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945年至21世纪初,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是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国发展,第三世界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逐步建成“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胀”现象,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货币基
2、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苏联经历了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迷失方向,最终发生剧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前途光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科技方面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新科技成果促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山东卷2020,15,3分 美国实力相对衰弱(1)山东卷考查了“冷战”的表现,体现了与全国卷同样的命题思路和素养要求(2)全国卷侧重经济发展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关系,立意高远,思维力度大
3、。形式多样,文字叙述、图片、表格都有体现(3)试题立意高远、考查角度更为“刁钻”,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1)依据时间先后,注重空间定位,把握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重大事件(2)依据唯物史观,关注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经济发展对政治格局的影响(3)辩证看待二战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注意两者之间的内在渗透性及影响(4)关注时政热点问题,从历史角度加以分析和理解(5)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把握二战后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全国课标卷2020,35,4分北美自由贸易区2019,41(1),15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2018,35,
4、4分第三世界发展壮大2017,34,4分苏联经济的发展2017,35,4分旧经济秩序受到冲击2016,34,4分新兴国家经济发展2016,35,4分马歇尔计划2016,47,15分越南战争【基础集训】考点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1942年,为了阻止德国获得伊朗的石油,苏联军队驻在伊朗北部。1946年初,美英将苏联继续占领伊朗北部一事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苏联被迫撤军,与此同时,美国第六舰队部署在东地中海。美国的行动表明()A.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B.其战略重点是中东地区C.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结束D.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答案C2.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
5、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答案D考点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3.下表是1960年和1980年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1960年1980年33个低收入国家50561825321963个中等收入国家24153040464519个发达国家6440345462A.第三产业的兴旺是现代经济
6、的重要特征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答案A4.美国全国妇女组织自20世纪60年代成立一直到本世纪初,组织了大量争取妇女权益的游行示威活动。这说明()A.美国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B.妇女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C.美国妇女已经获得了普选权D.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无法缓和答案A考点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5.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
7、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C.苏联模式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答案D6.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图。该图反映出()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B.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D.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答案D7.下表是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表(%)。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项目年份1965197019751979家庭总收入100100100100集体农庄的收入39.64043.543.7个人副业收入36.531.925.426.9家庭总支出10010010010
8、0购买食物、衣物58.955.147.950.3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支出14.015.016.014.5A.庄员生活总体水平较低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稳步上升C.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答案A考点四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不断发展。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获得了独立。此举意在()A.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B.重塑法国的大国形象C.遏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削弱美苏两极的力量答案B9.由下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的“亚洲四小龙”()国家和
9、地区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韩国5.656.447.439.6新加坡1.611.571.312.046.6中国香港6.015.795.935.986.9中国台湾6.306.65.87.67.9A.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C.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D.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答案A考点五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10.某学生制作了“欧洲联合三部曲”的表格,表格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是()时间标志意义20世纪50年代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启联合之门20世纪60年代加强经济合作20世纪
10、70年代起“用一个声音说话”加强政治联合A.成立欧洲共同体B.成立欧洲联盟C.建立统一大市场D.发行统一货币答案A11.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A.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B.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C.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D考点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12.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
11、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A.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B.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C.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答案C教师专用题组【基础集训】考点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二战后初期,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美国在纽约建立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它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的自由风格,目的是向全球人们宣传美国的自由观,以此来抵御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袭并展示美国文化的纯熟,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A.“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城市建设B.美国重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C.美国尚未处于世界霸主地
12、位D.现代主义风格影响城市开发答案A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实行了除军事进攻以外的各种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文化宣传即为手段之一。从材料信息看,美国在纽约建立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旨在向全球人们宣传美国的自由观,以此来抵御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袭并展示美国文化的纯熟,这种城市建设明显受“冷战”思维影响,故选A项。B项属于现象,无法体现“抵御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袭”,排除;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故C项错误;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体现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但不等于现代主义风格影响城市开发,故D项错误。2.如图为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戴将军,美国的哈巴狗,其中“戴将军”指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据此可知,当时
