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实践:误区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1(A)006501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了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到位,教师在实施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时陷入了一些误区。一、合作的误区小组讨论成为合作学习的不二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这种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乎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志,而泛用的结
2、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至于这种“合作”有无必要,“合作”中的分工是否明确、协作是否密切,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教师是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一位教师在讲授伤仲永一课时,提问道:“方仲永在年幼时的天赋如何,后来怎么样了?请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笔者随意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小组是一个学生在侃侃而谈,其他的学生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各自为政”,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三分钟很快到了,教师说:“时间到了,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刚才的问题。”虽然对话交流、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
3、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经过了独立的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否则,讨论是毫无意义的。二、评价的误区全是一个“好”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传统教育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所以这次的课程改革提倡要多鼓励学生,可是矫枉不能过正,赞扬也应有“度”。有位教师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这天为什么穿得特别漂亮?”一位女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是个爱美的人。”这位老师说了声“好”,示意她坐下后,又让其他同学发言。最后,他说:“大家回答得都好。”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4、频频使用“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等语言。上述案例中,那位女同学的回答显然脱离了文本,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不当之处不但没有予以纠正,反而表示了肯定,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误区,甚至产生学科陷阱。三、综合的误区语文课成了“大综合课”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强调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力求使语文走出“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天地,使语文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于是,部分语文教师开始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习政史,研究理化,进行歌舞表演,创作美术作品语文课简直要包罗万象了。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语文课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需要其他学科的渗透,更需要灵活多样、生机勃勃的形式,但语
5、文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引导学生读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正途。四、目标的误区课堂教学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颠覆是将过程上升为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体验,缺乏实践,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但许多教师认为教学设计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在课堂上完成既定的目标,语文教学就算是成功了。一位老师在讲最后一课时提出了一个拓展延伸的问题:“一个民族的语言和这个民族的尊严乃至生存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了“意外”:一个小组的同学对“普鲁士与德国的关系”、“拿破仑怎么会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来怎么样了”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偏离“主题”的讨论肯定会喧宾夺主,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于是,教师立即加以制止:“请同学们不要讨论与课文无关的问题。”一个生机勃勃的体验过程被强行中止了,“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课堂完全成了教师教学设计的翻版,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发散性受到了遏制,而事实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