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至今。主干整合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综合归纳意义核心内容原因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合作化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改革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结 束 单元小
2、结与测评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公社化意义核心内容原因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针对训练1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A人民公
3、社旧体制已经正式废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C对“包产到户”认识有待突破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解析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第三次第二次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调整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第
4、三次第二次第一次把企业推向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核心内容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1)照搬苏联模式(2)新中国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原因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种体
5、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结果第三次第二次第一次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针对训练2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952年1957年1962年1965年47.626.413.29.5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解析:网点从 47.6 锐减至 9.5,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折射了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 B 项正确。答案:B 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中外关
6、联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一、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内容“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背景不同点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不同点(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相同点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
7、生产特点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针对训练1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相同实质是指()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解析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 1953 年的过渡时期
8、总路线中;苏联是在 1925 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 1956 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4)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结 束 单元小结与测评 针对训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A着重发展重工业B实行“一五”计划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单元过关检测(九)点击此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