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0781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试题(三)(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

2、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

3、“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

4、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

5、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中的“明德”旨趣)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B. 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C. 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

6、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B.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C. 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D. 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C. 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D. 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

7、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

8、,不是早期的理解;D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 “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

9、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

10、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

11、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的“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SAT目前取得了多项重大的技术突破,包括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等,这标

12、志着中国的人造太阳已轻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运行和正在进行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东方超环(EAST)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我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所以也被称为“人造太阳”。(摘编自帅俊全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为核聚变 能源奠定基础,2018年11月13日)材料二

13、: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因此受到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摘编自杨卫国中国研制人造太阳20年后见成效,2010年6月17日)材料三:前不久,中国核工业集团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行,其等离子体温度有望超过2亿摄氏度。该实验装置的建成将为人类真正掌握可控核聚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我们距离“人造太阳”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可控核聚变以氘、氚为原料,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反应随时可以中止,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

14、问题在于用什么容器来承载这种温度极高的核聚变。为此,全世界的科学家前赴后继。20 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国际聚变界随之转向于此。早在1955年,钱三强和刚留美归来的李正武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可控热核反应”研究,与国际社会几乎同步。1965 年,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统一规划,西南物理研究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前身)成立。当时,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终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这是中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人造太阳”培

15、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一个历经多年研制的实验项目,中国环流器二号M精细的部件工艺很多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在装置设备“真空室”中,许多细小的误差是现有检测仪器所无法感知的,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开发新的检验设备。仅为保障高约2层楼、重约80吨的中心柱在移动过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装精度不超过0.1毫米偏差,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短短2分钟的路程,耗费了近9个小时才成功搬运。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摘编自韩维正、刘乐

16、艺“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揭秘中国可控核聚变,2020年1月8日)4. 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是A. 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B. 开发利用核聚变,解决现有能源的枯竭问题。C. 研究核聚变的可控装置,提高设备的稳定性。D. 落实托卡马克方案,承载温度极高的核聚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的东方超环首次达到一亿度高温,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B.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于1985年确立,2006 年11月21日全面启动,承建方由四方扩展为七方,王程总造价为100亿欧元。C. 我国19

17、55年起关法可控热核反应,1965 年成立专门研究所,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D. 可控核聚变原科充足,能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又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各国对此高度重视。6.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答案】4. A 5. C 6. 国家重视、支持;抢占先机,制定规划,投入巨资加以研究;研究人员舍己奉献;研究人员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精心创造;研究单位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团队合力攻关,学习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多项技术上取得突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

18、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不属于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有关“人造太阳”研制工作的内容,再浏览选项,并与材料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于空中悬挂人造光热源,散发无穷的光热能”不属于“人造太阳”的研制工作,材料一第一段末尾说“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产生电能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材料二图中有输电线,据此可知,所谓“人造太阳”是利用可控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不是把装置挂在天上提供光热能。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

19、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C项,“中国环流器一号、东方超环、中国环流器二号M已先后运行”错误,从材料来看,“中国环流器二号M”尚未运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可控核聚变研究不断取得进步的原因”,然后浏览材料,找到设题的区域,并圈出相关的材料,分点进行概括。从材料二的图上内容来看,中国作为全权独立成员加入该计划谈判,表示中国承诺承担ITER工程总造价100亿欧元的10%,这说明国家重视支持这一研究,并投入巨额资金;从材料三来看

20、,由“所里条件简陋,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睡在帐篷里。尽管如此,他们舍己奉献,在绘制了3层楼那样高的设计图纸之后,终于1984年9月21日制造出中国环流器一号”,这说明研究人员舍己奉献;研究人员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精心创造;由“研究团队在1个月内设计了十几种方案,在中国环流器二号M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国际上现有托卡马克装置的交流学习,吸取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他们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在特殊材料制备、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这说明研究单位注重合作、学习。考生可以围绕这些进行概括。(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渐丰子恺使人生

21、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坡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人之能堪受境

22、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

23、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

24、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

25、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里见世

26、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注】留连:留恋不舍。轧:拥挤。永劫: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骗人”是指大自然没有显著痕迹的渐变,让人产生恒久不变的错觉。B. 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C. 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D.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8.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

