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过关检测四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到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的过程。其标志是()A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D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出现 解析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主要是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故本题选 A。2联合国成立初期一度受到美国的控制,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逐渐摆脱了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但 20世纪 90 年代末期又遭到美国
2、的挑战。联合国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从逐渐强大到解体 B美国一度衰落又重新强大 C第三世界崛起并逐渐强大 D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力膨胀,控制联合国;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联合国逐渐摆脱了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20 世纪末,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挑战联合国的权威。由此可见,国际力量对比制约着联合国的发展。故 D 项正确。31947 年美国人乔治凯南在美国顶级外交刊物外交季刊上以“X”先生的身份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第一次为他的对苏政策取名,此政策由此成型,并贯穿整个冷战时期。材料中是指()A
3、战争 B存异 C遏制 D和谐 解析 注意题干提供的信息“此政策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冷战即用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以选 C。4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为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有()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开始实行“缓和”战略 A B C D 解析 解答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时间 50 年代后期,发生在 60 年代,发生在 70 年代,排除;是 1957 年、是 1959 年,故 A 项正确。5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了!”在莫斯科
4、,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1961 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1 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中提及的“俄国人的原子弹”以及几个地点,如“纽约”“莫斯科”“哈瓦那”等。综合这些信息可知,这是古巴导弹危机时这些地方人民的反应,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局势的紧张程度。故 D 项正确。6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 图片反映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故 B
5、 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 1962 年,当时是赫鲁晓夫当政,A 项错误;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的终结,C 项错误;D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76 分)7(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 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
6、折点。”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中所说的“转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10 分)答案(1)核心:反对苏联扩张(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表现:由战时同盟转变为敌对营垒;由反法西斯转变为干涉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和别国内政;
7、由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转变为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称霸世界。(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原因:经济陷入困境;国内反战和平运动高涨;霸主地位动摇。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者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可以得出结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就是要遏制共产主义,进而称霸世界;第二小问关键是要多角度理解这个“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外交转折点主要是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言的,表现主要从反法西斯阵营的破裂和美国国际角色的转换等角度去分析。第(2)
8、问,第一小问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其从战略进攻到防御的变化;第二小问变化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回答,主要从经济、和平运动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角度来分析。8(20 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 料 联 合 国 在 各 种 非 政 治 生 活 方 面 十 分 成功。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成绩却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 1962
9、 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 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大国各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作出反应。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 年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表现。(10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
10、的原因。(10 分)答案(1)表现:“好”: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减少了局部战争;达成众多裁军协议;推动结束殖民主义制度。“坏”:未能阻止一些局部战争;未能消除大国间的矛盾;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2)“好”的原因:联合国提供适宜平台或媒介,对冲突起到了缓冲作用;美苏双方势均力敌;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坏”的原因:一些大国为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解析 第(1)问,联合国的积极作用在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限制,但仍旧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战争、消除霸权。第(2)问,从和平发展的促进因素和负面因素两个角度来分
11、析。9(16 分)阅读关于爱因斯坦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的教科书颂扬战争,而又掩饰战争的恐怖。它们把仇恨灌输给孩子们。我却要教他们和平而不教他们战争,向他们灌输爱而不灌输恨人们应当继续战斗,可是他们应当为值得花精力的事情去战斗,而不是为想象中的地理界线、种族偏见和爱国主义色彩伪装下的私人贪欲去战斗。他们的武器应当是精神,而不是手榴弹和坦克。爱因斯坦为和平而牺牲(1931 年)材料二 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却还没有。在战时团结一致的大国,现在却在解决和平的办法上分手了。世界被许诺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但事实上战争结束后恐惧却大大增加。世界被许诺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却面临饥馑
12、,而另一部分人则养尊处优。各国人民被许诺获得解放和正义,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并且现在还在看到这样悲惨的景象:以“解放”自居的军队向那些要求独立和社会平等的人民开火,而用武装力量来支持那些国家里最能为既得利益服务的政党和 个人。领土问题和权力之争,尽管已是陈腐了的东西,但仍然压倒了共同幸福和正义的基本要求。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爱因斯坦的思想主张。(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的背景及思想精神。(10 分)答案(1)主张:倡导和平与爱,反对战争与仇恨;用精神的武器为有价值的事情去奋斗。(2)背景: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美苏由战时合作走向对峙,核武器的
13、研究不断发展;世界各种矛盾与斗争依然存在,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严重的战争危机,人类生存存在威胁。精神:反对核武器;要求政府承诺和平解决争端。解析 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我要教他们和平”“向他们灌输爱”“为值得花精力的事情去战斗”“他们的武器应当是精神”等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团结的大国分手了”“事实上战争结束后的恐惧却大大增加”,容易联系冷战对峙与核战争危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思想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要忘记以下情况,德国人侵入苏联,是经过芬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德国人所以能够经
14、过这些国家侵入苏联,是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当时存在着敌视苏联的政体。苏联为了保证自己将来的安全,力求在这些国家内能有对苏联抱着善意态度的政府。斯大林关于丘吉尔先生的演说和 真理报记者的谈话 材料二 1953 年 3 月,斯大林逝世,美苏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73 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 年以前
15、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1)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说明斯大林与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不同点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8 分)答案(1)不同点:斯大林采取防御型的外交政策,维护自身安全,并力图维护和扩大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赫鲁晓夫则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或争夺世界霸权)。影响:前者加剧了美苏全球战略矛盾的对峙,加速了冷战的发生;后者使美苏争霸局面形成。(2)根本目的:加强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其目的没有实现。理由:进入 80 年代中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也归于失败。解析 第(1)问,注意两则材料的对比,斯大林时代苏联还没有同美国争霸的野心,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开始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争夺世界霸权。第(2)问,注意准确解读材料,根本目的一定要归结到争夺世界霸权上来;其目的没有实现的原因应结合此后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