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
2、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讲授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更适应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并 “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急需安定的
3、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今天我们将探究新儒学在西汉复苏到被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即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历史过程。如何评价“焚书坑儒”?(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3)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上的活跃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纷飞,社会经济破坏严重。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刘邦吸取秦暴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统治者在治国思想上走向另一个极端。(2)措施: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
4、取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如减租、免奴为庶人,士兵复员回乡授予田宅,免其赋役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汉随秦制”、“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帝王处理;然当时国家面临南北边境不宁、境内王国尾大不掉的局面,需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上西汉前期的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因而出现汉武帝时期的“举贤良对策”。2.“有为”(1)原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
5、展趋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贤良对策”汉武帝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拨品行才能之人为官(1)方式: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2)作用: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
6、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等。尤其是董仲舒,为儒学的复兴和被尊崇甚至使儒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他还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全面肯定并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合作探究1: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儒学的自我调
7、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
8、统局面的需要。(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
9、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10、”。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合作探究2: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
11、”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阴阳五行家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校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
12、物的生成法则。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不断循环并从而变化”的理论发展出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
13、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五德转移”的结果。合作探究3: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
14、会背景。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4、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1)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合作探究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15、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
16、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汉武帝采取尊儒的措施合作探究5: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
17、学。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引导学生注意与孔子晚年编定的六经的区别)。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18、”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
19、,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在民间独尊。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
20、年之久。2、独尊儒术的结果(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4)思想文化专制导致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合作探究7: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合作探究8:如何评价新儒学?(1)积极加强了
21、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消极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小结春秋战国秦汉初(西汉后期)汉武帝以后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