13、()A.多极化趋势已出现B.美国完全控制法国C.欧洲复兴计划失败D.意识形态对立严重答案D材料中漫画主要反映了冷战时期苏联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这表明当时两大阵营意识形态领域对立严重,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两极之外新的大国力量的出现,排除A项;“完全控制”的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情况,故排除C项。3.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被美国人看成是“技术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以此为契机,调整科研发展战略,研究重点由原子能转向空间技术,1969年阿波罗登月成功。这反映了()A.美国对苏联科技全面超越B.美苏争霸中美国攻势强劲C
14、.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D.科技领域是美苏争霸焦点答案C1957年正值冷战时期,美苏对峙,双方在许多领域展开争夺。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大大刺激了美国,美国调整科研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空间技术,这反映了国家间科技竞争被政治化,故选C项。题干不能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苏联科技全面超越,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排除B项;美苏争霸焦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许多领域,排除D项。4.1972年,美苏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规定今后不再建造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导弹拥有数量限制为美国1710枚,苏联2358枚。这一协议()A.表明美苏努
15、力维护世界和平B.使美苏两极格局受到了冲击C.说明苏联综合国力超越美国D.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局势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时,美苏两国就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达成协议,这种限制军备的举措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故选D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美苏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美苏之间的协议与冲击两极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5.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A.冲击了美苏争霸的
16、两极格局B.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C.表明法国和美国盟友关系破裂D.推动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答案A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苏联高层互访,签订协议,加强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在此背景下,法国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国家之间的联合,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法苏关系,故B错误;法国加强与苏联的关系,是法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摆脱美国的控制,但不能说明法国和美国盟友关系破裂,故C错误;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不是一种定型的格局,故D错误。6.1969年冬,联邦德国领导人勃兰特主动提出“新东方政
17、策”,主要包括承认欧洲各国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这反映出()A.冷战的中心将发生转移B.联邦德国积极谋求政治影响力C.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发展D.东欧、西欧间的矛盾得以化解答案B20世纪60年代末,联邦德国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从材料信息看,“新东方政策”有利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说明联邦德国积极谋求政治影响力,故选B项。美苏冷战的中心仍然在欧洲,故A项错误;“新东方政策”与欧洲统一大市场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7.苏联解体后,美国改变了之前相对克制的中东战略,除继续扶持以色列以制
18、衡阿拉伯国家外,也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对此可以用来说明()A.美国放弃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B.多极化形成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C.美国插手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D.两极格局瓦解加剧中东紧张局势答案D苏联解体后,美国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这些行为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故选D项。美国从未放弃霸权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项;美国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不等于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故C项错误。8.近年来,美国注重实施“多伙伴世界”计划,分议题有选择地发展与其他大国的伙伴关系。与此同时,欧盟加紧拉拢俄罗斯,与中国增强合作关系,提
19、升与印度的关系。这反映了()A.大国关系在战略上相互借重B.大国决定世界格局发展方向C.美欧主导“一超多强”格局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实施的“多伙伴世界”计划,有选择地发展与其他大国的伙伴关系,欧盟加强了与俄罗斯、中国、印度的关系,这说明大国关系服务于现实需要,在战略上相互借重,故选A项。B项中的“决定”表述不当,排除;“一超多强”格局并非美欧主导的,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政治格局并未形成,故D项错误。考点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按照存款原则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基金总额为50亿美元。会员国投票权取决于在基金会
20、组织中的份额大小。“怀特计划”的提出()A.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B.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D.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答案C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从材料信息看,美国提出怀特计划主要是建立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故选C项。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并不是为了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故A项错误;怀特计划无法体现互惠互利原则,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提出,属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故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由此可知,该
21、机构()A.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B.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兴C.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D.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答案D根据材料中“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可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故选D项。美国经济霸权建立的标志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之初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B项“世界各国”的表述不当,排除;“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并不能加快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C项排除。3.1945年英国大选,工党战胜保守党上台组阁。工党领袖艾德礼在竞选纲领让我们面向未来中宣称:“我们支持秩序,支持积极的建设性发展,
22、反对经济上的混乱同时我们也要给予个人企业恰当的地位。”符合艾德礼政府“面向未来”的措施是()A.强化市场的调节作用B.侧重优先发展重工业C.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D.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答案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工党领袖艾德礼战胜丘吉尔赢得英国大选。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C项。这一时期,英国强化政府的干预作用,故A项错误;英国并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撒切尔政府执政时期,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故D项错误。4.19701978年英国社会福利支出增长率变化表(单位:%)年份社会服务教育保健住房19701
