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清北组高二583班周测历史试题5.16范围:全部,侧重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选题1.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 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明朝内阁制的设置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2.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A. 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B. 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C. 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及三次革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1911年”、“1949年”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公元前221
3、年秦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建立。第二次革命指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第三次革命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1911年发生的第二次革命的内容,计划经济的确立是在1956年,与1949年发生的第三次革命无关;B选项中描述的是实现三次革命的事件,并非革命的内容,并且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不是1911年,错误;C选项错误,封建制度确立是在战国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未使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故
4、正确答案为D选项。3.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机构:各部门首长联合议事,资历浅者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参与议事,诏敕的颁行必须有宰相的附署。据此推测,该机构是A. 枢密院B. 政事堂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B【解析】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这种职位在唐朝时设立,三省长官联合议事的机构是政事堂。故答案为B项。枢密院是管理军务的机构,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产生时已不存在宰相,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A. 削弱门下省审议权B. 减少
5、决策失误C.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D. 集权于中书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可知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门下省,排除A;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中央监察制度,排除C;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集权于中书省,排除D。所以选B5. 在明神宗实录中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威福),下侵六曹之职掌(职权),终以取祸。”叶向高认为明朝内阁( )是中央决策机构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权力膨胀易招祸阁
6、臣的职权由制度决定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威福),下侵六曹之职掌(职权),终以取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材料未体现阁臣的职权由制度决定,排除。故选B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6.宋太宗曾经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B. 设三司使掌管财政C. 设中书门下分管行政D
7、. 设枢密院分掌兵权【答案】A【解析】【详解】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派文臣出任地方州郡长官。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均是中央官制的内容,对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有促进作用,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D项。7.蒙古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此事实反映了A. 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B. 蒙元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C. 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正统D. 周边少数民族融人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让蒙古子弟
8、学习汉语、汉文”“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独尊地位和程朱理学,故 BC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蒙古族的情况,故D项错误。8.乾隆皇帝说:“国家设官分职,关键在人主“太阿不移”,“盖有是君方有是臣,惟后克艰厥后,庶臣克艰厥臣”。乾隆帝在这里论述的核心是( )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B. 古代君王与臣子的关系C. 君主专制与民主的关系D. 古代行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答案】B【解析】“国家设官分职”未必只说中央的官员设置,故排除A;“关键在人主太阿不移”、“有是君方有是臣”是在说君臣关系而不是行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故排除
9、D而选B;题干中没有说到民主的信息,故排除C。9.自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如图反映了皇帝与宰相关系的演变过程,从下图中可以判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加强B. 君权与相权都逐渐削弱C. 相权逐渐加强D. 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分析】皇帝与宰相关系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从图中丞相的待遇变化可以看出来,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君权逐渐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君权逐渐加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君权逐渐加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皇帝与宰相关系是
10、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 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向周天子朝觐述职,故正确,故选B。11. “公元11839年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是指中国古代农业A
11、. 是世界上最发达的B. 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 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D. 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从题干材料看,作者认为公元11839年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但又处于不利的境地,只有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强调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达状况,D项说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简陋性,均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12. 下列关于中国冶铁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有世界最早的铁器出现在中国中国书籍的的人工治炼铁器出现在春秋晚期汉代开始用煤做治铁燃料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以水力为动力鼓风治铁。A. B. C. D.