27、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有人认为丰子恺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B 8. 含义:和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寿命如同击石之火光般短暂,不应在短暂的光阴里争名夺利;但如果有看待时间和人生的正确态度,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可以收缩在方寸的心中。作用:这两处引用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更深刻。 9. 他关注普通的日常生活,并以日常生活为中心探讨人生,感悟哲理,获取智慧。如:面对人类社会凶险残酷的争斗,把人生与搭火车相比,道出了人生应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的感悟与哲理。善于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使抽象的事理生活化、具体化

28、。如:以时辰针作为人生的象征,阐明人生“不动”与“无常”的辩证哲理,与日常接轨,深入浅出。善于用生活化的细节,人间的常事常情,平易近人的说理。如:“我们虽然已经数十寒暑,但在制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调动起读者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产生心灵的共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种种变化”有误,结合原文“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可知,应是人

29、对“境遇的变衰”的忍受和适应,并非种种变化。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道概括引用诗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分析含义的关键是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含义:“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注意重点词语“争”“寄此身”,此处引用运用比喻和反问,人的寿命如同击石之火光般短暂,不应在短暂的光阴里争名夺利;“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注意重点词语“一粒沙”“一朵花”“无限”“永劫”,此处概括了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的辩证问题,阐释看待时间和人生的正确态度。作用:引用诗句有增加文章意蕴的作用,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又有升华主

30、旨的作用。【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解答这个题目首先要明白出题人的意图,他实际上是想让考生结合文章来谈一谈丰子恺是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发现在哲理的。因此,本题考生应从内容上入手,思考本文选了哪些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了什么主题。“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以日常生活的事例,把人生与搭火车相比,道出了人生应与火车中一样谦让、和平的感悟与哲理。“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用普通的日常

31、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以时辰针作为人生的象征,阐明人生“不动”与“无常”的辩证哲理,使得抽象的事理生活化、具体化。 “我们虽然已经数十寒暑,但在制炉拥衾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善于用生活化的细节“制炉拥衾的冬夜”“饮冰挥扇的夏日”,说理平易近人,容易产生心灵的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而归。服除,转庆元府学教授。秩满关升循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丁母忧。服阕,

32、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讼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

33、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 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节选自宋濂文宪集卷十)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

34、迫/家人号泣求避B. 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C. 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D. 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一般成年后取字,通常与本名涵义相关,出于礼节,平辈之间可相互称字。B. 阙,是指宫门两侧高台,又可借指宫廷;“望阙”指仰望朝廷所在方向,喻怀念天子。C. 桐城,代称叶秀发,因其时任安庆府桐城丞一职而称,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

35、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D. 庚寅,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共配成六十组,可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秀发才高学深,父母去世回乡守孝。叶秀发学问文章都很有名,吸引众多青年慕名求教;叶秀发中第后,做官任职中遭逢父母丧事而回乡居丧,以尽孝道。B. 叶秀发忠义多智,确保桐城不失敌手。叶秀发在金兵迫近桐城时积极主动,每天精心谋划防御策略;抓获金人间谍斩首示众,破除金人计划而使桐城得保全。C. 叶秀发正直贤德,时人感佩多加称赞。叶秀发对自己蒙冤革职退居在家并不在意,却敢于为同僚李诚之上书鸣冤;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D.

36、叶秀发一心爱民,筑堤疏水永解灾患。叶秀发建石堤解水患,调节蓄放功能而成永久循环之势,改变了高沙三十六湖水高田下、堤防溃决而百姓受灾的局面。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苟先去之,如一邑百姓何?(2)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唯究心边事,无他言。【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2)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叶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只是专心研讨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

37、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逃避”。“调安庆府桐城”中,“调”是动词,表示职位的变迁,意思是“调任”,后面接官职,“丞”是指县丞,是官职,前面“安庆府”“桐城”都是地方,所以应该在“丞”后断开,排除B项;“桐城为邻壤”,主谓宾俱全,应在“壤”后断开,排除C项;“家人号泣求避”中,“号泣求避”的主语是“家

38、人”,所以“家人”应放句中,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C项,“柳宗元被称为柳河东、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与此用法相同”错误,“柳河东”和“王临川”是以籍贯之地而称呼,“叶桐城”则是以官职之地而称呼。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

39、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项,“史弥远详细了解此事,当面表示敬佩之情”错误,第三段写到“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这属于侧面描写,没有当面表示敬佩之情。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40、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判断句;“致身”,献身;“如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2)中“同列”,同僚;“整襟对坐”,省略句,补充主语“叶秀发”;“究心”,专心研究。【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

41、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叶秀发,字茂叔,是浙江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了性理之学,用余力来写作文章,就于庆元丙辰年考中了进士。年幼者(或求学之人)很仰慕他,跟从他读书求学的人每年多达数百人。最初

42、任福州长溪主簿,遭遇父亲的丧事回家。服丧结束,转任庆元府学教授。任职期满后按资历经核准依序升为从政郎、建宁府政和令。遭遇母亲丧事,服丧结束后,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逃避,叶秀发呵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出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事情结束后,将帅忌恨这功劳非己出,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

43、为迪功郎,担任徽州休宁县知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取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不平则鸣为他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啊!”