23、9745.06.34.37.4197419759.00.41.044.2197519762.11.83.2-11.7197619771.0-0.30.8-1.019771978-0.9-3.60.8-9.4由上表可知,英国()A.经济状况制约政策实施B.逐步向非福利国家转型C.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社会保障对象显著缩减答案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19701978年,英国多项福利支出增长率放缓,特别是1975年以后,住房、教育福利支出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1973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出现“滞胀”局面,制约了政府的福利支出,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英国福利制度的调整
24、,而不是向非福利国家转型,故B项错误;政府缩小福利开支,并不代表政府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题中反映的是福利开支的缩减,而非社会保障对象的缩减,故D项错误。5.二战后,英国实施国有化,由政府建立新的公司来经营大多数交通、通信、能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如钢铁企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这反映出二战后英国()A.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C.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D.逐步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答案B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英国通过国有化来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
25、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材料中只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的发生,故A项错误。二战后英国仍然是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英国的部分国有化政策并不会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故D项错误。6.有西方学者把美、英两国19791982年的经济转变称为“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对其经济举措表述正确的是()A.增加政府财政支出B.提高企业所得税率C.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扩张货币刺激通胀答案C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这些政策带有“社会主义”色彩。但是
26、,“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即“从社会主义者向资本主义者的转变”,故C项正确,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紧缩货币,减少企业所得税率,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B、D两项错误。7.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美国罗斯福新政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C.美国的“新经济”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C材料信息强调“
27、创新”的重大意义。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最能体现材料所述思想,故选C项。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典型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故A项与题意不符;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无法体现“创新”,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并未体现“创新”,故D项错误。8.某一时期,西方经济学界流行一种理论,如果要国家干预经济,应该由银行家而非财政部长来干预。下列符合这一理论的是()A.19世纪90年代的法国B.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C.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D.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答案B
28、材料中的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可以干预经济,但不能采取直接行政干预的手段,而应当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这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实行货币主义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故选B项。考点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苏联在实施“四五”计划期间(19461950年),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西方舆论断言的“苏联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不攻自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苏联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C.苏联模式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D.美苏争霸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题答案C二战后,苏联经济能够较快恢复和发展得益于高度集中
29、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这说明苏联模式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苏联模式未必适合其他国家,而且其本身具有弊端,故排除A项;这一时期,“冷战”兴起,故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苏联实行“四五”计划使国民经济短时间内获得了恢复和发展,D项表述偏离材料主旨,排除。2.苏(俄)联从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经济发展两次被战争所打断,一次为三年国内战争,一次为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期间苏(俄)联所采取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A.否定市场在经济中作用B.以重工业作为投资重点C.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D.鼓励引进外资发展生产答案A通过时间定位可知,两次战争期间苏
30、(俄)联实行的经济政策分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苏联模式,前者作为战时经济政策,旨在集中国内资源支持国内战争,后者作为计划经济模式,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否定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故A正确。3.1967年11月7日,在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大会上,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报告中,勃列日涅夫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该理论()A.立足于苏联社会的真实状况B.导致了苏联社会发展的停滞C.继承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D.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答案B勃列日涅夫统治前期,苏联经济建设取得许多成就,但高度
31、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未改变。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宣称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利于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社会机制失去了活力,导致苏联社会发展的停滞,故选B项。当时苏联仍然存在着大量社会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领域,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领域,故C项与史实不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故D项错误。4.下图为19711985年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示意图,导致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B.高精尖科学技术发展滞后C.固守旧有经济发展模式D.市场调节作用的失败
32、答案C阅读数据图可知,19711985年苏联的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都在降低,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始终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这反映出苏联模式下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消极后果,定位时间可知,20世纪7080年代苏联领导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因此C正确。该时期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并非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因此A错误;B与本题设问没有直接联系,且苏联的科学技术在该时期属于世界先进水平,B错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否定市场的调节作用,所以D错误。5.下图是某历史书籍中的内容。由此判断该事件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控制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发生改变A.
