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8727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专题测试(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测试卷一时间:60分钟分值:65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B.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C.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D.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答案C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体现了地貌与水文之间相互关系,C正确。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体现了地貌与水文之间的关系,A错误;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因为其流域面积广,并非都处于枯水期,B错误;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体现了气候与生物之间的

2、关系,D错误。2.图中能正确反映人地关系的是()A.甲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小B.乙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C.丙河流凸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D.丁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答案B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体现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B正确。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小体现的是生物与水文之间的关系,A错误;河流凹岸受侵蚀,水深,更适合建设码头,C错误;森林茂密地区往往人口分布较少,难以形成城市,同时城市的建设也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错误。3.有“驴友”从成都出发,沿宝鸡、兰州至酒泉旅行,途中观察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依次是()A.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3、荒漠草甸、草原C.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涉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必备知识,突出对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图中相关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宝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西北至兰州、酒泉,进入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随着水分的减少,地带性植被过渡到温带草原以及温带荒漠,故选D。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

4、的比值。图中不同号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46题。4.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A.B.C.D.答案A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蒸发和植物蒸腾作为水循环的初始环节,其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度对水循环的影响程度不同。依据设问指向可知,该题主要考查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植被类型。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低纬度,干燥度最小,可能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对全球水循环的促进作用最大,A正确;虽然也位于低纬度,但干燥度最大,可能为热带荒漠,热带荒漠对全球水循环的促进作用小,B错误;位于中纬度大陆腹地,距海较远,植被的蒸腾作用弱,C错误;位于高纬度,太阳辐射弱,植物的蒸腾作用也弱,D错误。5.图中代表的

5、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A.草原B.苔原C.针叶林D.阔叶林答案C位于温带向寒带的过渡地带,干燥度虽自西向东增加,但该植被类型横跨陆地东西两岸,说明东西两岸的干燥度差异并不大,最有可能是亚寒带针叶林,C正确;苔原地处寒带,与相符,B错误;草原、阔叶林均出现在温带纬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但两者干燥度的差异较大,阔叶林与相符,草原与或相符,A、D错误。6.图中和代表的植被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太阳辐射、人类活动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C.洋流性质、地势起伏D.地表径流、土壤性质答案B根据图文信息,可推测出为热带荒漠,为温带荒漠,热带荒漠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

6、水量小,蒸发量大;温带荒漠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小,蒸发量大,B正确;和两地植被类型的形成都与人类活动相关,但人类活动不是主导因素,A错误;地植被类型的形成与洋流性质也有关联,但也不是主导因素,C错误;荒漠决定了土壤性质,而不是土壤性质决定了荒漠的形成,D错误。下图表示我国某山脉的垂直自然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7.关于该山甲、乙两坡叙述正确的是()A.甲坡积雪量较大B.甲坡山麓无绿洲C.乙坡绿洲种棉花D.乙坡发展畜牧业答案D图示甲坡纬度较低,处于山地南坡,即阳坡;而乙坡为北坡,且有森林带分布,说明乙坡降水多,则甲坡积雪量较少,A错误;山顶冰雪消融,在南北两坡山麓地带

7、均会形成绿洲,则B错误;乙坡纬度较高,且位于阴坡,气温低而不适宜种植光照、热量要求较高的棉花,则C错误;北坡降水条件较南坡好,适宜发展山地畜牧业,故D正确。知识拓展依据山体纬度、山顶海拔以及自然带等信息可判定:该山为我国天山。天山北坡因准噶尔盆地的西北有缺口,大西洋的水汽可进入形成迎风坡,降水较多;天山南坡,深居内陆,大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较少。8.自然带谱最有可能是()A.山地针叶林B.山地落叶阔叶C.山地常绿阔叶林D.山地季雨林答案A该地纬度在44N附近,属于温带地区,山麓不可能是常绿林或季雨林,则排除C、D两项;位于2 000米高度处的北坡,不会是落叶阔叶林,可能为山地针叶林,故A正确、

8、B错误。9.造成甲、乙两坡自然带谱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风力答案B图示两坡自然带差异主要表现为:乙坡有森林分布、但甲坡没有。结合图示植被主要是草原、荒漠,可判断乙坡因降水较多而有森林,故B正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取决于有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量的相对大小。土壤有机物质的输入量主要依赖于有机残体归还量的多少及有机残体的腐殖化系数,有机残体的腐殖化系数与其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呈负相关关系。贡嘎山位于四川省西部,下表示意多年10月份贡嘎山东坡1 7003 700m不同植被垂直带气候要素、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据此完成下面三题。植被带海拔(m)年均温()年降水量(mm)生物量占比(%)