12、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早进行人工炼铁的是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错误;中国书籍的的人工治炼铁器出现在春秋晚期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汉代开始用煤做治铁燃料的说法正确,符合题意;东汉杜诗发明水排,以水力为动力鼓风治铁,符合题意。因此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选项排除。13.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B. 自然经济逐
13、渐走向瓦解C.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清代人地矛盾,这导致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缓解人地矛盾,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项错误;清代之前铁犁牛耕已经在江南推广,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是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得出清代人地矛盾的结论。再从人地矛盾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的关系,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4. 有学者认为:“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
14、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材料中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A. 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B.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 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专制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说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故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是重要的方面,但是不全面,排除B;C项与题意无关。依据所学可知,阻碍中国古代经
15、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故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经济的发展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15.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商品经济的繁荣B. 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D. 政府的推动【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模式讲究的是自给自足,不会导致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次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6.唐代中
16、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A. 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B. 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C. 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D. 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答案】D【解析】唐代的市籍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工商业者的管理而实行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市籍制度和市场秩序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工商业者管理而非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和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7.元代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主要贡献是A. 学会养蚕缫丝B. 发明缂丝技术C. 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D. 使棉纺织品更加具
17、有艺术神韵【答案】C【解析】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育蚕和丝织技术了,排除A;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段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所以排除B、D;黄道婆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所以答案选C。1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 小农经济封建制度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 铁器使用个体生产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小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统治者又采取措施保护小农经济,以巩固封建统治。A项符合题意。B选项没有经济基础;C选项本末倒置;D选项没有上层建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局限性:(1)分散性:属于一家
19、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封建王朝政策的影响。19.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 战国B. 西汉C. 南北朝D. 北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冶铁业中,西汉开始用煤,北宋时普遍使用煤,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广泛流行。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早于汉代,CD项晚晚于汉代,不符合“开始于”
20、这一条件,故排除ACD。点睛:一套试卷都是难题的试卷不是好试卷,每套试题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题,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再有大约一半左右的中档难度试题,还有约20%左右的难题,这样的试题设计才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效度。所以考生在考试过程之中,要争取把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都做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难题尽量争取即可。千万不能看清基础题,在这样的题上不丢分就等于得分。这一题就属于基础题,或者说是送分题,得不到就可惜了,可见注重基础有多重要。20.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
21、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 人文精神B. 多元包容C. 整体思维D. 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C正确。A项中“人文精神”、B项中“多元包容”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21.关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的表述中,不
22、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现实B. 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 对后来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D. 促进了当时社会改革和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并未促进当时社会改革和革命,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不正确的”,故选D;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现实,对后来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所以ABC说法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正确的”,故ABC不选。【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现实,对后来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但社会影响小,
23、并未促成社会改革和革命。22.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这一言论意在A. 说明“春秋之法的不合理”B. 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C. 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思想D. 批判先秦“天人合一”理论【答案】B【解析】董仲舒认为“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即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人要听从君主的,君主要听从上天,其本质意图是,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为封建君主专制制造理论依据,B正确;A与材料观点相悖,排除;“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目的在于树立君主的权威,并非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排除C;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D错误。23. 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
24、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A. 克己复礼B. 性善主张C. 仁者爱人D. 兼爱主张【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家马棚失火后,孔子只关心是否有人受伤,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
