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1-40题,每题1分;41-50题,每题2分,共60分)1. 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 氨基酸、纤维素、CO2、Na+B. 甲状腺激素、O2、尿素、SO42-C. 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答案】B【解析】【分析】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 ,蛋白质( 7% 9% )以及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详解】A、血浆中不含有纤维素, A错误;B、甲状腺激素、O2、
2、尿素、SO42-在血浆中存在,B正确;C、胃蛋白酶在胃液中,血浆中不存在, C错误;D、呼吸酶在细胞内,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故选B。2. 下列不一定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是( )A.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C. 肝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运输到肾小球D. 某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或体外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详解】A、乳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A错误;B、神经
3、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要经过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含有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错误;C、肝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运输到肾小球是通过血液中血浆运输的,血浆属于内环境,C错误;D、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膜上或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D正确。故选D。3. 下列关于内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2/3B. 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
4、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2、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A错误;B、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直接排放到口腔中,口腔和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D、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其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故选C。4. 如图所示为外界O2到肝细胞中被消耗的路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外界O2由红细胞转运并在肝脏区域进入血浆需经过6层生物膜B. O2进行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但是不消耗能量C. 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完全不
5、同D. 外界O2进入内环境是顺浓度梯度,内环境中CO2排出是逆浓度梯度【答案】A【解析】【分析】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分析题图: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需经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2层)、进入红细胞(1层)、通过红细胞出来进入肝区血浆(1层膜),共6层膜。【详解】A、外界O2被肝细胞消耗需经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血浆(2层膜)、进入红细胞(1层膜)、红细胞出来进入肝区血浆(1层膜),共6层膜,A正确;B、O2进行跨膜运输时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的方式,
6、B错误;C、肝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完全相同,前者是组织液,后者是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D、气体的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所以,外界O2进入内环境是顺浓度梯度,内环境中CO2排出也是顺浓度梯度,D错误。故选A。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 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过敏反应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抗利尿激素的运输等过程都发生在内环境中D. 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答案】
7、B【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3、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详解】A、激素、抗
8、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自身免疫病,B错误;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抗利尿激素的运输发生在血浆、组织液中。以上过程都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D、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组织液,D正确。故选B。【点睛】6. 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滴注因能将药物迅速送到全身而疗效显著。下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与内环境名称血浆、组织液、淋巴对应正确的是()A. B
9、.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肌肉注射通常将药物注入到组织液中故a表示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进入淋巴,故b、c可分别表示血浆或淋巴;组织细胞的直接环境就是组织液,所以d为组织液,因此B正确。故选B。7. 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A.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B. 肝炎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的组织水肿C.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D. 局部代谢旺盛导致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蛋含量降低
10、,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A正确;B、肝炎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蛋白尿即肾脏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D、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及组织水肿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8. 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11、 )A.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B. 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 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
12、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某处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流,“局部水肿”说明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局部组织液增多,A正确,故选A。9. 白蛋白是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白蛋白在肝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到全身各处。下列有关白蛋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白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低B. 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C. 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稳态D. 白蛋白减少,会使尿液减少【答
13、案】C【解析】【分析】【详解】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越高,A错误;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多,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白蛋白的含量会影响血浆的稳态,C正确;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多,D错误;10.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
14、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的pH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15、正确;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错误;所以正确的有,故选C。【点睛】本题关键在于要能全面分析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原因。11.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 任何情况下机体都能保持稳态D. 稳态是动态的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
16、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C错误; 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的稳定,D正确。故选C。12.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不
17、正确的是( )A. 下丘脑可参与体温、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调节B. 正常的血糖含量和含氧量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C. 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D. 细胞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18、条件。【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血糖、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酸碱平衡是靠体液中的缓冲物质来调节的,A错误;B、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C正确;D、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意义等基础知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
19、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 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量出汗失钠,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外液B.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有功能联系C.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内环境也能保持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
