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08.50KB ,
资源ID:144419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441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2016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习题 2-2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 原电池.doc

1、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2初步了解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3掌握原电池的构成要素以及电池正负极的判断。4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1)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包括风力、流水、潮汐、地热、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2)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2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2)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构成条件:具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具有电解质溶液;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反应本质: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3)电极。负极:失电

2、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4)电极方程式。表示正、负极发生反应的方程式。【应用思考】从上述火力发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阐述原电池的优点。提示:火力发电需要经过较多的能量转化过程,每次转化都会有能量的消耗,所以能量利用率不高,而原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所以能量利用率较高。1以下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_。答案:2根据Zn2H=Zn2H2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D)A镁B石墨C铝D铅3有关原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在外电路中电子由正极流向负极B在原电池中,只有金属能作负极C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

3、D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1下列有关燃煤发电的一系列能量转换的过程,正确的是(A)A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B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C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D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能解析:燃煤发电原理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故答案为A。2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B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C原电池在工作时其正极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D原电池的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解析:原电池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A正确;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氧化反应,B错;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C错;原电池的电极可用石墨构成,D

4、错;答案为A。3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D)AZnAg2OH2O=Zn(OH)22AgBPbPbO22H2SO4=2PbSO42H2OCZnCuSO4=CuZnSO4DCCO2=2CO解析:D项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不能设计为原电池。4对于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下列叙述有错误的是(C)A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B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C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D电流的方向由正极到负极解析: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为正极,C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项正确;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出,由正极流入,电流方向

5、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B、D两项正确。5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正极附近的SO离子浓度逐渐增大B正极有O2逸出C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D铜片上有H2逸出解析:A.该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故A错误;B.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故B错误;C.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即由锌片流向铜片,故C错误;D.Cu电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有氢气逸出,故D正确;故选D。6 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X棒变重,Y棒变轻,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X、Y、Z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D)解析:电流计指针偏转,

6、X棒变重,Y棒变轻,说明该装置为原电池,X棒有固体析出,Y棒失去电子进入溶液。A.锌比铜活泼,所以锌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进入溶液,X棒变轻,Y上有氢气放出,错误;B.Y为Fe极,则Fe失去电子,生成亚铁离子进入溶液,Y棒变轻,而X生成氢气,错误;C.锌失去电子进入溶液,则X变轻,Y上有银形成, Y变重,错误;D.Y为Zn,则Zn失去电子进入溶液,Y棒变轻,碳棒上有Cu析出,则碳棒增重,形成电流,正确;答案选D。7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成原电池。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流向;相连时,为正极;相连时,上有气泡逸出;相连时,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 BC

7、 D解析: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流向,说明电子从流向,则比较活泼;相连时,为正极,为负极,比较活泼;相连时,上有气泡逸出,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则为正极,比较活泼;相连时,的质量减少,作负极,比较活泼。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答案选B。8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则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用图象表示如下,其中正确的是(D)解析:等质量的两份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且均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则a中发生的反应有:ZnCu2=Zn2Cu

8、,Zn2H=Zn2H2 ,由于置换出来的Cu与Zn在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所以,a中的反应速率比b中的反应速率大,即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短,但Cu2消耗了少量的Zn,a中产生的H2比b中产生的H2少。b中只发生反应:Zn2H=Zn2H2 。符合这些条件的图象就是D项。9有甲、乙两位学生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 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的NaOH溶液中,如下图所示。(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正极:_。(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负极:_。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

9、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结论正确()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顺序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做法_(可靠或不可靠)。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行实验方案_(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10、解析:甲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MgH2SO4=MgSO4H2,乙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但是由于Al与碱的反应是一个特例,不可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故判断一个原电池的正负极应依据实验事实。答案:(1)2H2e=H2(2)2Al8OH6e=2AlO4H2O2Al2OH2H2O=2AlO3H2(3)MgAl(4)AD(5)不可靠将两种金属作电极连上电流计后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利用电流计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正负极10铜片、锌片和200 mL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若锌片被腐蚀,当铜片上放出3.36 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硫酸恰好全部作用完。试回答:(1)写出正极、负极反应式。(2)产生这些气体消耗了多少克锌?(3)有多少个电子通过了导线?(4)原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答案:(1)正极:2H2e=H2负极:Zn2e=Zn2(2)9.75 g(3)1.8061023(4)0.75 mol/L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