1:1的分离比,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得,根据基因型判断死亡的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C正确;D、进一步判断甲、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但无法确定甲、乙、丙为三种基因型中的哪种,D错误。故选D。6. 果蝇群体的子代经药物 X 处理后雌性明显少于雄性,某同学提出两点假说:药物 X 能选择性杀死雌性 果蝇;药物 X 能使雌性果蝇性反转为雄性,但不改变其遗传物质。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位于 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以若干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为材料,探究哪种假说正确,下列实验方案
11、可行的是( )A. 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经药物 X 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雌性果蝇的表现型B. 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经药物 X 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雄性果蝇的表现型C.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经药物 X 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雄性果蝇的表现型D.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经药物 X 处理子代后,统计子代雌性果蝇的表现型【答案】B【解析】【分析】果蝇的性别决定是XY型,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Y,由于雌果蝇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含有X),雄果蝇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X:Y=1:1,因此果蝇后代的雌雄比例为1:1。【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判断
12、药物X能否使雌性果蝇发生性反转,因此选择亲本杂交后代可以根据表现型判断其性染色体的组成,因此杂交亲本组合为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杂交,设相关基因为B、b, 即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XBYXbXb,杂交后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无论雌性果蝇是否性反转为雄性果蝇,雌性果蝇的表现型均为红眼,但是若没有性反转现象,雄性果蝇均为白眼,若有性反转现象,则雄性果蝇出现红眼,因此可以通过统计雄性果蝇中是否有红眼,判断物质X能否使雌性果蝇性反转为雄性,B正确,ACD错误。故选B。7. 已知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红果(A)对黄果(a)、子房二室(B)对多室(b),分别为显性。现将该种植物的某一未知植
13、株与黄果子房多室品系杂交(均不考虑新的基因突变),子代(数量足够多)表现型有4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未知植株的基因型必定为AaBbB. 该未知植株必定能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或雄配子C. 该未知植株必定能产生4种雌配子或雄配子D. 若该未知植株自交,则其所得子代的基因型理论上应该有9种【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黄果子房多室品系为隐性纯合子,某一未知植株与黄果子房多室品系杂交,属于测交方式,据此可判定该植株的基因型。【详解】AC、一未知植株与黄果子房多室品系杂交,子代表现型有4种,则该植株可产生4种配子,该未知植株的基因型必定为AaBb
14、,A项、C项正确;B、子代4种表现型的比例未知,因此该未知植株产生的4种雌配子或雄配子比例未知,B项错误;D、该植株可产生4种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借鉴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则该未知植株自交,则其所得子代的基因型理论上应该有9种,D项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容易判断B项正确,错因在于审题不细,习惯性地认为子代4种表现型所占比例相等,认为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时通过交叉互换产生4种配子,后代也会出现4种表现型。8. 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假说
15、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转化因子C.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 双螺旋结构,提出了 DNA 半保留复制的假说D. 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 RNA 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答案】C【解析】【分析】中心法则的证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
16、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并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A错误;B、格里菲思提出S型肺炎双球菌含有转化因子,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C正确;D、逆转录和RNA复制虽然纳入了中心法则的范畴,但其不属于细胞生物的遗传信息流,D错误。故选C。9. 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细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
17、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细菌和R型细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B. 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C. 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细菌D. 丁组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Penr S型细菌和R型细菌进行的实验示意图”为情境,实则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Penr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从题意中提取关键信息:R型不致病、对青霉素敏感,
18、抗青霉素的S型。在此基础上,分析题图所示的各组实验中是否存在“转化因子”,进而明辨是否发生转化并对各选项作出判断。【详解】A、抗青霉素的S型(Penr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在甲组中,将加热杀死的PenrS型细菌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部分小鼠会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体内有抗青霉素的S型菌存在的小鼠不能康复,A错误;B、在乙组中,Penr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可观察到R型细菌和PenrS型菌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R型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只有PenrS型菌落继续生长,B错误;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活的R型细菌
19、不能生长,也不能发生转化,因此无菌落出现,C错误;D、丁组中因为PenrS型菌的DNA被DNA酶催化水解而无转化因子,且活的R型细菌不抗青霉素,因此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D正确。故选D。10.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种相应的密码子B. HIV 的遗传物质可能作为合成 DNA 的模板C.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D. 一个基因的两条 DNA 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 RNA【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