20、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因此大量出汗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A错误;B、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各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内环境可能遭到破坏,D错误。故选B。14. 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的分泌和肌肉的收缩或舒张B. 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 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 反射弧中
21、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答案】D【解析】【分析】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完成一个反射活动的条件是:具备完整的反射弧,提供一定强度的刺激。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靠突触结构实现,突触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详解】A、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的分泌和肌肉收缩或舒张,A正确;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B正确;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22、,C正确;D、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也可以是不同的器官或组织,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5. 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或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 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和处,且电位大小相等C. 通过结构,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D.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处兴奋的传递【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涉及到的
23、神经元有a、b两个,其中为刺激部位,是突触。【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需要足够强度的刺激,A正确;B、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到处,由于不知突触处产生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还是抑制性递质,故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B错误;C、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只能从细胞a传到细胞b,C错误;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能影响钠离子的内流和神经递质的活性或扩散,故会影响处兴奋的产生,也会影响处兴奋的传递,D错误。故选A。16.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图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实验时,手不慎触碰到酒精灯火焰,手先缩回后感觉到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个反射弧至少由三个神经元组成B
24、. “后产生痛觉”的原因是经过多次突触处信号转变C. 痛觉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详解】A、最简单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A错误;B、“后产生痛觉”的的过程需要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该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突触处的信号转变。在突触处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突触越多,信息传递越慢,B正确;C、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C正确;D、前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后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25、或抑制,D正确。故选A。17. 下图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乙表示神经中枢,甲、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四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A是传出神经元还是传入神经元,某研究小组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B. 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C.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入神经元D. 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已知乙表示神经中枢,
26、则甲、丙中,一个是感受器、一个是效应器,A和B中,一个是传入神经、另一个是传出神经,而兴奋在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据此分析。【详解】A.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B传向A,则A为传出神经元,A错误;B. 据A分析可知,刺激位点4,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则A为传出神经元,B正确;C.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2次,说明兴奋可由A传向B,因此A为传入神经元,C正确;D. 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位点2和位点3的神经纤维
27、膜外侧,刺激位点1,若微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A传向B,因此A为传出神经元,D正确。18. 抑制性神经元可使其后的神经元更不容易发生神经冲动。图中的、是两种常见的神经中枢抑制方式,图中表示不同的神经元,1、2表示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突触1中释放递质的是神经元的树突末梢B. 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递质促进神经元的Na+内流C. 抑制性神经元b是所在反射弧中的效应器D. 抑制性神经元b可抑制神经元和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详解】突触1中释放递质的是神经元的
28、轴突末梢,A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故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递质抑制神经元的Na+内流,B错误;抑制性神经元b是所在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中的中间神经元,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抑制性神经元b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对和起作用,故能抑制神经元和的活动,D正确。【点睛】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9.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沃泰默实验中,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则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C.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
29、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B【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详解】A、沃泰默实验中,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则不能使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错误;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正确;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
30、分泌胰液,D正确。故选B。【点睛】20. 如图是下丘脑与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B. b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 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D. 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a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A错误;B、若b为甲状腺,则它分泌物的甲状腺激素与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动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调作用,B正确;C、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31、,C错误;D、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还具有分泌功能,D错误。故选B。21. 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C.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
32、神经调节。【详解】饮水过少时,激素d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胸腺不参与水平衡调节,D错误。【点睛】注意三种调节方式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区别:体液调节中没有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参与;神经调节中没有激素参与;神经-体液调节则需要二者都共同参与。22. 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B.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进行调节C. 体液调节的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 与神经调节相
33、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由分析可知,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A正确;B、体液调节的特点表现为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进行调节,B正确;C、体液调节的调节因子主要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构成的,有些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不是内分泌腺产生的,C错误;D、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正确。故选C。【点睛】23.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图表
34、示糖尿病患者(甲)和健康人(乙)体内血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AB段与乙DE段相比,甲的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活动可能较弱B. 用斐林试剂对B、E点时尿液进行检查,正常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均出现砖红色C. 乙FG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大量参与氧化分解D. 在D点若改为摄取等量的淀粉类食物,DE段斜率会变小【答案】B【解析】【详解】甲为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甲AB段与乙DE段相比,甲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导致其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分泌的胰岛素较少,A正确;葡萄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