33、东欧剧变B.苏联改革C.美苏争霸D.苏联解体答案A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该事件是东欧剧变,故A项正确。6.有学者评论说:“东欧各国人民在抛弃信誉扫地的政治和经济机构时,并不一定就放弃了他们原先给予希望的、但被那些机构的头头们所背叛的理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那些新解放的社会要仿效的十全十美的样板。”该作者所评论的是()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建立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情形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东
34、欧各国抛弃了原有的政治经济机构,但人们并没有抛弃原有的理想,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体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人们的迷茫,C项正确。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立,是东欧国家信仰强化的表现,A项错误。华约组织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B项错误。材料与“多极化”无关,D项错误。7.下表是“中国1957年和1978年的三农数据对比表”。据此可知,这20年间我国()年份农业劳动者总数(万人)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农业总产值指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数19571931084.6%10010010019782942682.1%184958095.45A.农业现代化进程
35、基本停滞B.城镇化推动了农村发展C.农村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农业剩余人口问题严重答案D从材料中1957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数的变化可知,1978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所需要的农业劳动者的人数应相应减少,而材料数据显示1978年农业劳动者的总数对比1957年有大幅度增加,这反映出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人口,故选D项。据1957197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指数的变化可知,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故排除A项。比较材料中1957年和1978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可知,至1978年,我国城镇化没有较大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农
36、村的改革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8.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答案D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它的“光荣退休”说明我国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起来,所以这个“新时代”是指市场经济时代,D项正确。考点四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
37、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A.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B.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C.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加快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答案A材料“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2.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二战以来争斗最激烈的地区,致使两国关系一直紧张的历史根源是()A.美、苏为争夺霸权而各自支持一方B.印巴两国的社
38、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C.印巴两国都是“有核国家”,互不信任D.英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分治政策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致使印巴两国关系一直紧张的历史根源是英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分治政策,D项正确。3.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表明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共同的隐患。该隐患主要是指()A.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市场B.没有形成独立的货币体系C.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制D.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答案A据所学可知,东南亚各国获得独立后,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和资金缺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外资和国外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A项正确。4.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
39、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和卡斯特罗分别成功领导了印度、中国、埃及和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这反映的历史大潮是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与振兴,B项正确。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只是他们革命斗争的一部分,A项错误;印度和埃及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C项错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由美苏等世界大国构建的,D项错误。5.迪拜是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被称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贸易之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促进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建立计划
40、经济体制B.发展石油经济产业C.实行自由主义D.国家干预经济答案B迪拜位于中东地区,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丰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地区通过发展石油产业,经济迅速起飞,故选B。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其主要原因是()A.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C.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D.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答案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现代化建设浪潮,故选C。A、B是亚洲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是拉丁美洲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故排除。7.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稳步上升;而发达国家
41、经济陷入衰退、复苏乏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不断增长,民族主义情绪滋生,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表现为国家利己主义。这在本质上表明全球化()A.导致发达国家日益处于不利地位B.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C.扩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D.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冲击答案D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所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力量有所衰退,发达国家在政策上的“反全球化”倾向正是其极力维护旧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表现,进而也从侧面反映出全球化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冲击,故D项正确。8.虽然国际贷款和援助大量进入,但截至2018年非洲仍有33个国家被联合国列入“全球最不发达国家
42、”名单。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率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了2005年的50.4%。这说明非洲()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特征B.联合自强推动社会发展C.区域集团改善经济秩序D.政治合作提升国际地位答案B材料“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说明联合有利于推动非洲的社会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非洲通过合作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济秩序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而是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故排除C、D两项。考点五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1.1963年1月,联邦德国
43、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政府高官要加强密切磋商;两国在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尽可能达成统一的立场形成共同方案。该条约的签订()A.为西欧一体化奠定基础B.标志着法德开始走向和解C.消除了欧洲内部的矛盾D.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已分裂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爱丽舍条约规定,“两国在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尽可能达成统一的立场形成共同方案”,这一规定推动了法德的合作,为西欧一体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1951年巴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开始走向和解,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与