20、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详解】A、一种氨基酸对可由一种至多种密码子决定,A错误;B、HIV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可以逆转录生成DNA, B正确;C、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生成RNA和翻译合成蛋白质,C错误;D、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互补的RNA,但转录是以基因一条链为模板的,D错误。故选B。11. 在试管内离体合成多肽时,若加入若干碱基序列为“GUGUGUGUGUGUGU”的mRNA,合成的多肽中有缬氨酸及半胱氨酸两种氨基酸。若加入若干碱基序列为“GGUGGUGGUGGUGGU”的mRNA,合成的多肽含有甘氨酸或缬氨酸或色氨酸。则缬氨酸的密
21、码子是A. GUGB. UGUC. GGUD. UGG【答案】A【解析】【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碱基序列为“GUGUGUGUGUGUGU”的mRNA中含有GUG、UGU两种密码子,编码缬氨酸及半胱氨酸两种氨基酸;碱基序列为“GGUGGUGGUGGUGGU”的mRNA中含有的密码子是
22、GGU或GUG或UGG,编码甘氨酸或缬氨酸或色氨酸。因此,缬氨酸的密码子可能是GUG。故选A。12.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A. 原核生物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B. 在翻译过程中,tRNA分子中的端与相应的氨基酸结合C. 多个核糖体可以依次在一条mRNA上合成不同的多肽链D. 蕴含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在不同细胞中转录出的产物一定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
23、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核膜,因此其拟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分开,是边转录边翻译,A正确;B、在翻译过程中,RNA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通过一端的反密码子与mRNA互补配对,将氨基酸带入指定位点,B错误;C、多个核糖体可以依次在一条mRNA上合成相同的多肽链,C错误;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蕴含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在不同细胞中转录出的产物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A。13. 反义RNA是指能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RNA分子,根据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类反义RNA可与mRNA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使mRNA被酶降解;类反义RNA可
24、与mRNA结合引起mRNA构象变化,从而使m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可利用DNA分子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反义RNAB. 类反义RNA可通过抑制翻译过程来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C. 反义RNA的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D. 类反义RNA可通过抑制转录过程来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tRNA,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详解
25、】A、反义RNA是指能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RNA分子,可利用DNA分子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模板合成反义RNA,A正确;B、类反义RNA可与mRNA结合引起mRNA构象变化,从而使mRNA不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翻译过程来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B正确;C、反义RNA可抑制某特定基因的表达,使蛋白质合成受阻,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C正确;D、I类反义RNA可与mRNA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使mRNA被酶降解,使翻译失去模板,抑制的是翻译过程不是转录过程,D错误。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的知识,难度不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1
26、4. 不同抗菌药物抗菌机理有所不同,如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中解旋酶的活性,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如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完成图中、两个过程所需的原料、模板都相同B. 图中、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中都有氢键的生成C. 环丙沙星能够显著抑制细菌体内的两个生理过程D. 利福平和红霉素都通过抑制过程来抑制细菌繁殖【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是DNA复制,是转录,是翻译,是RNA复制,是逆转录。【详解】A、过程表示转录,模板是DNA的一条链,而表示RNA自我复制,其模板为RNA,A错误;B、图中过程表示翻译,翻译
27、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之间氢键先形成后断裂,过程表示逆转录,形成的DNA单链与模板链RNA之间有氢键的断裂和生成,B正确;C、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中解旋酶的活性,解旋酶在过程DNA复制中发挥催化作用,因此环丙沙星能够显著抑制细菌体内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细菌体内不会发生过程,C错误;D、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说明利福平是通过抑制过程来抑制细菌繁殖,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说明红霉素是通过抑制过程来抑制细菌繁殖,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心法则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识记中心法则的内容以及补充,识记各阶段的过程和条件,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
28、项。15. 近日流行的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线状DNA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SFV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ASFV在增殖时需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C. ASFV的DNA分子中具有多个RNA聚合酶识别结合位点D. ASFV的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都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DNA病毒,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且其DNA是线状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详解】病毒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29、因此病毒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A错误;病毒增殖时,模板是由自身提供的,宿主细胞为其提供的是原料、能量和酶,B错误;病毒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转录时,都会有相应的RNA聚合酶与之识别结合,起始转录,C正确;猪瘟病毒是线状DNA分子,在分子中间的脱氧核糖连接2个磷酸基团,而最末端有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D错误。16. 人们在1.5亿年前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