9、总计生物量(吨/公顷)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稀疏灌丛带1 7002 3002 9003 5003 70011.88.24.61.0-0.21 0931 4831 8732 2632 39398.251.620.13233.4997.872.080.05524.5597.412.450.14415.8195.064.9420.86草甸带10.植被带最可能为()A.高山灌丛带B.山地针叶林带C.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A本题考查山地自然带带谱,同时考查了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以贡嘎山多要素数据为素材,凸显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图示自然带海拔较

10、高,生物量占比以灌木层为主,且总体生物量较低,则可能为高山灌丛带。11.植被带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占比较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答案C本题以山地自然带中植物分布多少为切入点,提供多要素数据信息,考查了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图示植被带生物量占比最大的为乔木层,说明这三地主要分布高大的乔木。而乔木树冠具有较强的避光作用,使近地面光照条件差,不利于低矮的灌木、草本植物生长;故C正确。易错分析这三层能生长高大的乔木,说明气温、降水、土壤条件优越,必然能生长对水热要求较低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故气温、降水、土壤不是主要影响因

11、素。二、综合题(共32分)12.树木是活的档案,树干的年轮不仅记录了它“出世”以来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预测未来。学者们采样研究了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图示意了采样点的位置,图是采样点气候资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图图学者们在对胡杨的研究中发现,年轮的宽度与当年3月平均温度显著相关(胡杨正常的生长季为49月)。(1)阐述3月平均气温高,利于胡杨生长的原因。(3分)胡杨从根部萌生幼苗,老龄叶片厚,表面有蜡质层。一棵胡杨不同年龄叶片自下而上呈渐变状态。(2)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明其适应的气候特点。(4分)胡杨入秋叶色金黄,是优良的彩色叶树种,来自我国广东省的游客在游览完额

12、济纳旗美丽的秋色(如图)后,想在自己家乡引种胡杨。图(3)对他的想法,请给出你的建议并说明理由。(3分)答案(1)3月平均气温高,(1分)胡杨生长季开始较早;(1分)利于冰雪消融,补充地下水,使胡杨生长初期有更充足的水分。(1分)(2)叶片厚、表面有蜡质层及不同年龄叶片分布特点主要为了适应夏季气温高,(1分)降水少,(1分)蒸发量大,(1分)光照强的气候特点。(1分)(3)不赞成。(1分)从热量、水分、土壤等角度分析原因,合理即可。(2分)解析试题以学生对胡杨的研究活动作为切入点,考查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知识点,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描述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地理学

13、科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凸显了创新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1)材料给出提示,胡杨正常生长季节为49月,故3月气温高给胡杨生长提供了合适的气温条件,同时促使冰雪融化,为胡杨生长提供了水分条件。(2)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植被的形态往往能反映出当地的气候特征。根据胡杨树叶形态,结合额济纳旗的区域特征作答即可。(3)植被的引种在环境相似的区域之间可以考虑,广东和甘肃在热量、水分、土壤等方面差异过大,故不适宜引种。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高寒草原(AS)是在寒冷、湿润的环境条件下发育在高原和高山的一种草地类型,是长江源区主要植被类型之一。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

14、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按覆盖度不同,高寒草原可以分为H-AS(覆盖度50%)、M-AS(30%覆盖度50%)和L-AS(覆盖度30%的草原变化率总体上为负值,而覆盖度较低区域呈正值,说明总体呈下降趋势。表中显示覆盖度与气温、相对湿度、载畜量、人口数量关联度较高,原因据此分析即可。(3)草原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则可从涵养水源作用减弱角度分析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专题测试卷二时间:60分钟分值:92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季)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下

15、面两题。1.图中各代号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变化,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季)雨林,则D正确。2.图中可显示的信息错误的是()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答案C读图,根据气温变化趋势,图中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A表述正确。图中甲、乙、丁植被类型变化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6、则B表述正确。图中降水变化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则C表述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表述正确。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A该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

17、了优势,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4.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答案B苔原带植被在夏季生长、开花,花型呈杯型,应该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光照,则B正确、C错误;植物吸收水分主要通过根系,而不是花,则A、D错误。5.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答案C“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说明影响因素是纬度,即气温。而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说明这是气温升高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近年来,伴随天津滨