25、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A. 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 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是说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了正常欲望或者说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就是人欲。故答案为B项。区分人欲和人的正常欲望,就是为了说明人可以有正常欲望,排除AC项;人欲不符合天理,人的正常欲望符合天理,排除D项。2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A.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 善用权力,建立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墨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6、爱人如己,崇尚和平,体现了兼非攻思想,属于墨家思想,故A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儒家思想,故B排除。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故C排除。善用权术,建立威权,属于法家思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名师点睛】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墨家学说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
27、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26.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从对表中人物等级的安排可推测,东汉( )A. 在文化上尊孔崇儒B. 在经济上重农抑商C. 在政治上无为而治D. 在用人上乡举里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班固在给人物划分等级时,出于上等的是孔孟圣人和尧舜、周文王这样的明君,中等的则有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和法家的实践者秦始皇,处于下等的是夏桀、商鞅之内的暴君,可见,班固创作史书的历史观、品评人物的价值观都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不符合儒家“仁”的核心思想的人物无法被评为上等,故选A;法家治国在经济上主张重农抑
28、商,则秦始商鞅和李斯等的等级应该很高,但实际上不是,排除B;道家在在政治上无为而治,则老子的等级应该很高,但实际也不是,排除C;汉武帝时期开始在用人上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察举制,则文能治国和武能安邦的人才应该靠前,但实际也不是,排除D。27.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学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汉代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明末清初,出现了对儒家思想反思和批判的思源,因此,儒家思
29、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点评:对儒家思想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孔子思想、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儒家思想主张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影响上,多以史料、名人观点等切入,用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8.以下是宋史中出现的人名: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由此可见,宋人取名深受当时哪一思想的影响( )A. 佛学B. 道学C. 理学D. 法学【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史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名反映了理学的纲常伦理思想影响巨大,故C项正确;佛学并不主张纲常伦理,故A项错
30、误;道学也没有类似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法学主张以法治国、严刑峻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守节、克让、从信、安仁、端礼、忠恕”,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些都体现了理学的纲常伦理思想,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9.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A. 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 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 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 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详解】“仁”是倡导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说明国人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追求,C正确;A中
31、均以说法绝对,排除;B中应经成为说法错误。中显然不符合事实。30.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B. 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C. 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D. 独尊儒术,拒绝接受儒家思想以外其他所有思想派别的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意为凡是不在六艺之内的,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儒家),要断绝他们的进
32、身之道(诸子百家之学),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并进。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强调了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31.以下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A.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B.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C. 墨家道家法家儒家D. 法家墨家
33、儒家道家【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与儒家的思想相符;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与道家的人生态度相符;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法家关注国家建设,故属于法家学说;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与墨家思想相符,属于墨家,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2.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等绘画“六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理论。宋代书画家承袭其思想,苏轼曾自谓
34、:“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 注重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描绘B. 着重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内容C. 注重利用画面表达主观意境D. 主张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追求”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注重利用画面表达主观意境。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画的特点,不是内容,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3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雅典首席将军。下列民主内容与伯利克里有关的是A.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B.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C. 建立起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
35、为单位进行选举D. 实行“陶片放逐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民主政治的表现。依据所学可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除了十将军之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选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起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D选项错误,针对某些别有用心的野心家,克利斯提尼改革制定了“陶片放逐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4.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孙中山主
36、张A. 调节社会财富,解决民生问题B.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C. 通过政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D. 进行民族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答案】A【解析】“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的信息说明孙中山关注民生,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故A正确;B是中共土地政策;C是民权主义;D是民族主义。3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人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人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人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A.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B. 中国工业崛起抵制
37、西方侵略C. 西方商品涌人冲击自然经济D. 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工业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在列强经济侵略下,“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说明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故选C;材料主要反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排除D。36.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A. 汉口B. 九江C. 重庆D. 苏州【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此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重庆,故C正确;汉口、九江、苏州不符合“最远”,
