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6临沂质检)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解析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选A项。答案A2.(2016汕头质检)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
2、了()A.皇权的显著削弱 B.中央集权的强化C.政治制度的成熟 D.选官制度的成熟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皇权的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错误;材料中从汉代的家务官到唐代政务官,说明政治制度成熟,C项正确;体现选官制度成熟的是科举制的实行,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D项错误。答案C3.(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据其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中国古代()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中枢行政部门的地位逐渐下降C.君主专制统治呈现强化趋势D.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最终解决解析材料三幅图均是中央官制,
3、并未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三幅图反映的均是中枢权力结构体系,并未反映出具体行政部门的地位,故B项错误;三幅图都反映相权逐步被分割,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最终解决,应该是明太祖废丞相,故D项错误。答案C4.(2016邯郸质检)宋朝“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一做法()A.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造成了地方政府人浮于事解析由题干中“权悉归于县”“权悉归于州”“权悉归于监司”“权悉归于朝廷”的信息可知宋朝把地方的权力收归到中央,故A项正确。宋
4、代“制钱谷”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题干中反映的是政治措施,B项错误;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项错误;宋代为分化事权,实行一职多官,造成人浮于事,但题干没有体现,D项错误。答案A5.(2015揭阳测试)“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解析首先判断,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这种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最后由材料得出,它的设置
5、使得“财已匮”“民已困”却仍旧“不已”,由此得出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答案C6.(2015湖北名校联考)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启创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A项错误;从梁启超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实现了血缘国
6、家向地域国家的转变,故B项错误;“汉朝的革命”主要是实行察举制,实现了选贤任能,改变了汉以前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实现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的是秦朝,故D项错误。答案C7.(2016余姚质检)元世祖忽必烈称“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此其重台之旨。”材料中“御史台”的主要职权是()A.行政 B.军务 C.监察 D.财政解析“中书”主管行政,A项错误;“枢密”主管军务,B项错误;材料中“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显然指“御史台”是监察“中书”和“枢密”的,故C项正确;“财政”也属于中书省管理,D项错误。答案C8.(2015临海、新昌、乐清质检)史载:“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
7、,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策,与出身;下策,罢归。”材料所反映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此选官制度的考察依据是经义和对策,如果答对十条经义,对策对了三道,那么就定为上等,由吏部委以官位,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正是考试成绩的高低,故D项正确。世官制的选官依据是血缘,不需考试,A项错误;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孝廉,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是门第族望,C项错误。答案D9.(2015晋冀豫调研)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8、。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观念的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儒学思想在材料中选官制度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的信息说明出身阶层影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论及的是选官制,没有提及天下大同以及社会不公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0.(2015北京西城期中)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朝代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层级秦郡县制郡县二级制汉西汉和东
9、汉前期:郡县东汉末期:州郡县二级制三级制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B.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一项重要制度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D.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解析从材料表格中汉朝地方实行“州郡县”以及秦朝“郡县”比较,说明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秦以前就有郡县制,故B项错误;“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说法不符合题干表格中信息,故C项错误;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在郡县基础上增加州,并没有本质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6襄阳模拟)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
10、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A. B.C. D.解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正确;由表格资料反映,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化都以三级层次为主,沿袭了前代的制度,故正确;由表格资料反映,历代下级的行政政区都是县,上级行政政区则有较大变化,故错误;由表格资料反映,元明清时期在第二层级的政区划分中出现不
11、同划分方式,故正确;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2016深圳模拟)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解读题意,在地方设立行省,维持复杂的局势,大量任命官员,使行省有诸侯的形制却没有诸侯的权力,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选官,故A项错误;行省不局限于边疆,钳制边疆地区片面,故C项错误;题中没有涉及减少财政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
12、5长郡月考)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
13、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唐朝是三省六部制的建立;第二小问,结合明清的史实回答。第(
14、2)问,材料二的“第一帝国”是秦汉,“第二帝国”是隋唐宋,实际就是比较两个时期在政治格局、经济结构和选官制度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14.(2015黑龙江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
15、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
16、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分析教育与选官的联系;第二小问,实则比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共同点,可从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二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信息中综合概括。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趋势;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