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第一课古诗两首课文导入 望洞庭课文导入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洞庭秋月课文导入洞庭夕照课文导入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字词积累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心旷神怡字词积累洞dn潭tn螺lu磨m字词积累字词积累磨磨难石磨mm讲解课文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
2、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讲解课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和: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讲解课文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讲解课文讲解课文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比喻湖中间的青山(君山)。讲解课文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湖光秋月两相和讲解课文潭面无风镜未磨。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
3、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讲解课文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即湖中的君山。遥望洞庭山水翠讲解课文白银盘里一青螺再用一个比喻,将湖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课文导入峨眉山月歌课文导入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讲解课文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
4、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讲解课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讲解课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讲解课文峨眉:即今四川峨眉山市。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月光。平羌:江名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夜:今夜今夜。发:出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5、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君:指同住峨眉山峨眉山的友人。下:顺流而下顺流而下。讲解课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或是友人)了,多么思念啊!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课堂练习回答问题: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怎样?我仿佛看到诗人坐在船舱里,看着江中的月亮,唉声叹气。发散思维,看着上文你想到些什么?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堂练习 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