35、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mg.dL-1)时,多余的血糖会随尿排出,出现糖尿,B点对应的血糖浓度已经超过肾糖阈,而E点对应的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所以用斐林试剂对B、E点时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出现砖红色,B错误;运动时细胞呼吸加强,血糖大量参与氧化供能,导致乙FG段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在D点,若改为摄取等量的淀粉类食物,因淀粉需经消化分解为葡萄糖之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DE段斜率会变小,D正确。24. 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
36、非特异性兔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1)概念:是指长期进化形成,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的天然防御功能,是免疫的基础。(2)特点: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3)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主要与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特点: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出生后
37、形成,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详解】A、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B、非特异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C正确;D、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D。25. 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能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B. 抗原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38、C. 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 预防乙肝的疫苗是抗体,一般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但也有例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 (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2、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详解】A、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A正
39、确;B、抗原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B正确;C、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D、预防乙肝的疫苗是抗原,D错误。故选D。26. 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给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注射灭活的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诱导M细胞迅速增殖分化B. 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C.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和初次免疫一样均来自B淋巴细胞D. 图中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包括
40、(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因此图中M细胞为记忆细胞,E细胞为浆细胞。【详解】A、M细胞为记忆细胞,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体内不含记忆细胞,A错误;B、E细胞为浆细胞,不能与靶细胞结合,也不能使靶细胞裂解,B错误;C、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大部分来自记忆细胞,还有一小部分来自B细胞,C错误;D、图中
41、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结合体液免疫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7.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有( )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裂解靶细胞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丧失功能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42、A. 四项B. 三项C. 二项D. 一项【答案】C【解析】【分析】1、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2、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3、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其中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过程中缺失,即免疫功能不足;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详解】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如自身的癌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正确;效应T细胞可激活靶
43、细胞,使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水解酶裂解靶细胞,错误;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功能,错误;自身免疫病为免疫功能过强而致,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正确。因此共两项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28. 下列关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达尔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生长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答案】C
44、【解析】【分析】1、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发现了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达尔文实验:用单侧光照射植物胚芽鞘,胚芽鞘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切去顶端后再照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2、詹森的实验:将胚芽鞘顶端切开,其中接上一块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胚芽鞘便失去了向光性;用一块可以让化学物质通过的琼脂块插入切开部位,胚芽鞘仍然可以向光弯曲生长。3、温特的实验: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将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4、拜尔的实验:拜尔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胚芽鞘切面的
45、一侧,不照单侧光,胚芽鞘会向放置胚芽鞘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详解】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正确;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故选C。【点睛】29.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 植物向光生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细胞的成熟程度不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效果D. 生长素合成的前体物是色氨酸,
46、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形式有极性运输(耗能)和非极性运输。【详解】A、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受氧气浓度的影响,A正确;B、植物向光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B错误;C、细胞的成熟程度较低时,生长素作用越明显,C错误;D、生长素合成的前体物是色氨酸,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D错误。故选A。30. 选取长度相同的幼苗,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给予光照,在不同时间测定胚芽鞘伸长的长度,结果如图乙。能正确表示对照组、实验组光照侧和背光侧胚芽鞘伸长长度的曲线依次是A.
47、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感光部位在尖端,对照组尖端用不透光小帽遮盖,故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对照组向光侧和背光测伸长长度相等。实验组在单侧光刺激作用下,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速度快,所以背光侧伸长长度大于向光侧。综上分析,对照组的向光侧和背光侧都对应曲线,实验组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别对应曲线、。故选B。31. 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还是将生长素分解,某研究性课题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B. 琼脂
48、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D. 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答案】C【解析】【分析】若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则生长素含量=,且=。若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分解,则生长素的含量=,且=。【详解】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A正确;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B正确;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单侧光,C错误;D、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
49、,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正确。故选C。32. 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效应相同的一组是()A. 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背重力性B. 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 茎背重力性和植物的向光性D. 根的向重力性和扦插枝条生根【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的向重力性、顶端优势均是由于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茎的背重力性和植物的向光性都是由于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明显,C正确。故选C。33. 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激素对月季生根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若研究5molL-1的甲、乙激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置3组实验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