18、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各类海洋及防灾、减灾工程的逐年建设,天津及附近海岸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回答下面两题。图天津沿海地区海岸变迁示意图图天津港附近海岸景观图6.过度开发海岸带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海陆水分交换失衡河流含沙量增加海洋灾害频发A.B.C.D.答案D河流含沙量与沿河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与过度开发海岸带无关,故选D。7.为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应采取的根本措施是()A.定期休渔B.停止围海造陆C.增殖放流D.防治水体污染答案B根据图可以看出,围海造陆使天津海岸发生明显变化,为了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应停止围海造陆。故选B。知识拓展海岸带作为第一海洋经济区,其生态系统具有

19、复合性、边缘性和活跃性的特征。陆海两类经济荟萃,生产力内外双向辐射,因此其成为社会经济地域中的“黄金地带”。下图为中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8.图中山脉是()A.天山B.阴山C.秦岭D.南岭答案B图示山脉基带为草原带或者荒漠带,山地海拔约2 300米,山地位于106E113E,由此可判断为阴山。9.图中山脉植被带谱()A.山地疏林、灌丛带均分布于阳坡B.向西数量渐少C.东、中、西各段阳坡比阴坡都丰富D.西段阴坡最少答案B图中山脉带谱由东向西数量渐少,B正确。山地疏林、灌丛带阴坡也有分布,A错误;阴坡比阳坡自然带丰富,C错误;西段阳坡带谱最少,D错误。10.图中山

20、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B.阳坡气温高,水分多C.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D.阴坡气温低,蒸发少答案D山脉东段阳坡带谱少,说明阳坡水分条件差;阴坡气温低,蒸发少,水分条件好,有阔叶林分布,D正确。阳坡虽然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但不能解释图示现象,A错误;阳坡气温高,蒸发多,水分条件差,B错误;阴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C错误。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

21、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秦岭大巴山山区部分山地垂直带谱1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答案D由各山地基带可以判断,由南向北分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南坡),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太白山南坡)、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太白山北坡、草链岭);进一步判读,米仓山南坡基带与三峡大老岭一致,故米仓山在北、三峡大老岭在南;太白山北坡基带与草链岭一致,故草链岭在北,故

22、答案D正确。1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基本相同B.坡面环境差异小C.坡度差异不大D.坡面相互影响小答案B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答案选B。王教授在考察日记中写道:“白马雪山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显得更加冷峻而威严,在4 000米的海拔之上,当你喘着粗气,头晕目眩地看清这满眼的碎石以及石缝间的积雪,才发现精致的花朵像是宝石一样不经意地散落在各处,我眼睛的余光里,似乎看到周围清冷的空气中出现了一丝扰动,一只蝴蝶在风中飘

23、过,它们就是生活在高山上的绢蝶,乌云遮住阳光,飞舞的绢蝶纷纷落入石缝,不见踪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3.王教授站在()A.高山草甸带B.高寒荒漠带C.高山草原带D.积雪冰川带答案B材料显示,该地海拔4 000米以上,以碎石、积雪为主,稍有花朵分布,说明植被很稀疏,应是荒漠带。易错分析积雪冰川带地表基本被冰川、积雪覆盖,而此处积雪少、碎石裸露,故D错误。14.该区域有利于绢蝶生存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空气清新 B.天敌较少C.安全避风的碎石裂缝D.耐寒的开花植物答案D绢蝶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花蜜,该区域有耐寒的开花植物是其在此生存的主要条件;天敌、避风的碎石、空气清新都不是主要原因。下表为我国甲、

24、乙两山基带气象要素及雪线高度资料。读表,回答下面两题。甲山(海拔7 782 m)乙山(海拔7 435 m)南坡北坡南坡北坡基带气象要素海拔(m)1 1002 9201 2291 848年均温()16.17.97.42.8年降水量(mm)2 276.6512.196.1519.2雪线高度(m)4 7505 0004 3503 98015.据表中资料推断()A.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B.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C.乙山南坡的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D.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大于甲山答案B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表中数据可知,两山海拔都在7 000米以上,应该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甲山南坡基带海拔低

25、于北坡,故南坡相对高度大于北坡,A项错误;由雪线分布高度可知,甲山纬度低于乙山,甲山南坡相对高度高于北坡,故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B项正确;由降水量分布可知,乙山北坡降水多,南坡降水少,南坡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应该是冰雪融水,C项错误;甲山降水量总体比乙山多,纬度低,森林蓄积量高于乙山,D项错误。解题关键解答此类题目最重要的是结合图表数据信息,分析甲、乙两山的相对高度、垂直带谱、河流补给、森林蓄积量等自然地理特征。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图表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16.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有()纬度位置 山体海拔水汽来源方向人类活动A.B.C.D.答案

