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安徽中考帮语文第13篇 虽有嘉肴目录(安徽中考帮)知识帮拓展帮知识帮细梳理教材全解本篇目近10年未考查。考情速览细梳理教材全解第13篇 虽有嘉肴礼记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的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文化常识细梳理教材全解原文呈现细梳理教材全解嘉:好,美。弗:不。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是故:所以。困:困惑。字词详解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长:促进。学(xio)学半
2、: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o)”,教导。后一个“学”是“学习”的意思。细梳理教材全解层解第一层: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第二层: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阐释,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第三层:引用尚书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印证观点。细梳理教材全解主旨归纳本文论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即“教学相长”。细梳理教材全解结构导航全突破归纳探究字词释义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1.不知其旨也 旨:2.虽有至道至道:3.教然后知困困: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5.学学半学:全突破归纳探究字
3、词释义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1.不知其旨也 旨:味美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3.教然后知困困:困惑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5.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全突破归纳探究字词释义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1.虽有嘉肴虽:嘉:2.弗食弗:3.不知其善也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5.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6.学学半学:全突破归纳探究字词释义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1.虽有嘉肴虽:虽然嘉:好,美 2.弗食弗:不3.不知其善也善:好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5.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自我勉励6.学学半学:学习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答案】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美。(采分点:弗、旨)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答案】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采分点:弗、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答案】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采分点:是故、困)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6.故曰:教学相长也。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答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
5、自我反思。(采分点:自反)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采分点:困、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采分点:故、长)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答案】尚书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采分点:两个“学”、谓)全突破归纳探究问题探究(内容理解)1.文章拿“嘉肴”与“至道”类比,以突出。亲身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全突破归纳探究问题探究(内容理解)2.说说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论点的。(课后习题)【答案】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
6、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兑命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全突破归纳探究问题探究(写作手法)3.文章以“嘉肴”开头,有何作用?【答案】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嘉肴”喻“至道”,从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得文章通俗易懂,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全突破归纳探究问题探究(写作手法)4.“教学相长”的
7、结论在前面已经点明,文章最后引用尚书兑命中的“学学半”是否多余?【答案】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文章观点的补充说明。尚书兑命中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全突破归纳探究问题探究(写作手法)5.本文多运用对偶句,达到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举一例加以分析。(课后习题)【答案】“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论题;第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8、。全突破归纳探究问题探究(拓展探究)6.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学习经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习就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学相长”强调了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拓展帮类型一【甲】见虽有嘉肴全文。【乙】劝 学颜真卿三更【注】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注】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23点到次日凌晨1点为三更。类型一【阅读对比探究】1.虽有嘉肴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了的写作手法;劝
9、学中画线句运用了的写作手法。类比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对比类型一2.虽有嘉肴和劝学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答案】共同话题:学习。虽有嘉肴侧重论述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劝学侧重劝勉人们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不要到年老时才后悔不已。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类型一【参考译文】【乙】劝学每天点灯学习直到三更,在五更鸡啼的时候又起床学习,这正是年轻人读书的大好时光。年轻时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年老时才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课内文言文与课外诗歌对比类型二【甲】见虽有嘉肴全文。【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10、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课内外文言文对比【注】凌:侵犯,欺侮。忽:怠慢。鸱枭(ch xio):恶鸟名。说(yu):取悦,讨好。类型二【词义迁移通关】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加点词释义课内同义迁移1.夫学者所以求益耳2.轻慢同列3.恶之如鸱枭类型二【词义迁移通关】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加点词释义课内同义迁移1.夫学者所以求益耳益处,好处至于斟酌损益2.轻慢同列怠慢,疏忽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3.恶之如鸱枭讨厌,憎恨死亦我所恶类
11、型二【阅读对比探究】1.为了论证所述论点,【甲】【乙】【丙】三文都运用了相应的论证方法,【甲】文运用了,【乙】文运用了,【丙】文运用了。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型二2.【甲】【乙】两文虽都与学习有关,但论述的重点不同,【甲】文开篇论述了学习的,【乙】文开篇论述了学习的。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重要性(重要)目的(作用)类型二3.学习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请从【甲】【乙】【丙】三文中各总结一点你对“学习”的认识。课内外文言文对比【答案】【甲】文示例:应将教与学相结合。【乙】文示例:学习要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切忌骄傲自满、自高自大。【丙】文示例: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造福社会。类型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参考译文】【乙】人们学习是为了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我)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视怠慢同辈;人们憎恶这种人像对仇敌一般,厌恶这种人像对鸱枭一般。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丙】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取悦别人。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提高知识水平以求(仕途)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