50、浓度,因变量为激素种类及生根数C. 甲、乙激素在促进月季生根方面具有拮抗作用D. 为排除内源激素的影响,实验应选用同一年生去掉芽的插条【答案】C【解析】【分析】该实验探究的是两种植物激素对月季生根的影响,所以其中一个自变量是植物激素的种类,橫坐标是激素浓度,所以另一个自变量是植物激素的浓度;纵坐标是生根数,所以因变量是生根数。【详解】A、若研究5molL-1的甲、乙激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置在基本培养液中,只添加甲、只添加乙、甲和乙混合添加,甲和乙都不加的基本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组,故应设计4组材料进行实验,A错误;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植物激素的浓度和植物激素的种类,因变量是生根数,
51、B错误;C、以图中浓度为0的组别作参照,使用一定浓度的甲和乙, 月季插条生根数分别增加和减少,说明甲和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有拮抗作用,C正确;D、为排除内源激素的影响,实验材料应用蒸馏水浸泡一段时间,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34. 某研究小组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测定项目生长素溶液浓度(10-6mol/L)050100150200未知浓度生长溶液(X)主根长度(相对值)10.90.70.50.3未测
52、侧根数目(个)468636A. 将X稀释适宜浓度后作用于菊花幼苗,根据侧根生长情况可确定其实际浓度B. 采用适当浓度的植物激素如2,4-D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C. 据表可知,促进侧根数目增加的生长素浓度会也会促进主根伸长生长D. 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对主根伸长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用图示所给的生长素浓度去处理主根均比对照组长度低,说明对主根起抑制作用;用图示所给的生长素浓度去处理侧根,与对照组相比,数量有增有减,能够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5010-6mol/L和15010-6mol/L的生根数目均是6,说明最适浓度在50-15010-6mol/L之间
53、。【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X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此浓度可能是5010-6mol/L或15010-6mol/L,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15010-6mol/L,若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6mol/L,A正确;B、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C、据表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主根长度逐渐减小,说明促进侧根数目增加的生长素浓度会抑制主根伸长,C错误;D、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故选A。35. 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
54、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400mg/LD. 若图甲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200,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200-600)mg/L之间【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等。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
55、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据图分析:横放的植物幼苗根的向地性生长可以体现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茎不能体现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图乙柱状图能够体现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图丙:顶芽存在时,侧芽不能发育,去顶后,侧芽发育成侧枝。【详解】A、图乙没有体现生长素抑制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幼苗茎切段生长的作用,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B、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且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B错误;C、图乙的浓度梯度过大,不能确认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400mg/L,C错误;D、图甲中,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浓度ab,b处生长素
56、浓度促进生长作用大于a处,所以b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200600)mg/L之间,D正确。故选D。36.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的细胞合成并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 黑暗、失重条件下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C.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个细胞可以受到多种激素的调控D. 植物激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植物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植物体内没有“体液运输”, A错误;B、极性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与光照
57、、是否受重力无关,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仍能进行极性运输,B错误;C、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个细胞可以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控制,C正确;D、生长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植物生长,D错误。故选C。3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赤霉素既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也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 脱落酸主要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C. 当乙烯的含量增高时,抑制了生长素促进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D. 用适宜浓度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染色体数减半的无子番茄【答案】D【解析】【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58、。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赤霉素既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也可以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59、A正确;B、脱落酸主要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B正确;C、当乙烯的含量增高时,抑制了生长素促进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C正确;D、用适宜浓度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是因为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并没有改变染色体的数目,D错误。故选D。【点睛】3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 2010年,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为11.18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 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答案】C【解析】【分析】试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
60、组成 4、性别比例 5、迁入率和迁出率。【详解】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是年龄特征,A错误;B、2010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1.18属于出生率,B错误;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C正确;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和出生率,D错误。故选C。39.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C【解析】【分析】
61、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A正确;B、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死亡率等,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CD、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C错误,D正确。故选C。40.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
62、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 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B【解析】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即出生率-死亡率=1/2死亡率,由于a、b两点的死亡率不相等,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不等,A错误;根据“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曲线上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此时出生率一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
63、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0,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41. 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据图可知( )A. 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明显升高,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 寒冷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通过图中和来实现C. 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D. 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表示免疫调节,和表示神
64、经调节,表示神经-体液调节,属于体液调节。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3、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某同学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内抗利尿激素含量降低,该过程属于激素(体液)调节,A错误;B、寒冷状态下,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另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加速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即通过图中
