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命题人 钟荣启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A 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 B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C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 D 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2.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中国大陆原籍地认祖归宗,认识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礼乐制3. 战国时期齐、赵、魏所筑的堤防,规模较大,工程坚固,其用意是在黄河水泛滥时,既能避免自身遭受灾害,又能水淹对方。但
2、结果造成黄河水年年泛滥。下列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的史实是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北击匈奴 D秦扫灭六国4.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6.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反映出 图一 图二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相权由削弱走向
3、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 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7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8.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史记的记载 B学者的研究论著 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9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
4、“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1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1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B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12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
5、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A断发易服 B.因俗而治 C 改土归流 D定期朝觐13、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14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5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
6、、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17 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
7、出时代周刊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担心中日战争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19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
8、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20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期间,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2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 B.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
9、的联合绞杀 D.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2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C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D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23、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24、列强始终未能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军民的抵抗斗争 B、列强之间的矛盾C、世界友好国家的支持 D、中国政府的独立政策25、下列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 A、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
10、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D、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材料二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材料三据新华社2005年7月12日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将再次参拜供奉
11、有二战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但是参拜的时间避开8月15日这一天,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参加和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4分)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常规战争罪的典型事例。(2分)(3)材料三中提到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对当今中日关系带来怎样的严重影响?(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关系的认识。(3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
12、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职 位基 本 职 权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材料四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2分)(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28、分析评论题场景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场景二: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 场景三: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联合声明圆满解决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也为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请你扼要叙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5分) (2)指出三个材料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6分)(3)同样是签约,但面对不同的场景,你的内心所产生的感受必然不同。你有分别有哪些感受,请表达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