44、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将会绝收。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病发,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下属(胥吏差役)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45、,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曹植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B. 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C. “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D.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15.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

46、简要分析。【答案】14. B 15. 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47、认,得出答案。B项,“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要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及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

48、、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

49、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点睛】关于诗词的风格,这是前人对于作

50、品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过程中,为了适应某种特定的题旨、情景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格调及风貌。前人对作品风格多有总结,如刚健、柔婉、简约、繁丰、平淡、绚烂、明快、含蓄、庄重、幽默、工丽、直率、雄奇、清新、奔放悲慨、洗练、沉郁、空灵、风趣等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_,_”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_,_”。(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答案】 (1). 锦瑟无端五十弦 (2

51、). 一弦一柱思华年 (3). 各抱地势 (4). 钩心斗角 (5). 落红不是无情物 (6).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

52、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瑟、弦、华年、抱、钩、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犹如_,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怀,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_。中华民族的心灵史、精神史,犹如浩荡长河,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以其时代精神为这条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传承积淀的力量,也是发展变化的力量。割断了历史,就割断了这样的精神脉络,

53、让我们的心灵无可归处。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义,并不是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_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正如鲁迅所说:“有民魂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_( )母亲给孩子讲述远古寓言,惩恶扬善的观念在幼小心灵里生根:“说书唱戏劝人方”,杨家将、薛家将的故事_数百年,忠孝节义的内核从未改变:团圆佳节里看似繁琐的“老例儿”,寄寓了对家人的深情、对物产的敬惜。17. 依次填入文中一横线上的内容,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黄钟大吕星火燎原而是”。衍化B九鼎大吕薪火相传更是。”衍化C黄钟大吕薪火相传而是。”演绎D九鼎大吕星火燎原更是”。演绎A. AB. BC. CD. D

54、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也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B.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C.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更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D.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更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B. 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55、与自豪感,成就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C. 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那些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睿智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D. 那些精巧的技艺、瀚浩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成为了中国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答案】17. C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及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明确标点符号的用法,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九鼎大吕”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此处形容“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应

56、填写“黄钟大吕”。“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星火燎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 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根据语境“伟大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又借历史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应填写“薪火相传”。第三空,根据前句的“不是”一词来看,后句与前句应为取舍关系,故填写“而是”较恰当。第四处,为直接引语的句末标点,所以句号应该放到引号的里面,“衍化”为演变而产生质的变化的意思,演绎为铺陈、表现的意思,根据后半句的“内核从未改变”可知, 第五处填写“衍化不恰当。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

57、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下文语境是“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所以将“隐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放到后面与下文衔接最紧密,由此可排除答案A项与D项;根据关联词“既也”为固定搭配,同时“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 ”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为并列关系,山此可排除C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原句有多处语病:一处是“浩瀚的技艺、精巧的典籍”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精巧的技艺、

58、浩瀚的典籍”;一处是“成就了动力”存在搭配不当之语病,应该改为“成为了动力”;一处是主客颠倒,应该改为“那些精巧的技艺、浩瀚的典籍、睿智的哲思,化作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

59、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_,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一定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_。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在历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的不断发展补充下,“孝”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文化,成为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上讨论到“孝”的著作很多,_。论语中多次讨论到“孝”的真谛,通过孔子和学生们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精髓。【答案】 (1).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2)

60、.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 (3). 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论语【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回答本题时注意分析横线前后表述的信息,比如第处,横线后表述的是“它一般指”,由此可以看出第处的内容应该是引出文段主题“孝”这类内容,所以可以填写“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第处,由后文“早在甲骨文中”“古代社会长期历史发展中”可以推测出可以填写“在中国,孝的

61、观念源远流长”;第处,由前文“著作很多”联系前文“论语”可以推测出应填写“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论语”。【点睛】语句的连贯性多以“补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学生,“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的一般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