30、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种B. 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C. 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 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c种群的曲线出现了两个峰值,说明由于环境变化,变异类型增多,S值较大和S值较小的类型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得到保留,进化的结果很可能会形成有明显差异的
31、两个新物种,A正确;a种群中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的S值与P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的S值是一致的(都是平均数),且a种群的种内差异更小,说明a种群生活的环境稳定,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最相似,B正确;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D错误。17.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能定向的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 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C. 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D. 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的新物种【答案】D【
32、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于表现型,从根本上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无籽西瓜不可育,不是新物种,D错误。18. 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环境引起
33、的变异一定是不能够遗传的B.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但不一定产生新基因型C. 有丝分裂可以保持细胞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D. 基因重组也可以体现在受精时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上【答案】C【解析】【分析】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详解】A、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是可遗传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项错误;B、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也一定产生新基因型,B项错
34、误;C、有丝分裂保证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因此可以保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C项正确;D、受精时不同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D项错误。故选C。19. 海豚与鲨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使海豚和鲨鱼适应水生环境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B. 海豚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C. 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D. 相同的环境因素诱导两者控制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
35、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海豚和鲨鱼生活在水生环境中,所以自然选择使海豚和鲨鱼适应水生环境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A正确;B、海豚是哺乳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近于海豚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故海豚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B正确;C
36、、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C正确;D、环境因素不能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故选D。20. 某非常大的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有A1A2和A3,它们互为等位基因,且A1对A2和A3为完全显性,A2对A3为完全显性,若三个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则在群体中表现出所控制的性状的比例为( )A. 1/3B. 1/9C. 4/9D. 5/9【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遗传平衡现象和分离定律中复等位基因情况,因题意中昆虫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
37、无突变,自然选择对性状没有作用,符合遗传平衡现象,解题可以用基因频率法。【详解】该种群符合遗传平衡现象,种群中A1、A2、A3基因频率相等,而A1、A2、A3基因频率相加等于1,故A1、A2、A3基因频率均为1/3,且A3对A1、A2均为隐性,则A3控制的性状的基因型为A3A3,根据基因频率法计算,A3A3的基因型频率为A3基因频率的平方,故A3控制的性状的比例为1/9,因此,本题答案选B。21. 某种野生猕猴桃(2n58)是一种多年生且富含维生素C的小野果。育种专家以野生猕猴桃的种子(基因型为aa)为实验材料,培育出抗虫无籽猕猴桃新品种,育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过程都是用物
38、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B. 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相同C. 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为174条D. 基因B为控制无籽性状的基因,基因型为AAAB的植株高度不育【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是自交;是杂交。【详解】过程是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猕猴桃的种子或幼苗,而过程是自交,A错误;是自交,为多倍体育种,两者依据的原理是不同的,B错误;已知某种野生猕猴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58条,为二倍体,则基因型为AAA与AAAB的植株体细胞中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最多含有的
39、染色体数=58232=174条,C正确;基因型为AAAB的植株高度不育是因为其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而基因B为控制抗虫性状的基因,D错误。22. 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极低。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均为1/2B. 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C. 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Mm和mm的概率相等D. 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2【答案】B【解析】【分析】人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发病率相同。正常人的基因型为:MM或Mm,患者的基因型为mm。【详解】各种基因型
