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44197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2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掌握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以及电池正负极的判断。4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包括风力、流水、潮汐、地热、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2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2)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构成条件: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具有电解质溶液;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反应本质: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3)电极。负极:失电

2、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4)电极方程式。表示正、负极发生反应的方程式。【应用思考】从上述火力发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阐述原电池的优点。提示:火力发电需要经过较多的能量转化过程,每次转化都会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利用率不高,而原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所以能量利用率较高。1以下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_。答案:2根据Zn2H=Zn2H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D)A镁B石墨C铝D铅3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能作负极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3、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1下列有关燃煤发电的一系列能量转换的过程,正确的是(A)A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B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C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D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能解析:燃煤发电原理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故答案为A。2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B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D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解析: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A正确;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氧化反应,B错;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C错;原电池的电极可用石墨构成,D

4、错;答案为A。3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D)AZnAg2OH2O=Zn(OH)22AgBPbPbO22H2SO4=2PbSO42H2OCZnCuSO4=CuZnSO4DCCO2=2CO解析:D项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不能设计为原电池。4对于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下列叙述有错误的是(C)A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B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C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D电流的方向由正极到负极解析: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为正极,C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项正确;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出,由正极流入,电流方向

5、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B、D两项正确。5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正极附近的SO离子浓度逐渐增大B正极有O2逸出C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D铜片上有H2逸出解析:A.该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A错误;B.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故B错误;C.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即由锌片流向铜片,故C错误;D.Cu电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有氢气逸出,故D正确;故选D。6 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X棒变重,Y棒变轻,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X、Y、Z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D)解析:电流计指针偏转,

6、X棒变重,Y棒变轻,说明该装置为原电池,X棒有固体析出,Y棒失去电子进入溶液。A.锌比铜活泼,所以锌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X棒变轻,Y上有氢气放出,错误;B.Y为Fe极,则Fe失去电子,生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Y棒变轻,而X生成氢气,错误;C.锌失去电子进入溶液,则X变轻,Y上有银形成, Y变重,错误;D.Y为Zn,则Zn失去电子进入溶液,Y棒变轻,碳棒上有Cu析出,则碳棒增重,形成电流,正确;答案选D。7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流向;相连时,为正极;相连时,上有气泡逸出;相连时,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 BC

7、 D解析: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流向,说明电子从流向,则比较活泼;相连时,为正极,为负极,比较活泼;相连时,上有气泡逸出,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则为正极,比较活泼;相连时,的质量减少,作负极,比较活泼。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答案选B。8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则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如下,其中正确的是(D)解析:等质量的两份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则a中发生的反应有:ZnCu2=Zn2Cu

8、,Zn2H=Zn2H2 ,由于置换出来的Cu与Zn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所以,a中的反应速率比b中的反应速率大,即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短,但Cu2消耗了少量的Zn,a中产生的H2比b中产生的H2少。b中只发生反应:Zn2H=Zn2H2 。符合这些条件的图象就是D项。9有甲、乙两位学生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 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的NaOH溶液中,如下图所示。(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正极:_。(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负极:_。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

9、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结论正确()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顺序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做法_(可靠或不可靠)。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行实验方案_(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10、解析:甲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MgH2SO4=MgSO4H2,乙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但是由于Al与碱的反应是一个特例,不可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故判断一个原电池的正负极应依据实验事实。答案:(1)2H2e=H2(2)2Al8OH6e=2AlO4H2O2Al2OH2H2O=2AlO3H2(3)MgAl(4)AD(5)不可靠将两种金属作电极连上电流计后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计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正负极10铜片、锌片和200 m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若锌片被腐蚀,当铜片上放出3.36 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硫酸恰好全部作用完。试回答:(1)写出正极、负极反应式。(2)产生这些气体消耗了多少克锌?(3)有多少个电子通过了导线?(4)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答案:(1)正极:2H2e=H2负极:Zn2e=Zn2(2)9.75 g(3)1.8061023(4)0.75 mo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