62、。(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21.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

63、雪。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_ _ _ _ _【答案】 (1). 立夏 (2). 霜降 (3). 白露 (4). 惊蛰 (5). 立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文化常识及理解诗句内容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理解诗句大意,并分析其描述的季节特点与节气的对应关系。第首诗是南宋诗人朱淑真的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写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

64、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从“日初长”可见是指时节渐渐进入夏季,节气应为“立夏”。第首诗是唐代白居易的村夜,首句的“霜草苍苍”即被秋霜打过的灰白色的草。节气应为“霜降”。第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即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第首诗是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第首诗出自古诗十九首,根据“孟冬”可知是初冬,节气应为“立冬”。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传统文化遗产是国家之瑰

65、宝,历史文化名人民族之骄傲。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尊重历史文化名人的人肤浅而可悲。如漫画中的四个青少年,竟荒唐地认为:屈原是个歌手唱过离骚,是厨师发明了粽子,是个医生唤做大夫,是运动员跳过江中国传统文化在乱炖中变了味,历史文化名人在恶搞丢了精气神,可叹,可悲!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坏其民族认同感。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

66、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没有严肃,没有正经,没有是非,所有的所有都成了雷人的闹剧,这个被娱乐的时代,傻傻分不清楚。当浮躁的气息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颠覆历史传统的背后藏的全是国人扭曲的心理,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宋玉风赋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文化名人的尊重,我们要从日常入手,从细节做起。写好方块字,记诵三字经

67、,学好文言文,欣赏古诗词,深入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过好中国传统节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诸如此类举动都是在践行传统,传承文化,都是在向历史和历史文化名人致敬。近年来,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 见字如面、朗读者 、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 等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铃溪古镇的折子戏咿呀了千载,唱醉了晚归的灵魂;川西成都的皮影在夜幕中跳动,唤醒了倦怠的星空;蜀中自贡的龚扇伴随着历史的暑气,搅动了倾城的清新孔丘、屈原、岳飞、鲁迅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个个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从历史的深处正向我们走来。

68、时代的车轮缓缓向前,时而顺达,时而阻滞,执辔的车夫满脸从容无言坚持,默默守候,是对历史的致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以漫画为材料的作文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积淀及社会关切。画面内容贴近高中生的生活和现实,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对此有何认识,有何思考,有何责任,有何担当,是十分需要思考的。命题紧扣现实,符合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审题】本次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中,从发型和面相推知,有四个

69、青少年或学生在围绕“屈原是谁”这一话题在聊天。眼镜男孩,左一,估计是个电视迷,常看娱乐节目,兴奋地说:屈原是歌手,他唱过离骚;口水男孩,左二,应该是个吃货,流着口水说:是厨子,他发明了粽子;三毛男孩,左三,看着年龄最小,很认真地说:是医生,大家都叫他大夫;成熟男孩,左四,露出略带狡黠的笑容,开玩笑似的说:是运动员,他跳过江。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所以,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即漫画的讽刺点)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注意透过漫画的夸张(讽刺点)解读其现实意义。这则漫画的主体对象就是四位少年,略显夸张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是做什么的(也不排除是故

70、意歪曲)。不知道屈原的作品到底写的是什么,不知道与屈原有关的端午节和粽子的来历,不知道屈原为何跳江和跳江的意义,这真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学生可以据此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立意】1.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2.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5.学校、家庭、社会应携起手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素材】1.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其民族历史,解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坏其民族认同感。2. 在泛娱乐化时代,影视节目毫无底线,网络恶搞如日中天:贾玲在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

71、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历史是用来穿越的,雷锋是用来赶时髦的,黄河大合唱是用来出洋相的,荆轲是女的3. 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深受观众喜爱,掀起了一股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并甘之如饴。【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

72、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传统不容亵渎,历史需要铭记”这一中心论点,从“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漫画作文的审题方法一般有:(1)看漫画的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漫画的标题就是漫画的眼睛。所以说看漫画,标题是我们理解漫画寓意的一个窗口。(2)看画面细节。漫画属造型艺术,又属喜剧艺术,主要通过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由此,我们在审漫画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漫画作文要仔细观察漫画中的人、物、景、情,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3)看漫画的艺术手法。漫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情达意的,它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表现出的形象鲜明、典型,表达的意旨更明确,更深刻。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