38、排除AB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甲午战争以后,外国轮船沿长江最远可以到达”,结合所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37.鸦片战争后,梁廷枏先后作海国四说瀛寰志略,于”英吉利国”的“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的“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材料反映了A. 作者对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不满B. 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次C. 作者对西方民主制度有初步涉及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巴里满”(议会),“米利坚合众国”“议事阁”更多记述详备,注目大半俱在“视听自民”和“聚众公议”可知梁廷枏对西方民主制度形式上已有所关注,但仅停留在民意公议
39、层面,但还未真正涉及西方民主制度的内涵,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作者反对清朝专制体制,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此时向西方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故排除。D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故排除。38. 马丁路德说:“世俗的权利受上帝委托惩治奸邪、保护善良。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世界中执行他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不论任何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修士,世俗权利都有权管他。”这一主张A. 宣传了平等自由的原则B. 否定了君权神授C.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D. 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40、【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从材料的内容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力。A与题意无关;B说法错误;D错误,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9.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耶稣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A. 倡导宗教宽容B. 宣扬教会权威C. 反对宗教改革D. 抨击罗马教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基督
41、的谦恭与教皇的倨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1521年的时间不难判断,这些木板画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的特点是反对罗马教会的专制而不是反对宗教本身,据此可以推断正确答案。其他选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所以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40.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 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刺激了经互会的成立 标志了“冷战”的正式开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标志了“冷战”的正式开始是1946年杜鲁门主义出台,不是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是美国加强对西欧控制,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此行
42、为刺激了苏联为首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41.1980年,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过严肃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撤销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1968年)枉加给刘少奇同志的“叛徒、内奸、工贼”等罪名和“把刘少奇同志永远开除出党和撤销其党内一切职务”的错误决定,并恢复个人名誉。下列对此则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 八届十二中全会做出的决定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B. “刘少奇案”反映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C. 为刘少奇同志平反,反映了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作风D. 为刘少奇同志平反,反映新时期民主法制重建的任务完成【答案】D【解析】为刘少奇同志
43、平反标志着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开始,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表述。排除。42.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是( )A.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C. 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D. 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答案】B【解析】【详解】依旧材料可知秦朝军政大事的决策经过“朝议”和“裁决”两步。通过“朝议”,可以减少重大觉得的失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非中央对地方,排除A项。秦朝是丞相制,丞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朝议”体现决策过程,但无法促使官员彼此牵制,故C项错。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朝议”后依旧要由皇帝
44、“裁决”,本质上依旧是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43. 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割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明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C.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D. 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制度【答案】B【解析】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宰相,实质上是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故B正确;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不是明朝,故A错误;废除丞相制度不属于实质,故C错误;废除中书省制度也不是实质,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实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宰相的实质出发,即可排
45、除无关选项,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的正确答案。44.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侵略,爱国军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下列人物组合与方框中材料描述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他在台湾率领抗日义军,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撼!”乙、他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堵截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丙、他率领致远号英勇抗敌,壮烈牺牲。丁、他指挥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A. 林则徐、安德馨、邓世昌、彭德怀B. 刘永福、谢晋元、邓世昌、聂荣臻C. 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D. 徐骧、李宗仁、林永升、彭德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方框中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从大家比较熟悉的入手,很容易判断
46、。如,甲是徐骧,排除A和B,丙是邓世昌,再排除D。故答案选C。考点:中国近代史爱国英雄人物徐骧、李宗仁、邓世昌、彭德怀45.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实行A.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B.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C.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 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体现了“平等的原则”,由此推知科举制度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故D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文官和武官的比重,故无法推出重文轻武,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公平的选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断独占的
47、作风”,故无法体现强化君主专制,为此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科举选拔人才的依据的公正,而非是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度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46.“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下列言论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A.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C.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D.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答案】D【解析】材料中“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说明是实行仁政思想,“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属于减免税收仁政思想,故
48、正确;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属于墨家尚贤思想;属于儒家仁思想。47.庄子中载:“深其耕而熟耰(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厌飨。”吕氏春秋也说:“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这表明战国时期A. 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B.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C.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刀耕火种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特点,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
