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检测(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中MOE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完成第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速度:P=Q=M=OE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C.MO为晨线D.EO为晨线2.关于此时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A.Q点的地方时为17:00B.E点地方时为6:00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D.再过8小时全球处于同一日期答案:1.D2.D解析:第1题,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P、Q、M、E位于同一条纬线上,O点比P、Q、M、E四点纬度高,
2、故线速度P=Q=M=EO;图示半球为南半球,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左岸侵蚀严重;图中MOE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故SP和SQ中必有一条是0时经线,根据晨昏线的分布情况可以判断0时经线只能是SP,推出EO为晨线。第2题,SQ为180经线,图示Q点和P点所在经线相差120,故SP为60W经线(地方时为0时),利用“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可以计算Q点的地方时为16:00;图示E点正值日出,其所在的纬线昼短夜长(昼弧段小于夜弧段),故当地的日出时间在6时之后;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根据“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的原则,可以确定非阴影部分是6日;SQ所在经线的
3、地方时为16时,再过8小时,SQ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读下面的光照图,完成第35题。3.若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经度为()A.30EB.30WC.60ED.60W4.此时,赤道上东半球范围内处于夜晚的那一段经度差()A.小于90B.大于90C.等于90D.等于1805.一位游客于3月21日清晨到天安门广场(116E)参观升旗仪式,天气晴好,当日升旗时间为地方时6时。由此判断,升旗手准备升旗的那一瞬间,游客手表显示的时间是()A.6:00B.6:06C.5:44D.6:16答案:3.A4.B5.D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
4、针,所以图示区域为南半球;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计算可知A地地方时为3时。此时北京时间为9时,则A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所以A地经度为30E。第4题,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赤道上处于夜晚的经度范围是地方时18时到次日的6时,根据图示,经度应该是105W向东到75E,而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从20W向东到160E,取二者交集,可得经度差为95。第5题,春分日地方时6时日出,即116E为6时,手表显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经度相差4,时间相差16分钟,故手表显示的时间为6:16。岱崮地貌是继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
5、有三叶虫化石。该地貌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典型特征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坦。崮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该地貌在山东省临沂市普遍分布。下图示意岱崮地貌景观。据此完成第67题。6.山东省临沂市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7.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为()A.固结成岩岩层断裂地壳抬升外力侵蚀B.岩层断裂裂隙扩张岩浆喷发地壳抬升C.岩石堆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岩石堆积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答案:6.D7.A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组成该地貌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因此山东省临沂市岱崮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
6、岩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第7题,石灰岩形成后,地壳运动使石灰岩岩层断裂,之后地壳抬升,海拔升高,经外力的侵蚀形成岱崮地貌。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8.图中断层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B.C.D.9.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答案:8.D9.B解析:第8题,岩层发生明显错动,说明形成后岩层被断层切断,再有岩层堆积。故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第9题,图中乙处是堆积岩层,其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该图为北美洲落基山脉中某地区,图中甲处断层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7、,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由图可知,丁处岩石是变质岩,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在锋面气旋中,由于冷锋的移动速度较快,冷锋追上暖锋而形成的天气系统称为锢囚锋。图1示意锋面气旋与锢囚锋的剖面。据此完成第1011题。10.图2中关于图1中锢囚锋符号的绘制,正确的是()图1图211.近地面P处未来几日的天气情况最可能是()A.气压降低B.气温升高C.持续晴朗D.连续降水答案:10.B11.D解析:第10题,图1中锋面气旋呈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位于北半球,而图中锋面移动方向是从西南到东北,由此可知B项符合锢囚锋符号。第11题,由于锋面附近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上升的过程中
8、通常会形成阴雨天气;图示锋面是从西南到东北方向移动,未来几日P处受到锋面的影响,形成阴雨天气,故D项最可能出现。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甲和乙位于地面,丙和丁位于高空。读图,完成第1213题。12.图中各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A.乙甲丙丁B.甲乙丙丁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13.M地的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答案:12.A13.C解析:第12题,根据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可知,四地气压排序是乙甲丙丁。第13题,M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因此M地为西南风。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方位角(以正北方向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41
9、6题。14.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15.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加快B.太阳辐射增强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D.海陆的热力差异16.该地的气候特征是()A.冬冷夏热,全年少雨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冬冷夏热,夏雨稍多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答案:14.C15.D16.D解析:第14题,读图,风向方位角是以正北方向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转过的角度。7月,该地的风向方位角约为230,故盛行风向是西南风。第15题,读图可知,89月期间,该地风向由8月前的西南风转为9月后的东北风,风向变化明显。我国属
10、于季风气候,故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第16题,该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应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故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第1718题。17.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A.海水流动快B.有暖流经过C.太阳辐射强D.靠近陆地18.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A.降水少B.辐射强C.海气温差大D.风力强答案:17.B18.C解析:第17题,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
11、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第18题,东海海域冬季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海气温差大,蒸发强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数码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完成第1920题。19.图中()A.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熔化作用下进行20.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答案:19.C20.B解析
12、:第19题,图中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过程,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据目前的研究可知,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变为煤炭和石油,不属于熔化过程,经熔化作用最终形成的是岩浆。第20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二、综合题(共60分)21.(14分)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3
1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答案:(1)背斜。判断依据: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形成低地。(3)绘图略。(4)原则: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时间晚的砂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的原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
14、碎,易被风化侵蚀形成低地。第(3)题,山区公路的线路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22.(16分)下面两图中,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图2(1)图1中A季节为北半球季,B季节为北半球季。导致A、B两季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不同的原因是。(2)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其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图2四地中的地。(3)图2中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其气候是常年受图1中(填“甲”“乙”“丙”“丁”)影响形成的。(4)图1中B季节时,40N的亚欧大陆东岸盛行风,气候特征为。答
15、案:(1)夏冬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全年高温多雨(3)全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全年湿润)丁(4)西北寒冷干燥解析:第(1)题,从北半球夏季气压带位置偏北、冬季气压带位置偏南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甲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确定甲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控制地区气候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对应图2中的地。第(3)题,地区位于亚欧大陆40N60N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温和湿润的西风带影响。第(4)题,冬季亚欧大陆东岸地区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23.(14分)读世界表层部分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画出四股洋流的流向。(2)四股洋流中,受盛行风影响形成的是,受东北信风影响而形成的是。(
16、3)澳大利亚东岸A地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而同一纬度的西岸B地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试从洋流方面分析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4)简述洋流对海洋航运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答案:(1)画图略(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2)(3)东岸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4)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至较低纬度海区,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解析:第(1)题,四股洋流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洋流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洋流受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第(3)题,通过读图分析可知,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洋流性质不同,东岸为暖流,对沿岸气
17、候起增温增湿作用;西岸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第(4)题,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降低能见度;从极地来的洋流会挟带冰山,增加航行危险。24.(16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爵士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示意图(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其典型的陆地自然地带是带。(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丁四
18、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灾害威胁的是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地。(3)在甲、乙、丙、丁四地中,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最明显的是地。丙地所处的陆地自然地带是带,丁地所处的陆地自然地带是带。从丁地到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4)造成四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答案:(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丙(3)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向内陆(4)地形海陆位置解析:第(1)题,甲地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陆地自然地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多发生高山冰雪灾害。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第(3)题,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最明显的为海拔最高的乙地。丙、丁两地为背风坡,但丁地位于沿海,降水稍多于丙地,丙地位于温带荒漠带,丁地位于温带草原带。第(4)题,由以上分析可知,造成四地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海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