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综合集训(二十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0天一大联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C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由官府垄断转变为出现民间私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教育层面由官府控制为贵族服务,下移为有教无类,有利于处于下层的贵族或普通的民众接受教育,容易形成在贵族之外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
2、故选C项;百家争鸣局面是题干现象的结果而非影响,排除A项;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派,百家争鸣是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题干现象与各家思想的融合无关,排除D项。2(2020怀化模拟)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氏春秋则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后者对孝的认识()A与前者本质相同B更强调个人道德修养C体现了时代潮流D更强调宗法血缘观念C根据材料“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可知,忠孝符合统治阶级和社会的需要,且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订的,糅合了百家精华,形成杂家,超越了儒家仁政的目标,顺应了中央集权的时代潮流,故选C项;儒家提倡孝
3、道,意在实施仁政,而吕氏春秋提倡忠孝,意在培养忠君思想,加强君权,后者对前者有发展,排除A项;儒家强调孝是个人道德问题,而吕氏春秋强调忠孝是社会需要,排除B项;吕氏春秋强调的是为君主服务,排除D项。3(2021德州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D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于是“春秋战国时期
4、出现了富民思想”,D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的高度,A项错误;题干所列举的是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项错误。4(2021泉州质检)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中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一个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C人们对自然宇
5、宙现象提出思考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C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体现出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诸子间思想争鸣的激化,排除A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还不是“权威”,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私学的发展,排除D项。5(2020德州模拟)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统治秩序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C借助权术治国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A“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是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对“礼”的一种总结,由此可
6、知“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规范统治者的统治秩序,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选A项,排除B项;主张在治国时“法、术、势”结合的是韩非子,排除C项;荀子主张用“礼”来规范统治秩序,而不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排除D项。6(2020益阳模拟)在对秦国进行细致观察后,荀子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百吏的恭俭忠信,士大夫的明通而公,朝廷的行政效率,他将秦治视为古代理想政治一般的典范。同时他也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由此可知,荀子()A维护了儒学的尊严 B注意吸收法家思想精华C推崇礼法结合治国D认识到秦朝存在的危机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的儒家的代表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即荀子肯定法,但也认
7、为儒学很重要,故选C项;荀子肯定“秦治”说明重视法家思想,因而“维护儒学尊严”的说法不合适,排除A项;荀子在肯定“秦治”的同时认为其缺点在于没有儒学,排除B项;荀子生活于战国后期,D项与题干“秦国”不符,排除。7著名学者仲大军认为墨家思想是横亘在封建集权专制统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碍,是先秦时期的民主思想,就是这种特性导致了墨家在中国历史上的神秘消失。以下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A“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B“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C“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BA项是说政令、思想、言语、行动要与圣王的意志相统一,要求建立至
8、上而下的严格的统治制度,排除;C项表述的是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非攻”思想,均不能体现其民主性,排除;墨子以“贤”选天子及各级官员的思想突破了封建王族世袭的体制,有一定的民主性,B项符合题意。8(2020岳阳二模)“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了历史
9、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诸子百家并非都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主张“非攻”,排除A项;法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之长的集合,排除B项;韩非的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9(2021天津检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D“三纲五常”思想B根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体现出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大一统”思想是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
10、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三纲五常”无关,排除D项。10(2021株洲检测)董仲舒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之后,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代儒学()A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B尚未确立天下独尊的地位C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A由“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大都儒法兼采”“本以霸、王道杂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故选A项;汉武帝
11、时期已经确立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汉代儒学与农业经济的联系和能否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故排除C、D两项。11(2020漳州三模)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A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践行“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C彰显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C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活动,这些行为意味着君权和天意结合,彰显了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C项正确;题干与“大一统”无关,排除A项;独尊儒术是思想领域的举措,题干是政治行为,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2020湖北八校联考)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
12、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代儒学思想以帝王为本位C儒学日益僵化逐步走向衰落D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由材料“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官方的目的是控制思想,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思想其地位是稳定的,排除A项;明清时期儒学日益僵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利用儒家
13、思想维护统治,排除D项。13(2020厦门质检)汉朝雩祭(雨神祭祀)中,有设土龙求雨的明确规定,包括了长短、数量、方位、距离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还辟专章详叙设土龙求雨的祭奠仪式。由此可见,当时()A佛教龙王观念与本土崇龙传统融合B神灵崇拜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C龙的形象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D道教方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材料所述的对土龙的重视,体现了统治者运用神灵崇拜的方式来巩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佛教的龙王观念,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材料没有关于道教的信息,排除D项。14(2020湖南五市联考)“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
14、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A材料中“春秋决狱”的史实说明,西汉将儒家伦理道德融入案件审理中,体现了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故选A项;“春秋决狱”表明西汉案件审理注重伦理道德,会使司法判决更灵活,而非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儒家经义只是“附会汉朝法律”,并不能成为立法的基本原则,排除C项;以儒家经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体现了儒家地位的提高,但会削弱法律的权威性
15、,排除D项。15(2020龙岩模拟)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朝廷“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这一政策的推行()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B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C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D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B材料这一政策强调“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赋”,鼓励民众学习儒家经学,有利于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推广,故选B项;A项是在汉元帝之前的汉武帝时期,排除;材料反映了政府在民间推广儒家思想,但没有体现出对察举制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影响,排除C、D两项。16. (2021广东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
16、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这一转变()A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B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D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B“儒学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用与压制”说明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政治需要,逐渐政治化,故选B项;战国时期荀子思想中就带有了融合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礼法并用的主张,排除A项;佛教、道教对儒学形成冲击是在魏晋之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伦理教化功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18题各14分,第19、20题各12分,共52分)17(2020山东模拟)治国理政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的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
17、答问题。材料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人口真多呀)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材料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管子治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目的。(6分)(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何意义。(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思想”,根据“富之”“教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回答。第(2)问,根据“必先富民
18、,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思想:使人民富裕;注重社会教化。(2分)目的:面对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礼崩乐坏,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4分)(2)材料二提出重农抑商和富国富民思想。(2分)商鞅变法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措施。(2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富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分)18(2021襄阳五校模拟)(节选)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
19、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
20、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实质。(4分)(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实质”,结合孔子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等信息
21、回答。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2分)实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分)(2)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的地位;封建政府文化政策的调整(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儒学家努力维护儒家正统地位。(10分)19(2021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人物言论或主张孔子“均无贫”,“修文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墨子统治者对小民要“兼相爱,交相利”孟子仁政,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董仲舒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柳宗元吏为民役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康有为天下之公,非一人之私梁启超反对“君为
22、政”,主张“民为政”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摘编自崔之清儒学的民本思想初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言论或主张,围绕“民本”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言之有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本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发展的角度概括。如选取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可定论题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证角度可从以下选取:不同时代的民本内涵有所区别;古代民本思想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策略;先秦时代的儒家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本思想的基调,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答案示例:选取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论题: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
23、和发展。(2分)论证: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其核心之一是“仁”。要求统治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民本思想。(4分)战国时期,孟子在继承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观念,强调统治者以德服人,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出治国策略。战国时期的荀子也提出过“君舟民水”的民本观念等。(4分)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主要代表思想家的观念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是对春秋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分)其他示例:相关论题:不同时代的民本内涵有所区别;古代民本思想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策略;先秦时
24、代的儒家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本思想的基调;近代的民本思想吸纳和融合了西学等。(其他论题,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
25、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上述材料均据汉书后汉书整理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可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可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
26、,概括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三方面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2分)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众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