40、的比例未知,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B正确;苯丙酮尿症患者(基因型为mm)母亲基因型可能为Mm或mm,概率无法计算,C错误;苯丙酮尿症患者即mm与正常人婚配(MM或Mm)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即mm的概率为0或1/2,D错误。故选B。23. 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下图至系列状况,则对图的解释正确的是A. 为基因突变,为倒位B. 可能是重复,为染色体组加倍C. 为易位,可能是缺失D. 为基因突变,为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41、】据图分析,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改变,且改变后的片段不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染色体右侧发生了染色体上碱基序列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在同源染色体片段中间出现了折叠现象,可能是缺失或者增加(重复);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选C。24.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B. 基因突变必然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C. 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D. 根细胞的基因突变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的【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指DNA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42、。基因突变的特点:多害少利、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病毒)。【详解】高等生物中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发生改变;显性纯合子中只有一个基因发生隐性突变,表现型也不发生改变,B错误;环境中的某些物理因素如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根细胞不是生殖细胞,其基因突变只能通过无性生殖传递,D错误。故选C。25.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枯草杆菌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野生型PKKP能
43、0突变型PRKP不能100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A. 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 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可知:突变型和野生型的区别在于核糖体S12蛋白第56位的氨基酸由赖氨酸变成了精氨酸,导致链霉素无法与核糖体结合,突变型的存活率达到了100%,故突变型枯草杆菌具有了抗链霉素的特性。【详解】A、由分析可知: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的链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故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正确;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错误;C
44、、突变型的产生是单个氨基酸的改变,故可知该突变性状的产生碱基对的替换所致,C错误;D、链霉素对枯草杆菌产生的抗性突变进行了选择,D错误。故选A。26. 某动物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对其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观察到的染色体数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甲组乙组丙组染色体数(个)1684所占比例()146026A. 甲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 观察到含有四分体的细胞应统计在乙组中C. 乙组细胞占的比例大,都为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D. 丙组细胞的染色体都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答案】B【解析】【详解】甲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可推知甲组细胞处
45、于有丝分裂后期,应该含有4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乙组细胞占的比例大,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等,所以乙组细胞包括处于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而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出现的,因此观察到含有四分体的细胞应统计在乙组中,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丙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半,包括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以及经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精细胞,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内都含有染色单体,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目变化规
46、律。27. 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比例为12B. 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C. 图中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是D. 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比例为11【答案】D【解析】【详解】A、为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与DNA的比为11,A错误;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产生的子细胞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C、为分裂间期细胞,其可以是有丝分裂间期也可以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可以为体细胞,也可以为配子,若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则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顺序是,C错误。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
47、色体与DNA的比为11,D正确。故选D。28. 假设图所示为某动物(2n4)体内一个分裂细胞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另一极的结构未绘出。已知该动物的基因型为 GgXE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示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B. 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 6 条染色单体C. 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 2 种或 4 种配子D. 图示未绘出的一极一定存在 G、g 两种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染色体中的着丝点还未分裂,应该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该动物的基因型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8、且该生物为雄性个体,则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应进行均等分裂,A正确;B、图示完整细胞内应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B错误;C、图示细胞经过分裂能得到3种配子(发生的是基因突变)或4种配子(发生的是交叉互换),C错误;D、若发生的是基因突变,图示未绘出的一极只存在 G、g两种基因中的一种,D错误。故选A。29. 如图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合成多肽链的第二步是携带氨基酸的tRNA进入A位B. 1为tRNA上的密码子,可与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C. 合成多肽链的第三步主要是P位的氨基酸转移到A位的tRNA上D. 2是由DNA转录而来的,2中不存在
49、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核糖体结合了mRNA的两个密码子,tRNA搬运相应的氨基酸通过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将氨基酸置于对应的位置。两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在一起,然后核糖体向后在移动一个密码子的位置,继续翻译。【详解】A、翻译时,合成多肽链的第二步是与mRNA上第二个密码子互补配对的tRNA携带氨基酸进入A位,A正确;B、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tRNA上的为反密码子,B错误;C、合成多肽链的第三步是在相关酶的作用下,P位的氨基酸与A位的氨基酸经缩合形成肽键而转移到A位的tRNA上,C正确;D、2表示mRNA,mRNA上不存在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