65、和来实现,B正确;C、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C错误;D、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B。【点睛】42. 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示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B. 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C. 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 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为反射弧的
66、一部分,其中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应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B、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C、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
67、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故选B。43. 图甲中a部位为神经纤维与肌细胞接头(突触的一种),图乙是a部位的放大图。乙酰胆碱(Ach)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肌肉收缩。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e处给予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 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引起肌细胞快速吸收K+C. 图甲中的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刺激e会引起f的收缩D. 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正常情况下无法持续起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
68、: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e位于传出神经上,d位于传入神经.上,f是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K+外流引起)转变为外负内正(Na+内流引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经过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由于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静息时电流表指针应指向零,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先后经过右电极和左电极,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B、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传递兴奋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进入肌细胞,B错误;C、据图分析可知,腓肠肌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刺激e会引起f的收缩,C正确;D、图
69、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Ach会被降解失活,D正确。故选B。44. 图1表示某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信号分子A对靶细胞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cd段血糖升高是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成葡萄糖所致B.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维持在1.0 g/L左右,主要与具有协同关系的两种激素有关C. 若图2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A可能是抗利尿激素或甲状腺激素等D. 若信号分子A为淋巴因子,则图2所示细胞可能是能产生浆细胞B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1图:图1表示某人运动前后血糖浓度变化,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随着运动的
70、进行,血糖浓度逐渐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补充血糖,使血糖浓度升高。分析2图:图2表示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过程。【详解】图1中cd段血糖升高是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所致,肌糖原不水解,不能补充血糖浓度,A错误;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会维持在1.0 g/L左右,主要与具有拮抗关系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激素有关,B错误;若图2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则信号分子A可能是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C错误;若信号分子A为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则图2所示细胞可能是能产生浆细胞的B细胞,D正确;故选D。45.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
71、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在兔饱足状态下 在兔空腹状态下 测定血糖含量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含量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正确;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
72、,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错误;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正确;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错误;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正确。故选B。46. 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A. 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细胞甲,由细胞甲收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B. 与
73、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C. 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D. 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过程中,细胞甲、乙、丙都能进行增殖分化【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所表示的过程是体液免疫,细胞甲为B淋巴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是唯一能分泌抗体的细胞,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详解】细胞乙的来源有细胞甲和记忆细胞,A错误;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但溶酶体没有细胞丙发达,B错误;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C正确;人体免疫系统清
74、除流感病毒过程中,细胞乙、丙不能进行增殖分化,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及其功能,再根据题意作答。47. 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细胞裂解性杀伤(如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如图2)两种途径。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蛋白一类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的FasL(死亡因子)与靶细胞表面的Fas(死亡因子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需要载体的协助并消耗能量B. 癌变的细胞中,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往往较高C. 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
75、一般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D. 穿孔素蛋白分子与某种链球菌表面抗原非常相似,这可能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1分析,效应T细胞产生穿孔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出去,穿孔素能损伤靶细胞膜,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2分析,效应T细胞上的FasL(死亡因子)与靶细胞上的Fas(死亡因子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详解】A、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为胞吐,不需要载体的协助,但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癌变的细胞容易逃避效应T细胞的攻击,所以癌变的细胞中,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往往较低,B错误;C、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核基因相同,故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可以共存于一个
76、细胞中,只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Fas的基因和FasL的基因在不同细胞中进行了表达,C错误;D、穿孔素蛋白分子与某种链球菌表面抗原非常相似,这可能会引起与某种链球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能会攻击正常效应T细胞,使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下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D正确。故选D。48. 下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一是为了说明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结果表明尖端是感光部位B. 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引起的C. 实验三必须在黑暗中进行,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D. 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
77、端的胚芽鞘正中【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实验一:自变量为遮光部位,胚芽稍尖端被锡箔帽盖住时,胚芽鞘直立生长;胚芽鞘尖端以下被锡箔帽包住时,胚芽鞘弯曲生长。说明胚芽稍顶端是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二: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弯曲生长,而尖端与下部用琼脂片隔断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实验三: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 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会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实验四:为了排除琼脂块的作用,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取尖端的胚芽鞘左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为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取尖端的胚芽鞘左侧。【详解】A、实验一的实验结果说明胚