44、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排除D项。2.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其基本职能包括:为成员方提供开展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和论坛;解决成员方之间的贸易争端,避免贸易战;强调成员方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促进贸易管理体制的一体化。由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A.开启了经济全球化时代B.意在保持成员方经济同步繁荣C.实现了国际贸易平等化D.旨在追求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为成员方提供开展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和论坛,解决世界贸易争端,促进贸易管理体制的一体化,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旨在追求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故选D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前,经济全球化
45、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经济不可能会同步繁荣,故B项错误;当今时代,国际贸易并未实现平等化,故C项错误。3.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5%。这种差别说明()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答案D根据材料“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5%”,可知由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贸易规则更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被它们积极利用,
46、故D项正确。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A项错误。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冲击,而不是发达国家,故C项错误。4.与以往反对全球化力量来自民间社会不同,近年来英美等国的政府力量成为反全球化力量的主力,如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成功,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TPP、巴黎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了国际社会高度警觉。由此可见()A.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B.英美是经济全球化主导者C.逆全球化逐渐变为世界潮流D.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答案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行为,英国公投脱欧、“美国优先”的策略都是
47、受其本国保护主义的影响,即全球化发展受保护主义掣肘,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英美的逆全球化行为,故B项错误;当今世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逆全球化现象,而非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D项与题意不符。5.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指出:当前,越来越多的选民要求从“全球势力”手中“夺回控制权”(主权)。这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而是要求各国建构新的机制保障民众利益,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这说明()A.逆全球化现象的泛起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盛行C.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D.革新国内政治是全球化的前提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当前越来越多的选民要求各国建构新的机制保障民
48、众利益,并对世界保持开放,这从反面说明世界并不开放,经济全球化亟待深入,故选C项。材料中“并不是要通过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来孤立各个经济体”说明不是逆全球化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革新国内政治的问题,故D项错误。6.下表是20062008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单位:%)。类别2006年2007年2008年发达国家美国2.92.92.51.92.21.9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拉美9.89.811.58.95.08.810.08.44.3上表可以说明()A.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国力衰退B.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局面C.美
49、国不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20062008年,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拉美等的经济增长率较高,说明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但无法体现其国力衰退,故A项错误;当今世界,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故C项错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加大,故D项错误。7.2016年,美国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指出,过去35年,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公司更容易关闭美国的制造工厂,更方便把工作转移到墨西哥、中国和其他国家,去劳动力最便宜、税收最低、环境保护要求最弱的地方寻找劳动力
50、。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B.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大赢家C.跨国公司的国家属性消亡D.产业转移固化了国际分工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跨国公司很容易关闭在美国的制造工厂,把工作转移到“劳动力最便宜、税收最低、环境保护要求最弱”的发展中国家,这反映出产业转移固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故选D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故A项错误;在桑德斯的分析中,发达国家是最大赢家,故B项错误;跨国公司的国家属性并未消亡,故C项错误。8.进入21世纪,世界上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法国反对其他国家的“全球化强加”,维持自身文化传统;非洲则以取消债务、消除贫困、防止非洲的边缘化为目标
51、。这反映出()A.发展中国家反对全球化B.欧美国家主导了全球化C.全球化对各国影响不同D.反全球化成为世界主流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和非洲对待全球化采取不同的策略,说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不同,故选C项。A项以偏概全,排除;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而非欧美国家,B项错误;一些国家反对全球化,不等于反全球化成为世界主流,排除D项。考点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1.“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的这一论断()A.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
52、复杂国际形势B.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C.抓住了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中的主要矛盾D.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理论基础答案C依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对于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度,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邓小平抓住了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中的主要矛盾,C项正确。2.两极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此背景下()A.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复存在B.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的一切事务C.意识形态的冲突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无发言权答案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识形态冲突逐渐缓和,故C项正确。当今世界动荡局势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发达国家不能主宰一切事务,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
53、治事务中越来越具有发言权,故D项错误。3.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政治军事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反映了当今世界()A.国家之间经济差距加大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市场经济制度普遍建立D.贫困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答案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重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B项正确。4.哈佛大学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这最能