49、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深其耕而熟耰厚(候)之为宝”,学生应该可以直接分析出这属于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48.自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下列哪项不是这种政策的表现A. 宣扬“农为天下本务”B. 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C. 着重水利工程的建设D. 对商业加征重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奉行,商人在古代社会处在士农工商四等级的后面,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不属于抑商政策,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宣扬农本、重视水利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商业加征重税,则体现了政府推行抑商政策,ACD
50、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分析题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 摘编自历史必修三及国学人物黄宗羲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说,法国启
51、蒙运动的先行者都是直接地受了英国影响的。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影响。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斗争与迫害正炽的时候,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在19世纪已覆盖了欧罗巴和北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大西洋的文化(或文明或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包含着“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相对于“大西洋”,“太平洋”则不存在
52、这样的“体系”。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并对其进行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因素,并以中国为例分析“太平洋”不存在这样的“体系”的观点。【答案】(1)政治设计:主张开明君主政体,限制君权;君臣治权平等;强调法治;实行学校议政。评价:一方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2)因素: 一是思想上的影响(分权学说深化);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尊重科学和崇尚自由的社会
53、氛围);三是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影响(对君主立宪制的赞同与宣传)。分析:“太平洋”不存在这样的“体系”是指地处西太平洋的亚洲在19世纪不存在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如:中国此时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的文化专制压抑了人们的思想进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尽管19世纪后期中国有识之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是并没有建立起自由民主的制度。【解析】第(1)问,“政治设计”由材料概括得出。材料信息“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主张开明君主政体;“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
54、约束帝王的人治”得出强调法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得出限制君权和君臣治权平,等等。由“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批评和监督”得出实行学校议政。“评价”,积极方面从对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等角度分析;消极方面从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角度分析。第(2)问,“因素”从材料观即可。材料“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影响。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55、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说明思想上受到英国的影响;“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斗争与迫害正炽热的时候,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说明民主制度上受到英国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尊重科学和崇尚自由的社会氛围上法国也深受英国的影响。“分析”,结合中国史相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点睛:“概括”“归纳”是历史高考常见的设问方式,解题的关键是分层提取信息并归类组合。“分析”一般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审题的基础上,一般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层次回答。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
56、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l.l“近代中国”始于何时?l.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1.3新的综合思考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4.1 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4.2 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第五章 对外关系5.l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邪稣会影响的衰落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文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
57、;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l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答案】评分参考:观点:3分。说明:9分。其中:79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46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3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示例一:观点: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分)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都对当时的清朝产生
58、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9分)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3分)说明:中国社会在16001800年期间,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繁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和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国的考证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如鸦片贸易)、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9分)示例三:观点:学生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在一起,或提出新的观点(如:“近代中国历史的
59、特征并非是一种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酌情给分。说明:仿照上面的表述展开,具体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本书的副标题看,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提前到公元1600年,因此作者是运用全球史观,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的。论证这一观点,需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录的内容看,主要涉及到16001800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对外关系,作者试图表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论证这一观点也要从上文的几个方面分析。考点:史学方法论史观全球史观;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迟滞与辉煌阶段特征
60、。5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世称陶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卒于萧梁大同二年(536)。陶弘景博学多才,不仅仅是涵养清虚的高道,也是享有盛誉的名医,在医药学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究其原因首先是道教与医学具有同源,所以作为宗教家的陶弘景也同时是医药学家;其次,可以从陶弘景本人的家学影响和道教一贯的重医、行医传统来理解;再次,重医、行医也是传道立教、求证信仰的重要手段。他的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本草经集注陶隐居本草效验实用药方药总诀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补阂肘后百一方等等。除此之外,陶弘景的病因病理说,采取了道教传统的气的学说,
61、他把人生病的原因归之为邪气。陶弘景认为治疗疾病,必须考虑到每个病人的具体的、不同的情况,找准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提倡辩证治疗用药。刘永霞陶弘景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陶弘景在医药学领域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陶弘景在医药学领域取得重大贡献的原因。【答案】(1)贡献:主张气论病因说(邪气是人生病原因);医疗观:提倡辩证治疗用药(治疗疾病和处方用药,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做具体地分析);撰述医药学著作;强调医生的医德。(2)原因:医道同源;承继家族好医、治病救人的传统;受道教重医、行医传统影响;求证信仰、传道立教的需要;葛洪等道学家的成就奠基;陶弘景的勤奋努力。【解析】(1)从材料中陶弘景“在医药学领域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重医、行医也是传道立教、求证信仰的重要手段他的医药学方面的著作要陶弘景的病因病理说陶弘景认为治疗疾病提倡辩证治疗、用药”,可知陶弘景在医药学领域的贡献。(2)根据材料“究其原因首先是道教与医学具有同源其次,可以从陶弘景本人的家学影响和道教一贯的重医、行医传统来理解;再次,重医、行医也是传道立教、求证信仰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葛洪和陶弘景自身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