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宋夏金元历史检测本试卷分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北宋初年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1“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段文字反映的实质是()A削夺统兵大将的兵权B加强皇权C防止兵变D防止地方分裂割据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
2、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3“焚书坑儒”、“杯酒释兵权”发生的相同原因是()A由内乱引起B由“藩镇割据”引起C由思想争论引起D由加强中央集权引起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但由于用人不当,遭到反对,新法不久被废除。据此回答4-5题。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5王
3、安石设想其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不赋而国有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钱财引种占城稻以增加粮食产量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ABCD6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7林升在题临安邸诗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B揭露南宋统治者腐朽的生活C斥责南宋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8宋太祖实行“
4、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数却逐渐增加;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仁宗时125万人。这说明()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局面,采取了系列制度,进行了有效管辖。据此回答9-12题。9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最突出的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B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C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的整体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10元朝时管辖今山东省的是()A山东行省B河北行省C陕西行省D中书省11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归属于()A辽阳省B岭北省C黑龙江省D吉林省12下列各项中符合元
5、朝历史的有()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全国划分为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ABC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都为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一定要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据此回答13-19题。13公元12世纪中期,除吐蕃和大理外,我国境内的并立政权是()A辽、北宋、西夏B辽、北宋、西夏、金C南宋、金、西夏D南宋、辽、金14赵翼认为:“是宋之为国,始终为议和而存,不议和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固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他否认了()宋朝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军民抗金才
6、使南宋偏安一隅宋朝投降派排挤、迫害主战派而占上风宋朝军队曾取得澶州和郾城等大捷ABCD15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结果,不是“不败而败”,就是“战无不败”,其原因是()A两宋的兵力不如对方B两宋的经济实力不如对方C两宋作战战术运用不当D两宋统治集团内部妥协、投降派当道16“生女直(真)旧无铁”,他们用马匹、人参等与邻近各族换来铁,主要用于制造()A、钱币B兵器C生产工具D生活用具17关于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点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北宋实现全国统一C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18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7、这说明澶渊之盟()A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B使辽的统治趋向腐朽C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D使宋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19契丹“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契丹族从游牧转向农耕B巩固了契丹政权C完成契丹族的封建化D有利于辽宋交流20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是两宋绘画的一个特色。这是因为()A中国经济重心南移B两宋政治腐朽黑暗C城市经济的发展D民族大融合趋势加强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21题9分,22题10分,23题8分,24题13分)2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
8、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篓(竹下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宋史苏辙传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河北安抚司韩琦上书说:“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数;三等以上,更许增借。且乡户上等并坊郭户有物业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今令借钱一千,纳一千三百,是官自放钱取息。”宋史纪事本末材料三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
9、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宋史司马光传回答:(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2)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区别?(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22阅读下列二段材料材料一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丝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
10、哉!”宋史纪事本末材料二(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的不同观点是否有用?(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4)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
11、律?23历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毁誉莫定,如宋人邵伯温在闻见录中说:“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近人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试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加以评论。24简述元朝统一的意义,用史实说明“元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元朝制度、政策的角度扼要分析元朝统治的得失。一、单项选择题1D2C3D4B5B6D7A8A9C10A11A12A13C14A15D16B17B18D19B20C二、非选择题21答案:(1)都是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上
12、,认为青苗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2分)(2)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能偿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是“官放息钱”,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和“富者亦贫”的严重后果。(3分)(3)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国家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百姓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实际上符合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损害了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眼前利益,因为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盘剥。(4分)22答案:(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而杀之,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而留之。群臣认为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4分)(2)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3)
1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有的有能力的人。(2分)(4)根本目的:求得元朝的巩固和长治久安。(1分)(5)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说明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两个历史规律。(2分)23答案:(1)邵伯温站在保守派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甚至把北宋的灭亡也归罪于王安石变法,这是错误的。事实上,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也是有成效的。通过变法,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正是因为变法法令被废除了,挽救封建危机的过程被中断了,才导致“
14、今日之祸”。(4分)(2)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立场上,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积极主张革新变法,这是他正确的一面;但是他又过分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这又是他不正确的一面。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王安石变法法令最终是被废除了,其作用是有限的。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王安石变法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也就是不可能起到“一扫之”的作用。(4分)24答案:(1)意义:元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加速了蒙古族的汉化,有利于社会进步。(5分)(2)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各族大量进入中原和江南,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加强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经济;蒙古族南下,进入全国各地与各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元朝时也被称为“汉人”;回族在我国形成;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云南设行省,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云南、琉球的管辖。(6分)(3)得失: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管辖,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的阶级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