54、说明()A.20世纪末国际新旧格局的交替B.广泛而快速的信息传播引发恐慌C.当今世界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D.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答案C由材料“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911”“巴以冲突”“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总体上呈现缓和态势,但仍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C项正确。5.20世纪中期以来的阿以问题、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到21世纪的阿富汗问题、利比亚问题、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地区性冲突不断。这些问题的产生发展甚至激化说明()A.地区性问题有可能威胁到世界和平B.和平与发展已不是世界的主要潮流C.多极化趋势发展必然激化地区
55、矛盾D.两极格局比多极化趋势更利于和平答案A根据材料“20世纪中期以来的阿以问题、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到21世纪的阿富汗问题、利比亚问题、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地区性冲突不断”可知,地区性的问题会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其可能威胁到世界和平,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错误;C项“必然激化”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项表述材料未体现,错误。6.面对当今世界众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A.B.C.D.答案B
56、“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有利于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材料未体现,错误。故B项正确。7.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A.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B.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C.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答案B据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可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项正确。A项不符
57、合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C、D两项错误。8.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会标用20根形似光纤的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篆刻隶书印章。该会标的寓意有()经济全球化下,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国际竞争消失中国融入世界,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A.B.C.D.答案C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依然存在。中国杭州承办G20峰会,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寻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愿望。会标中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世界联通
58、和科技进步等元素。正确,错误,C项正确。【综合集训】1.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建立“福利国家”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D.发展“混合经济”答案C2.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交给国会的咨文中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近来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美国()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B.以帮助盟友为义务C.以称霸世界为目的D.
59、以对抗苏联为根本答案C3.曾任美国陆军部长的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刘易斯史汀生主张美国()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答案B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
60、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答案A5.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答案D6.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B.世界各国跨入了知识经济时期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
61、位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答案D7.美国学者弗兰克萨克雷认为,二战后初期部分学者主要关注西欧和日本的复兴。他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多年来他们(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主导了大部分世界交易,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未来的繁荣依赖于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兴。前殖民地和现有的殖民地的存在价值均被忽略了”。这表明弗兰克萨克雷观察历史的视角侧重于()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B.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进程C.以全球视野观察历史D.欧日为中心的狭隘立场答案C8.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从西方国家垄断向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方向转变,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围绕责任、权益的合作与竞争同步增长,新兴大国力图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62、这说明()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西方已经无力主导国际事务C.旧的世界秩序已经完全崩溃D.国际力量对比已经完全改变答案A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长久以来,欧美国家在科幻片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通过科幻片将其价值观传递给其他国家,最常见的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一个或几个超级英雄承担着拯救世界的重任。而国产电影流浪地球中体现了中国亲情观念、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影片表现的价值观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无论是影片中组成联合政府、发动全球数千个救
63、援队抢修“行星发动机”,还是最后各国救援队集体手动推撞针,都让人们看到,当危机来临时,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是渺小的,唯有集中力量形成共同体才有希望。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谋人类福祉。论述: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经历了战争的惨痛教训,二战后谋求成立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欧洲的联合促进了欧洲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倡导和践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文化包
64、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谋人类福祉的成功典范。综上所述,合则利斗则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每一个国家的使命和担当。教师专用题组【综合集训】1.二战后初期,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在进呈给时任总统杜鲁门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如果继续执行限制德国的政策,除非让德国人饿死,否则德国将成为西方盟国纳税人的沉重负担,最终也将使欧洲其他国家“衣衫褴褛”。杜鲁门最终接受了胡佛的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A.将英法美占区合并成联邦德国B.将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C.将联邦德国吸收为北约成员国D.推动德法和解和欧洲统一进程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二战
65、后初期,胡佛不希望继续限制德国,杜鲁门最终接受了这一建议,其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将援助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施行于联邦德国,故选B项。A项属于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C项属于军事方面的表现,排除;D项并非美国的目的,排除。2.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口号,并表示会对任何一个提出要求的发展中国家给予经济和技术援助。这说明()A.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B.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C.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D.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拉拢,这从侧面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苏联不可忽视的国际政治力量,说明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
66、击,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对发展中国家的拉拢,不能说明美国开始收缩势力范围,也无法说明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故C、D两项错误。3.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折射出()A.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B.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C.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D.“一超多强”局面遭到削弱答案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损害国际公平正义,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折射出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当今世界,一些国家仍然奉行霸权主义,故C项错误;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