50、,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30. 在一个双链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m,腺嘌呤碱基数为 n,G 与 C 之间形成 3 个氢键,A 与 T 之间形 成 2 个氢键。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数m 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一条链中 AT 的数量为 n G 的数量为 mn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2)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
51、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碱基,所以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数=m,正确;因为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n,则C=G=(m-2n)/2,所以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2n+3(m-2n)/2=(3m-2n)/2,正确;双链DNA中,A=T=n, 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中 A+T的数量为n,正确;由中计算可知:G的数量= (m-2n)/2, 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31. 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
52、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卡片类型脱氧核糖磷酸碱基ATGC卡片数量10102332A. 最多可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5个脱氧核苷酸对B. 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C. 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D. 最多可构建44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答案】B【解析】【分析】双链DNA分子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对之间以氢键相连,A-T碱基对间有2个氢键,G-C碱基对间有3个氢键。【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的卡片数分别都是10,所以最多可构建10个脱氧核苷酸,根据碱基种类可推知最多构建4种脱氧核苷酸,4个脱氧核
53、苷酸对,A错误;B、构成的双链DNA片段中可含2个AT碱基对和2个GC碱基对,所以最多可含有氢键数222310(个),B正确;C、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一般是2个磷酸,但是两端各有一个最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C错误;D、碱基序列要达到44种,每种碱基对的数量至少要有4对,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应注意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根据表格所示信息,确定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及数量,判断该DNA中的氢键数及核苷酸对数。32. 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54、 )A. 0条B. 20条C. 大于0条小于20条D. 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并与DNA分子复制建立联系。【详解】玉米体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20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双链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分子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
55、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一条链被32P 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40条,其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有20条。由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所以在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20条。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33. 图中曲线表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人类的遗传病中,患者的体细胞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B. 单基因遗传病均为先天性疾病C. 多基因遗传病的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发病风险显著增加D. 染色体异常
56、遗传病多导致流产,所以其出生后发病率明显低于胎儿期【答案】B【解析】【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没有致病基因。从图中得出,三种病都有在出生后一定年限才发病的类型存在,这些类型应属于后天性疾病。【详解】A、染色体异常病患者的体细胞中不含致病基因,A正确;B、图中可见一部分单基因遗传病在患者出生时即表现,而大部分在出生后才表现,甚至有的成年后才表现,故单基因遗传病不都是先天性疾病,B错误;C、图中显示多基因遗传病成年人发病率显著增加,C正确;D、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发病
57、率出生后明显低于胎儿期,原因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往往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多导致流产,所以其出生后发病率明显低于胎儿期,D正确。故选B。【点睛】认真辨析题图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区分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的不同。34. 某种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遗传病调查小组对某女性患者的家系成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表示患者,“”表示正常)。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祖父祖母姑姑外祖父外祖母舅舅父亲母亲弟弟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B. 祖父和父亲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C. 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D. 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答案】A【解析】本
58、题考查遗传病的调查,要求考生掌握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的调查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表中调查记录可知,女性患者的父母均患病但其弟弟正常,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该女性患者的父亲患病但祖母正常,说明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该病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父亲的基因型一定是Aa,由于祖父患病而姑姑正常(aa),则祖父的基因型也一定是Aa,因此祖父和父亲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B正确;调查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该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正确;调查时应分多个小组、对多个家