78、芽稍顶端是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A正确;B、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引起的,B正确;C、由于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为了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C正确;D、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发现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实验。49. 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 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
79、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用KCl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KCl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 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伴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C. 本实验中Suc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作用效果的D. 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1而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最低,仅加入IAA组比仅加入蔗糖组胚芽鞘伸长率升高,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仅加入IAA组,说明蔗糖对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有促进作用。【详解】A、K+、Cl是植物所需要的矿质离子,可被植物细胞主动吸收,进
80、入细胞后能使细胞渗透压上升,A正确;B、水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胚芽鞘伸长生长的过程伴随着细胞的吸水过程,B正确;C、由题干信息可知,用KCl代替蔗糖可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而KCl不能作为能源物质,因此不能说明蔗糖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的作用效果,C错误;D、由以上分析可知,IAA+Suc组胚芽鞘伸长率明显高于IAA组,而KCl代替Suc也可达到相同结果,因此说明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l而提高,D正确。故选C。50. 油松种子表面含有脱落酸,水洗可以去除种子表面的大部分脱落酸,某实验小组探究了水洗和夹破种皮两种处理方式对油松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
81、列叙述错误的是()A. 脱落酸的含量能显著影响油松种子的萌发B. 油松种子的萌发主要与外种皮是否破损有关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的含量和外种皮是否完整D. 外种皮可能通过影响水分和气体的通透性影响其种子萌发【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需要结合图示判断油松种子萌发率与是否夹破外种皮有关,夹破外种皮种子萌发的快,不夹破种皮种子萌发的慢。【详解】结合图示比较是否冲洗种子萌发率几乎无差别,因此脱落酸含量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A错误;结合图示,外种皮破损油松种子的萌发高,反之则萌发率低,说明油松种子的萌发主要与外种皮是否破损有关,B正确;结合图示判断,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冲洗和是否夹破种皮,C正确;水
82、分和氧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外种皮可能通过影响水分和气体的通透性影响种子萌发,D正确。第卷(非选择题)51. 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_。(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
83、或“细胞核中”)。(4)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型糖尿病是由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免疫导致的。【答案】 (1). 甲状腺 (2). 抗利尿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神经体液 (5). 细胞膜上 (6). 遗传(基因) (7). 自身免疫 (8). 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解析】【分析】本题是考查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自身免疫病、特异性免疫等知识点的综合性习题。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
84、击而引起的疾病。【详解】(1)受到寒冷刺激时,人体会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经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肾上腺素经由下丘脑-肾上腺分泌,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甲状腺,没有肾上腺。(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水分大量流失,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下丘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和分泌。(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属于神经调节,“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分泌胰岛素,属于体液调节,因此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共同调节;胰岛素的受体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的作用。(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85、“型糖尿病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说明型糖尿病是由基因差异性不同导致发病率不同,是由基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机体敌我不分将胰岛B细胞看作抗原,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是体液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是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以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免疫导致的。【点睛】注意肾上腺素的分泌不经过垂体,由下丘脑经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熟练掌握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以及各种激素的功能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2. 已知南瓜矮生突变体
86、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矮生南瓜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1)该实验的自变量有_。(2)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效果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_的长度,再计算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_作为该组的实验结果。图b中生长素对正常南瓜茎的作用体现_。(3)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对矮生南瓜茎的伸长_,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可能是_突变体。(4)要证明上述推测,还应对_进行测定。【答案】 (1). 正常和矮生南瓜、激素种类、赤霉素和生长素的浓度 (2). 处理前后 (3).
87、平均值 (4). 两重性 (5). 几乎无影响 (6). 激素合成缺陷型 (7). 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解析】【分析】分析图a、b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详解】(1)图中自变量为正常和矮生南瓜、激素种类、赤霉素和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为茎伸长量。(2)为得到某浓度激素处理效果的实验数据,研究者需要测量两种南瓜茎处理前后的长度,再计算得出伸长量;而且需要取每组各株南瓜茎伸长量的平均值作为该组的实验结
88、果。图b中生长素的作用对正常南瓜茎的生长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3)分析图a可知,赤霉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伸长几乎不起作用,因此喷施赤霉素或生长素不能使该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4)要证明上述推测,还应对两种南瓜茎中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价和完善的能力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53.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89、。2017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2007-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比重如图所示。2017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4090万,占总人口数量的17.3%。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2015年开始,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人口)的特征中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达24090万,占总人口数量的17.3%。你认为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还会继续升高吗?_。(3)据图分析,2017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为_型,由此可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呈_趋势。(4)少数人群刚迁入一个优良地区时,人口会类似“J”型增长,此时可用数学模型_准确描述其变
90、化过程。(5)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就人口的数量特征而言,会直接改变我国人口的_。【答案】 (1). 种群密度 (2). 会 (3). 增长 (4). 增长 (5). Nt=N0t (6). 出生率和年龄组成【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前者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及性别比例,后者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我国老年人比例还会继续升高,预计2050年后,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4.3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3)虽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目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仍为增长型,由此可预测我国人口数量仍然呈增长趋势。(4)少数人群刚迁入一个优良地区时,人口会类似“J”型增长,此时可用数学模型Nt=N0t准确描述其变化过程。(5)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直接改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年龄组成。【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明确的是计划生育和全面放开二孩都是为了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制定的政策,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