67、”局面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4.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这表明()A.英国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B.美国需要采纳英国的方案C.美国尚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营体系D.美英两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答案A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二战中英国遭到巨大损失和破坏,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从材料信息看,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尽管英国实力下降,但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外交智慧谋求更大的利益,这表明英国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故选A项。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的怀特计划得以
68、通过,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排除;当时的美国实力远远超过英国,美国希望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更大的利益,并未与英国结成利益共同体,故D项错误。5.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加大经济干预的力度B.经济“滞胀”影响人口就业分布C.新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D.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D材料反映了美国从事第一、第二产业人口比例下降,而从事第三产业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其主要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结构的
69、变化,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的影响,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干预的力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是经济“滞胀”对人口就业分布的影响,故B项错误;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6.19541960年间,苏联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D.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答案A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从材料信息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初期,农业有所发展,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
70、初,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故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真正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农业,并不能得出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没有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故D项错误。7.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A.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
71、席位C.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D.新兴国家面临原有国际秩序束缚答案D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美苏两极对峙,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在经济上寻求合作,企图打破原有国际秩序束缚,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区域性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关系不大,排除B项;C项中“开始波及”表述错误,排除。思路点拨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
72、即资本主义在国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8.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首次峰会。材料反映了()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二十国集团成立的初衷是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举行首次峰会的目的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说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故选A项。当今时代,冷战思维依然存在,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故C项错误;当
73、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故D项错误。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变化如下表所示。这些变化表明()(1)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3)各区域集团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经济矛盾越来越以政治、种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A.各国经济失去了独立的意义B.国际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C.经济全球化排斥经济区域集团化D.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化并存答案D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区域集团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经济矛盾越来越以政治、种族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变化是各国维护本国民族利益的表现,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化,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并
74、不会使各国经济失去独立的意义,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故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并不会排斥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人们对于战争起因的深刻反思之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应运而生,其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经济学家认为,由于遵循扩大市场、深化分工、发挥优势的客观规律,国际贸易是几乎所有参与者都从中获益的正和博弈。发达国家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主导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能够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
75、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发展中国家作为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全球产业链中开始占据一席之地,得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摘编自洪观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共同繁荣之路材料二1980年至2016年,欧美前1%的富有群体收入增长约200%;新兴国家劳动者收入增长约100%,与此同时,欧美后90%收入的群体平均收入只增长50%。劳动回报不足给发达国家“沉默的大多数”带来不平等感,资本为了降低劳动报酬率,把大量本可由他们从事的工作岗位,转移到了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印度和越南等新兴国家,资本和新兴国家劳动力客观上瓜分了本来可以由他们赚取的收入,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相对贫困,这些发达国家的中产和
76、底层劳动者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度趋于保守并逐渐演变成政治上的本国优先主义。摘编自林采宜、王耀辉经济逆全球化的原因和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所发挥的作用。(1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答案(1)有利因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高新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8分,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作用:扩大了国际市场规模;深化了国际分工体系;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了世界经
77、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8分,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2)问题:发达国家贫富分化加剧;中产和底层劳动者就业岗位减少。(4分)影响:给大多数底层民众带来不平等感;发达国家民众排斥经济全球化;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5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体系、推动力、国际格局变化、高新技术、经济体制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际市场规模、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合作、国家经济发展、构建国际秩序的积极影响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社会财富分配、就业岗位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底层民众的感受及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