59、庭进行调查,以获得足够大的群体调查数据,D正确。35. 如图表示利用某种农作物和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不同品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由和培育能稳定遗传的过程中,途径比途径所用时间短B. 由获得的过程利用了射线处理能够诱导基因定向突变的原理C. 常用花药离体培养先形成,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的种子或幼苗获得D. 由获得与由获得的原理相同,由获得和途径的原理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
60、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优点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缺点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技术复杂,成本高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举例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抗病植株的育成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2、分析题图:-是杂交育种,-是单倍体育种,-是多倍体育种,是诱变育种。是基因工程育种。【详解】A、途径表示杂交育种过程,
61、途径表示单倍体育种过程,的基因型为AABB,的基因型为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与杂交育种相比,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错误;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射线处理可以提高突变率,B错误;C、经过过程培育形成的是单倍体,不能形成种子;过程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的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由获得与由获得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获得和途径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诱变育种的原理。36. 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
62、技术的是A. 水稻 F1 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B. 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C. 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 DNA 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D.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 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 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二、简答题37. 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某患儿缺乏酶_(填序号)患上苯丙酮尿症。(
63、2)根据该图有人认为缺少酶时,一定会患白化病。你认为是否正确_(填正确或不正确) 。(3)由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4)若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尿黑酸症(尿黑酸在人体内积累使人尿液中含 有尿黑酸)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联系。这说明_。【答案】 (1). (2). 不正确 (3). 酶的合成控制代谢 (4). 一个基因可控制多个性状,一种性状也可由多个基因控制【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其中酶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若酶缺乏,会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为酪氨酸,只能转变为苯丙酮酸,苯丙酮酸积累过多
64、会引起苯丙酮尿症;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尿黑酸;酶能将尿黑酸转化为乙酰乙酸;酶能将乙酰乙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1)根据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示意图,如果人体细胞中缺少酶,致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沿正常途径转变为酪氨酸,只能转变为苯丙酮酸,苯丙酮酸随尿排出,会患苯丙酮尿症。(2)缺少酶,体内虽然不能由苯丙氨酸转化成酪氨酸,但是酪氨酸仍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或由其他途径转化而来,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因此,缺乏一般不会导致白化病,此人的观点不
65、正确。(3)由题图及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4)据图可知,若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会引起多个性状改变;尿黑酸症与图中几个基因都有代谢联系。这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基因可能控制多个性状,一种性状可由多个基因控制。【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图解,考查了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对基因控制性状方式的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是解此题的关键。38. 水稻(2n)是自花传粉植物,有香味和耐盐碱是优良水稻品种的重要特征。水稻 的无香味(A)和有香味(a)、耐盐碱(B)和不耐盐碱(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某团队为培育纯
66、合有香 味耐盐碱水稻植株,采用了如下方法进行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过程的目的是_。在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答出一条即可)等特点。(2)在过程中,若要获得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需要对_(填种子或幼苗)用低温进行诱导处理。(3)的育种过程中,水稻种群_(填发生了或没有发生)进化,理由是_。(4)若收集过程中单株有香味耐盐碱水稻植株上的种子,将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个株系,理论上,在所有株系中,有 2/3 的株系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答案】 (1). 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 不定向性、突变频率低、突变一般是有害的 (3). 幼
67、苗 (4). 发生了 (5).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6). 有香味耐盐碱植株:有香味不耐盐碱植株=3:1【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为杂交育种,为单倍体,为诱变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1)过程表示两个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目的是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过程表示的是诱变育种,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低频率性和有害性,要得到性状符合要求的类型,需要处理大量的种子。(2)配子发育成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弱小、高度不育,不能产生种子,所以应该对幼苗进行低温处理。(3)的育种过程中,经过人工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发生了进化。(4)AaBb杂交子代有香味耐盐植株中aaBB占1/3,aaBb占2/3。aaBb自交子代表现型的比例为有香味耐盐碱:有香味不耐盐碱=3:1。【点睛】本题考查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点,然后据此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