26、C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甲山的雪线高度总体比乙山高,说明其纬度较低;甲山南坡雪线低,说明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乙山北坡降水多,说明北坡是迎风坡,C项正确。二、综合题(共4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平潭岛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第一大岛,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9.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001 980 h。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 100 mm,多集中在26月,年平均蒸发量远远超过降雨量,夏秋季节常受台风影响,每年7级以上大风日数125天。土壤类型多为风沙土及盐土,土层薄,养分含量低,自然植被稀疏。平潭岛上森林群落经历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分别是灌草丛、针叶

27、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平潭岛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表现出复杂的脆弱性,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特有物种濒临灭绝。(1)说明平潭岛地表径流的特点。(6分)(2)简析灌草丛成为首个演替阶段需要具备的特性。(4分)(3)描述在植被演替的过程中平潭岛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特点并解释理由。(6分)(4)推断平潭岛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6分)答案(1)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河流发育较少;(2分)岛屿面积狭小,地势低平,河流短小,一般独流入海。(4分)(2)灌草丛需要具备的特性是耐高温;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喜光;生长周期短。(答出4点得4分)(3)平潭岛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增加。(2分)植被

28、演替过程中叶片覆盖度增大,降低林中土壤受光照强度;随植被演替枯枝落叶层增厚,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层增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土壤水分增加。(答出两点得4分)(4)平潭岛与大陆及其他岛屿之间被海域隔绝,相互间联系困难。土地面积狭小,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淡水资源缺乏,生物品种数量有限;大风暴雨次数多,风蚀水蚀严重;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答出三点得6分)解析(1)可从平潭岛气候和地形特征角度分析。(2)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3)演变过程中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大,据此分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即可。(4)可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入手分析,即生态系统结构简单,遇到外界影响较难恢复。18.阅读图文材料,完

29、成下列要求。(22分)短尾猴,也称红面猴,是体型较大的一种猕猴。主要栖于原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竹林地带。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嫩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小动物。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依赖于植物的物候期,其海拔范围随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喜食嫩叶、花芽和野果,近年来,黄山地区人们种植茶园、薪材需求及道路建设等活动对短尾猴的栖息地产生较大影响。图虚线内为我国短尾猴主要栖息地分布范围,图为黄山短尾猴各季节(其中1、2、3、4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栖息地的海拔范围与林带的关系。图图(1)据材料推测短尾猴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特征及除喜食食物外的主要生活习性。(8分)(2)据图说明春季与冬季相比,黄山

30、短尾猴活动范围的差异及原因。(6分)(3)说明协调黄山地区人类活动与短尾猴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8分)答案(1)分布特征:大致分布在秦岭以南,川西高原以东,南岭以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分)大多分布于中低山山地森林地区。(2分)生活习性:喜温暖、不耐热、不耐寒;(2分)喜生活在山地森林中。(2分)(2)范围差异:分布的海拔更高,活动范围变大。(2分)原因:春季时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气温逐渐回升,嫩芽、花芽等自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出现。(2分)但嫩叶、花芽生物量比较小,致使短尾猴活动的范围更大了。(2分)(3)合理规划各项人类活动,尽可能避开短尾猴栖息地;(2分)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天然气、沼气等能

31、源使用,减少砍伐森林植被(或对栖息地的破坏);(2分)道路建设应避开栖息地区域,无法避开时,要建设动物穿越的生态廊道;(2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等。(2分)解析本题以我国短尾猴分布为切入点,提供区域分布图、栖息地海拔范围与林带图为素材,考查分布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在山地不同季节分布范围变化及原因、保护的主要途径等;对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运用知识阐释自然现象能力要求较高。以区域分布图为素材体现了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推测习性、成因探究体现了综合思维,保护途径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1)依据区域图中虚线范围,可判断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很少在温带和热带;“主要栖于原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竹林地带”,说明主要分布在山地森林中。(2)图示春季分布范围大于冬季。“喜食嫩叶、花芽和野果”,春季因山地由下向上依次出现嫩叶、花芽等,而由山下向山上不断移动;而冬季只能在海拔较低的常绿林中才有喜食的食物;故春季活动范围大于冬季。(3)“人们种植茶园、薪材需求及道路建设等活动对短尾猴的栖息地产生较大影响”,则可从茶园选址、能源供应、道路建设等角度分析措施;同时野生动物保护离不开宣传与法制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